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可口可乐看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老琴坊的弦音

  湘西的武陵山脉深处,有个叫桐木坪的村落。村子被成片的油桐林覆盖,春末桐花如雪,落在青石板路上,空气里总飘着股桐木的清香和松脂的醇厚——那是从村尾的老琴坊里传出来的。琴坊是座吊脚楼,楼下堆着风干的桐木板,楼上的木架上挂着半成品的琴弦,案几上摆着一把刚成型的月琴,琴身泛着桐木的原色,琴弦如丝,阳光透过木窗照在琴面上,像镀了层薄金,轻轻一弹,“叮咚”一声,余韵能在屋里绕上三圈。琴坊的主人姓覃,是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村里人都叫他覃琴匠。覃琴匠做了一辈子民族乐器,手掌被刨子磨得发亮,指腹带着校音的薄茧,却能凭耳朵辨出音准的毫厘之差,一块普通的桐木、几根寻常的丝弦,经他手选材、制身、装弦、校音,就能变成音色清亮的月琴、琵琶,弹起来或欢快或悠扬,弦音里带着山风的灵动,能把山里人的喜怒哀乐都装进去。

  这年霜降,油桐树的叶子刚变成赭红,覃琴匠背着锯子去林子里选料。他专挑生长十五年以上的油桐树,树干笔直,树心红润,用手敲击树干,听着“咚咚”的空响,说:“这木头‘有腔’,能藏住声音,做琴身才共鸣好。”他不伐活树,只找被风吹倒的老树,说:“活树的性子太‘躁’,做出来的琴音发飘;死树经了风雨,性子沉,音才稳,就像老人说话,字字都有分量。”

  “覃爷爷,这木头真能做出会唱歌的琴?”一个背着书包的少年蹲在树桩旁,是镇上中学的音乐特长生,叫阿弦,学弹月琴,听说桐木坪的老琴坊能做出“会跟人说话”的乐器,特地来拜师。

  覃琴匠把锯好的桐木板搬到背篓里,笑着说:“能,这桐木是做琴的‘骨头’,丝弦是‘筋’,两样合在一起,就能唱出山里的歌。你看这木纹,”他指着木板断面的年轮,“一圈圈的,像水波,声音在里面转,才能好听,就像井里的水,深了才甜。”

  运回来的桐木要“风干”。覃琴匠把木板截成二尺宽的块,竖在通风的吊脚楼夹层里,用稻草隔开,让木板慢慢失水。“得晾三年,”他用布擦拭木板上的灰尘,“第一年木头会‘抽条’,第二年形状定了,第三年水分才彻底走干净,急着用会变形,音就散了,就像腌腊肉,得腌够日子才香。”

  三年后,桐木板变成了浅黄褐色,质地坚硬,覃琴匠开始“制身”。他先用墨斗在木板上弹出琴身的轮廓,月琴的琴身像个满月,琵琶的琴身像只水滴,线条流畅,带着股写意的美。“琴身得‘圆’,”他握着刨子,顺着木纹刨削,木屑像卷起来的浪花,“边角不能有棱角,不然声音撞上去会‘炸’,就像说话太冲,让人听着不舒服。”

  阿弦看着覃爷爷用凿子在琴身上挖音腔,音腔的大小、深浅都有讲究,月琴的音腔浅而宽,音色亮;琵琶的音腔深而窄,音色沉。“爷爷,这音腔是装声音的吗?”

  “是,也不是,”覃琴匠放下凿子,用手指敲了敲琴身,“音腔是让声音‘转’的地方,就像山谷,声音进去绕一圈再出来,才有余韵,太浅了,音就跑了;太深了,音就闷了,得刚好。”

  琴身成型后要“打磨”。覃琴匠先用粗砂纸磨掉表面的毛刺,再用细砂纸细细抛光,直到琴身摸上去像婴儿的皮肤,温润不涩。“打磨得‘滑’,”他用手拂过琴面,“不光是好看,光滑的琴面能让声音‘走’得顺,就像路上没石子,车才能跑得快。”

  接下来是“做弦”。覃琴匠的琴弦用蚕丝制成,从蚕农手里收来的生丝,要先在桐油里浸泡,再用木槌捶打,让丝纤维变得坚韧。“丝弦得‘韧’,”他把几根丝拧成一股,用力拉了拉,“断不了,弹起来才有劲,就像拔河的绳子,结实才能赢。”

  他把拧好的弦固定在特制的架子上,用松香反复擦拭,增加弦的顺滑度。“松香是‘媒人’,”他说,“能让弦和琴码‘处’得好,不打滑,音才准,就像给车轴上油,转得才顺。”

