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暗流涌动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后三国时局骤变。

  侯景掌控了南梁、开启魔幻统治。

  宇文泰的西魏收缩战线,进行全面军事、政治改革。

  掌控东魏的高澄,则乘着击败南梁、西魏的威势,加紧了篡位步伐。

  东魏于534年底、535年初将首都搬到邺城,那时,高澄14岁,他被高欢安排在邺城参与朝政。

  因为他代表高欢,又有陈元康、崔季舒、崔暹、宋游道、王士良等人辅佐,所以他的年纪虽然不大,权力却不小,等同于摄政。

  他主持推出了很多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高澄推出的举措非常先进,有益于时代,且是追随高欢的那些大老粗武将无法做到的。

  比如:

  规定绢帛尺寸为22x40尺,违者重罚。这样使布匹交易变得简捷方便。

  重铸五铢钱,以法令规定货币的重量、成色,使货币发行进入有序时代。

  放开采盐、贩盐管控,大大降低食盐价格,减少百姓支出。

  朝廷官员任免方面,高澄开直言之路,用才德之士而不论世家还是寒门出身。

  高澄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行为是颁布律法《麟趾格》。这部法律是隋唐法制的基础。

  军事上,高澄启用慕容绍宗,在徐州大败南梁军,收复被南梁侵占的领土;

  随后亲自指挥军队击败西魏裴宽、收复洛阳。

  在慕容绍宗死后,高澄亲征颖川城,俘虏王思政,从而收回被西魏抢占的全部地盘。

  甚至,趁侯景攻破建康台城、南梁朝堂混乱不堪之机,东魏军还拿下了淮河沿线的大片南梁国土。

  高澄的一系列举措,建立的文治武功,使得他的声望达到顶峰,地位无比稳固。

  高欢发妻、高澄之母娄昭君对二子高洋评价道:汝父如龙,汝兄似虎。

  然而,嫡长子、美姿容、性聪警、多筹策……这样太过完美的人生,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丧失起码的敬畏之心。

  高欢一早将高澄视为接班人,所以经常亲自教导高澄,要他“敬天地、畏因果、行有止、心须安”。

  可是,顺风顺水的高澄怎能理解得了父亲的完整意思。

  高澄15岁就把老爹给绿了,在老臣司马子如巧妙周旋下才化险为夷。

  因为他调戏美女李昌仪,导致东西魏爆发邙山之战,军士战死十几万,无数生灵遭涂炭。

  ——以上这些,对高澄来说无足轻重,不影响他的前途地位。

  但是,高澄发起的“反贪风暴”,给他埋下了致命隐患。

  萧衍、高欢、宇文泰三人有一个共同理念:江山是自己和手下重臣(将)共同打下来的,手下重臣(将)在其管辖范围、治理权限内,对财物拥有支配权,因而不存在贪污概念。

  高欢由底层军户一路走来,为了整合不断聚拢在身边势力,根本不可能在“整治贪污”方面有所动作。

  尽管每次颁布军令、政律,里面都规定了“严惩贪污”的条款。

  随着势力不断壮大、直至把控了朝局,反贪工作势在必行,高欢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长子高澄。

  高澄在邺城摄政时,为了扩大手中权力,就必须扳倒不服自己的官员。

  如何做到这点呢?正好老爹给他递来了尚方宝剑:反贪利刃。

  高澄利用法规与现实的错位,就用“反贪”这把剑,扳倒、砍伤了不少对手。

  被高澄反贪大业伤害的勋贵中,有些人在东魏朝廷根深叶茂:

  宗室长老、太师元坦。

  高澄大姑丈尉景。

  尚书令司马子如,他曾从高欢手里救过高澄性命。

  东魏朝廷元老、太保孙腾。

  以及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尚书元羡……等等。

  高澄将“犯人”们或罚钱、或夺官、或下狱、或砍头、或灭门……

  高欢对老友、旧部,则选择性地出面求情、或直接下令赦免……

  父子俩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把朝廷秩序倒是整治得规矩了许多。

  高澄本人借此树立了极高威信,为接班铺平了道路。

  但高澄因此也得罪了晋阳勋贵,树立了不少强敌,最终遭到他们反噬。

  被高澄削弱权柄、或受到惩处的大臣,自自然然向高欢二公子高洋身边靠拢。

  高欢死后,高澄没了庇护,他这时开始感觉到:原来父王麾下在世时的铁板一块,只不过是表象。

  有人开始与高澄貌合神离,有人减少来往,更有人发声非议……

  高澄与他们的冲突,有公开化迹象。

  太保孙腾上朝见到高澄,只简单拱手行礼、没有问候,高澄命左右卫士强迫孙腾到门外罚站。

  二世子高洋见到司徒高隆之,跪拜称其为“叔父”。高澄得知后,召来高洋,厉声呵斥。

  高欢妹夫厍狄干从定州到邺城谒见高澄,在门外站了三天,才得到召见。

  他可是高澄姑父,也是东魏赫赫有名的功臣。

  ……

  也许高澄有感觉,也许他浑然不觉,邺城、晋阳圈子里,厌恶高澄、靠拢高洋的人越来越多。

  最为可怕的是,与高澄同辈的新生代军事将领中,领袖人物段韶、斛律光也逐渐疏远高澄。

  皇帝元善见虽然是傀儡,但他身怀皇族血脉,心性高贵。

  他身边没有能战的武将,洞穿时局、擅演权谋的文臣并不少。

  他对高澄的表面态度,也在转变。

  有一次宴饮时,高澄半醉,邀皇帝陪自己喝一杯。

  元善见怒斥道:“自古有亡国之君,无不亡之国。朕一日不亡,则代表国本。岂是臣子可以呼来喝去?”

  高澄听了,瞬间被激怒,破口大骂皇帝是“狗脚朕”,随即扬长而去。

  ……

  高澄的所作所为、有心人的推波助澜、野心家暗自布局谋划……让东魏朝局不断发酵。

  549年4月,东魏皇帝元善见发诏,晋升高澄为相国,封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不变。

  ——这是篡位套餐的前奏。

  高澄按剧情三辞三让。皇帝不允。

  5月,南梁皇帝萧衍薨逝。

  6月,高澄亲自领军攻打颖州城。

  临行前,他任命二弟高洋为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全面接管首都军政大权。

  高澄得胜回朝后,想收回高洋手中的军权,被生母娄昭君劝阻。

  娄昭君意思是让他先考虑更重要的大事:禅位。
  http://www.abcsee.cc/21339/6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