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捡到宝了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舱内,三十位甲士个个人高马大、目光灼灼。

  他们知道面前的这位孩童是谁!

  自然就是今晨刚被封为梁王的神童。

  毕竟凌晨在酸枣门的那一幕,已经牢牢映入了那些将士的脑海,谁都知道,大周出了一个神童皇子。

  所以即便梁王只是个六岁的稚子,他们也丝毫不敢轻视。

  而且曹彬也和他们介绍过,所以他们很清楚: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莫大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虽然他们都只是大头兵,但只要被梁王挑中,大概率就不用上战场拼杀!

  而且只要表现好,说不定还能得到“神童”的提拔!

  关键上战场那可是会掉脑袋的,他们并不一定都怕死,但能活着拼一把改命的机会,为什么非要找死呢?

  只是他们此刻都有点懵:梁王一见面不问别的,竟然问知不知道高高在上的赵匡胤赵指挥使!

  而且还问他们觉得赵指挥使如何!

  那是他们这些大头兵能评价的吗?

  额……顶多也就是私下提两句。

  殊不知,此时的曹彬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好端端的提赵指挥使作甚?

  小家伙这是在玩什么花样?

  却见郭宗训静静地扫视着那些甲士,也不急躁,就那么安静地等待着。

  终于,三十人中有一个壮着胆子说道:“回殿下,赵指挥使作战勇猛,对将士们也很好,是个很好的将领,兄弟们都很想在他手底下当兵!”

  话音刚落,又有几人站出来附和:

  “没错,我听说赵指挥使身手了得,一身拳法天下无敌……”

  “我还听说赵指挥使也是从大头兵做起的,一步步爬到了今天这个位置,兄弟们都十分羡慕……”

  “是啊,我一个兄弟在他手底下,听他说他辄以金帛分赐诸将,从不克扣战利品,治军公允……”

  郭宗训皱了皱眉:果然,赵大在禁军中的名望果然不是盖的!

  他没有说话,等附和的人都说得差不多了,这才再次开口道:

  “那有没有别的看法?”

  闻言,众人都不由地愣在了原地。

  曹彬更是皱起了眉头,神色复杂:殿下这是何意,莫非……

  见没人说话,郭宗训再次开口道:“在本王面前,各位尽管畅所欲言,不仅言者无罪,说好了,本王还会重重有赏!”

  闻言,又有些人站出来细说关于赵匡胤的传闻,但全部都是夸赞,竟无一人说赵匡胤的不好。

  直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口讲完了,郭宗训这才依次走到仅剩的几个没有开口的人面前挨个询问。

  终于,当走到最后一个不曾开口的人面前时,他总算是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回殿下,俺觉得赵指挥使不怎么样!”

  此言一出,在场其他甲士都大惊失色,瞬间议论纷纷。

  整个舱内也变得嘈杂了起来,全都看向那人:

  是不是傻?

  敢公开说堂堂都指挥使赵匡胤不怎么样?

  简直就是找死!

  难道你不知道赵指挥使是陛下的心腹爱将吗?

  果然,郭宗训突然变了脸,原本可爱的小脸瞬间阴沉了下来,似乎带着强烈的怒意:

  “你再说一遍?”

  他的神情十分严肃,虽然脸上依旧稚嫩,但整个人的气质完全不像一个小孩子。

  在那些大头兵眼里,他仿佛天生的王者。

  甚至就连曹彬都有些恍惚:完了,看样子梁王是真的动怒了……

  那人似乎也下定了某种决心,高昂着头,大声道:“俺就是觉得赵指挥使不怎么样!”

  郭宗训再次沉声质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你最好想清楚了!”

  那人不仅不怕,反而声音愈发洪亮:“俺想得很清楚!”

  “赵指挥使就是不怎么样!”

  “几年前,俺曾在他手底下混过,亲眼见他深夜将他爹拒在城门外!”

  郭宗训挑了挑眉,仔细打量着那人:“这不是更加说明赵指挥使大公无私吗?”

  那人大声道:“是,当时所有人都说他大公无私,但俺却觉得他最是无情,最是虚伪!”

  “为何?”郭宗训质问道。

  “因为俺娘说过,人若不孝,便是畜牲!”那人大声道。

  郭宗训冷哼一声:“人们都说先君后父、忠先于孝,你也应该听过不少大义灭亲的事情,这些道理难道你不懂?”

  那人却像是丝毫没有惧意:“回殿下,小人识字不多,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大义灭亲的故事小人倒是听过一些,但没有父母又哪来的我们?小人只认俺娘说的,人若不孝,便是畜牲!”

  “那你娘现在何处?”

  “俺、俺娘已经死了……”

  “父亲呢?”

  “早死了!”

  “可还有其他亲人?”

  “没有!”

  “那本王问你,现在无父无母,甚至没有任何亲人的你,可认君?”

  那人愣了愣,似乎很认真地在思考这个问题,片刻后,他开口道:

  “俺只知道,谁对俺好,俺就认谁……”

  话音未落,舱内再次一片哗然!

  “住嘴!”

  突然,曹彬厉声喝道,连忙向郭宗训赔礼:“殿下恕罪,粗鄙之人不明事理,希望殿下饶他一次……”

  郭宗训皱了皱眉,瞥了一眼曹彬,但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看向那人,追问道:

  “那何为好?”

  “俺、俺不知道……”那人犹豫了片刻。

  闻言,郭宗训突然大笑了出来:“很好,很诚实!”

  “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犹豫了片刻,这才大声道:“俺叫王杲!”

  郭宗训皱了皱眉:

  王高?