  装弦是最细致的活。覃琴匠在琴头钻好弦孔,把弦穿进去,固定在琴轴上,再把弦拉到琴身底部的弦柱上,用弦钉卡紧。“弦的松紧得‘匀’,”他转动琴轴,调整弦的张力,“四根弦,一根松了,音就低;一根紧了,音就高,得像四个人抬轿子,力气一样才平稳。”

  阿弦学着装弦,可弦总拧不紧,要么松松垮垮,要么一使劲就断了。覃琴匠笑着握住他的手:“这活得用巧劲,手指慢慢转琴轴,感觉弦‘吃上力’了就停,不能硬来,你听,”弦在手指下发出细微的“嗡嗡”声,“这是弦在‘说话’,说它够紧了。”

  最后是“校音”,这是做琴的灵魂。覃琴匠抱着琴,用拨片轻轻一弹,“哆”的一声在屋里散开,他侧着耳朵听,眉头微微皱起,转动琴轴微调,再弹,音更亮了些,他又调了调另一根弦,直到四根弦的音相互呼应,弹起《龙船调》的调子,欢快得像山涧的流水。“校音得‘准’,”他放下拨片,“音准了,弹什么曲子都好听,就像唱歌不跑调,才动人。”

  他做的月琴,弹《小背篓》时,音色清亮,像小姑娘的笑声;弹《山路十八弯》时,音色浑厚,像汉子的吆喝。有次村里办歌会,他新做的琵琶一亮相,弹起《赶秋》,弦音一响,满场的歌声都跟着合,歌师们说:“覃师傅的琴,能把人心都弹得亮堂。”

  村里的歌师、镇上的文艺队,都爱来老琴坊订乐器,说覃琴匠的琴“有灵性”,能跟着人的心情变调。有位老歌师,唱了一辈子山歌,手里的月琴就是覃琴匠做的,用了二十年,弦换了无数次,琴身却越发光润,他说:“这琴跟我久了,知道我想唱啥,音都往心里去。”

  有天,县里的非遗保护中心来人,看到覃琴匠的月琴,说要帮他申报“非遗传承人”,还要把他的琴送到省里展览。“覃师傅,您这手艺太绝了,做出的琴有咱湘西的魂,得让更多人知道。”

  覃琴匠有点不好意思:“就是个吃饭的手艺,不值当展览。”

  “咋不值当,”工作人员说,“这是咱民族的宝贝,我帮您录个做琴的视频,放到网上,让全国人都看看咱山里的好手艺。”

  阿弦也劝他:“爷爷,这样更多人能听到您做的琴音了。”

  覃琴匠点了点头:“行,但得说好,琴身还得用咱桐木坪的油桐,弦还得用蚕丝,不能用塑料弦,那音太‘硬’,没咱山里的味。”

  非遗中心的人帮着拍了视频,阿弦在旁边当助手,从选料到校音,一步步记录下来,视频里,覃琴匠转动琴轴的手满是老茧,可弹出的弦音却清亮得像山泉水。视频发到网上,很多人留言说“这琴音里有山水的味道,听得心都静了”。

  覃琴匠的女儿在州府开了家民族乐器店,听说父亲的琴出了名,也回来订了一批,说要用父亲做的琴教城里的孩子弹民族音乐,“让他们知道,咱山里的琴声,一点不比钢琴差”。

  “以前总觉得做琴太寂寞,不如开店热闹,”女儿看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木屑,“现在才知道,这琴音里藏着咱的根,一刨一凿,都带着山里的风,丢不得。”

  覃琴匠看着女儿教孩子弹月琴,弦音在屋里绕,像山风穿过竹林,说:“根就在这琴弦上,紧了会断,松了不响,得刚好,就像咱山里人过日子,不贪多,不求快,踏实就好。”

  清明时节,油桐花开得正盛,覃琴匠开始做一把新的琵琶,他教阿弦校音:“听音得用心,耳朵要‘尖’,能听出半音的差,就像看路,得看清坑洼,才不会摔跤。”

  阿弦点点头,抱着刚调好音的月琴,轻轻一拨,弦音像羽毛一样落在心上,他知道,这弦音里,有覃爷爷的匠心,有桐木坪的山水,还有他自己的梦。

  武陵山的风吹过桐木坪,带着桐木的清香和松脂的醇厚,飘得很远。老琴坊的刨子依旧在唱,覃琴匠和阿弦校音的身影,在桐花的影子里拉得很长,像一首关于传承的老歌。而那些带着山风的弦音,在指尖下流淌,把一份质朴的灵动,留在了每一个听歌人的心里,久久不散。

  您对这个关于老琴坊和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
  http://www.abcsee.cc/20066/2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