第359章 张学良的海外消息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1955年初春,北京东城区的一栋老宅内,于学忠坐在书房的藤椅上,手中捏着一封没有邮戳的信。信封泛黄,边角微微卷曲,像是经过多人辗转传递。

  "老爷,这是今早一个自称香港商人留下的,说务必亲自交给您。"老仆福伯低声说道,眼神里带着警惕。

  于学忠点点头,示意他退下。待房门关上,他才用裁纸刀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寥寥几行字:

  >**"汉卿现居台北阳明山,身体尚可,唯行动受限。常念旧部,尤忆孝侯。盼有生之年,再叙契阔。——旧友陈"**

  笔迹陌生,但落款的"陈"字让他心头一震——是当年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陈贯一?还是另有其人?

  窗外,一阵风吹过,院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遥远的松花江畔,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帅正朝他走来。

  夜深人静,于学忠从书柜深处取出一本皮质相册。翻开扉页,一张泛黄的照片映入眼帘——1934年武汉,他与张学良并肩站在长江码头,身后是东北军的军舰,两人的军装笔挺,目光如炬。

  "汉卿……"他轻叹一声,手指抚过照片上那张年轻的脸。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在奉天大帅府拍案而起:"日本人狼子野心,我们不能再当傀儡!"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夜,少帅在风雪中拽住他的手臂:"孝侯兄,这次我若失败,东北军就托付给你了!"

  1946年重庆谈判后,他被秘密告知:"张副总司令已押送台湾,此生恐难再见。"

  书桌上的台灯忽然闪烁几下,像是回应着这段被电流般截断的兄弟情谊。

  次日清晨,于学忠换上中山装,前往东交民巷的一间茶楼。角落里,一位穿灰色长衫的男子早已等候多时——是他安插在香港的情报员老周。

  "消息可靠?"于学忠压低声音。

  老周递过一张剪报,是香港《星岛日报》的边栏:

  "张学良幽居阳明山,近日以'毅庵'笔名发表旧体诗《思乡》,内有'黑水白山魂梦绕'之句,引发文人热议。"

  "台湾方面封锁很严,"老周凑近道,"但据逃出来的厨子说,少帅每天被允许在院子里散步半小时,书房里挂着东北地图。"

  于学忠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当年那个统帅三十万大军的少帅,如今竟成了笼中困兽!

  回到书房,于学忠铺开信纸,毛笔蘸墨却久久未落。

  该写什么?

  告诉他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可这只会刺痛一颗思乡的心。

  劝他保重身体?二十年的囚禁早该磨灭了所有希望。

  还是说……那些只有他们才懂的暗语?可信件必定会被审查。

  最终,他写下四句诗:

  "松花江畔柳,犹记少年游。何日重执手,同看月如钩。"

  写完却将信纸凑近烛火。火舌舔舐纸角的瞬间,他仿佛看见1936年西安的雪夜,张学良把密令塞进他手里时那决绝的眼神。

  灰烬飘落在砚台中,与浓墨融为一体。

  深夜,于学忠拧开老式收音机,在杂音中搜寻着台湾电台。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让他浑身僵直——

  "……这里是自由中国之声,现在播放张学良将军旧日喜爱的京剧选段《四郎探母》……"

  咿咿呀呀的唱腔传来: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

  他猛地关上收音机,寂静中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如鼓。窗外,一弯新月挂在光秃的槐树枝头,恰似台湾海峡那头,阳明山上同样望着的月亮。

  喜欢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http://www.abcsee.cc/14081/3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