  不对,他说的是三声,那就是搞。

  也不对!

  搞?

  搞什么?

  应该没人会叫这个名字吧!

  难不成杲?

  王杲?

  史书上有这个人吗?

  郭宗训想了想,没想起来便作罢了,又问道:“多少岁?”

  “二十!”那人声音依旧洪亮。

  突然,郭宗训像触电一般,猛地看向王杲:

  “等等!”

  “你叫王杲?日木杲?”

  王杲点点头:“正是日木杲!”

  郭宗训瞬间兴奋了起来,只因他突然想记起来,《宋史》有关于此人的记载,甚至还有专门的《宋史・王杲传》。

  没记错的话,此人在柴荣时期默默无名,但在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最高担任过唐州刺史和灵州副部署。

  而且史书明确记载,他曾率部平乱,斩首万级。

  虽然官职不是特别高,但作为一个没背景的普通人,凭借战功能在史书上留下传记,这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了!

  捡到宝了!

  不仅与此时看不惯赵匡胤,甚至还是个妥妥的潜力股!

  郭宗训双眼放光,大声道:“很好,从现在起,你就是本王行营的第一个都头!”

  此言一出,现场瞬间哗然一片!

  包括曹彬在内的三十道惊诧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梁王。

  这就是让他当都头了?

  都头可是能统领百人的大官儿啊!

  凭什么啊?

  就凭王杲的那几句话,就直接当都头,这也太夸张了吧?

  惊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似乎都有些回过味儿来了,议论声也逐渐统一:

  “什么情况?”

  “难道只要说赵指挥使的坏话,就能升官?”

  “莫非梁王很厌恶赵指挥使?”

  “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啊……”

  “可不应该啊,谁不知道赵指挥使是陛下的心腹爱将,梁王怎么会厌恶他呢……”

  此刻,就连曹彬也有这样的困惑,他迈开脚步来到郭宗训身边,轻声说道:

  “殿下,末将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宗训深深看了眼曹彬,皱了皱眉,竟直接大声道:“都是自己人,不必遮遮掩掩,有什么话就大声说出来!”

  看着郭宗训那双坚定的眸子,曹彬先是愣了愣,又扫了眼神情各异的甲士们,犹豫片刻后这才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

  “殿下,末将以为,治军之道,在严明、在公允!”

  “殿下不经考核,而是只凭王杲那几句便让其当都头,这有失公允!”

  “而且,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将士们觉得说一些讨殿下欢心的话就能得到提拔,长此以往只会助长歪风邪气……”

  郭宗训突然微微一笑,打断道:“曹都监是不是以为本王只是因为王杲说赵指挥使的坏话,所以提拔王杲?”

  曹彬张了张嘴,却还是一个字都没能说出口。

  郭宗训并不恼,转而看向那些甲士,大声道:“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认为?”

  整个舱内陷入了一片死寂,没人敢说话。

  郭宗训等了片刻,大笑两声,道:“没错,本王就是因为他说了赵指挥使的坏话,所以才提拔他!”

  曹彬心中一怔:这怎么能行?

  赵指挥使可是陛下的心腹爱将,而且立功无数,更何况如今又是在北伐途中,要不了多久就会打仗,正是需要重用赵指挥使的时候。

  即便你是梁王,即便你是神童,也不可凭个人喜好,便公然说朝堂重臣的坏话啊!

  若传到陛下和赵指挥使那里,说不定会引得君臣离心,于北伐不利,于朝堂不好!

  梁王啊梁王,你这终究是稚子心性啊……

  想到此,曹彬不由地再次张开嘴:“殿下……”

  不料,他话未说出口,郭宗训便大声说道:

  “实话告诉你们,本王看重的并不是他说赵指挥使的坏话!”

  闻言,众人都不禁再次议论了起来。

  就连曹彬也懵了,不解地看向郭宗训:

  什么情况?

  一会是,一会又不是?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郭宗训扫过众人,再次看向曹彬,嘴角微微勾起:

  老曹啊老曹!

  我当然不会告诉你,我提拔王杲是因为史书有他的单独传记!

  你可知,你们都是我捡到的宝!

  你是大宝,他就是小宝!

  我也不能告诉你我是真的很讨厌赵匡胤,因为历史上不到十个月后,他就会欺我孤儿寡母,抢我皇位!

  而你担心的问题,我又何尝不知?

  不然我早就直接以母后托梦的形式告诉老爹郭荣,说他赵匡胤野心太大,一旦有变,将来必会夺权篡国,必须尽早除掉!

  唉!

  本王只能先忽悠忽悠你们了……

  收敛心神,他大声道:

  “本王之所以提拔王杲,是因为他与你们不同,不会只凭借传闻或者表象便人云亦云!”

  “他有他自己的原则……”

  ——————————————

  说明:

  1、《宋史・王杲传》记载,“咸平五年,出为亳州永城县都监。被召,将入见,以疾亟弗果。卒,年六十四”。

  据此推算,王杲生于939年,显德六年(959年)时,他正好二十岁。

  2、也是据《宋史・王杲传》记载,王杲在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应募为卒,隶属先锋部队,随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三关,此时他仅是普通士兵,尚未崭露头角。

  但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建后,参与征讨泽潞、平定扬州等战役,逐步升任散指挥使、马军副都军头。

  《崇祯历城县志》、《济南传》等地方志也有相关记载。

  3、关于斩首万级,《宋史・王杲传》原文记载“李顺乱,与尹元并为西川招安使,败贼,斩首万级,以功真拜唐州刺史。”

  4、王杲此人清廉自持、治军有能,史载其“监河北,有能声”,且作战勇猛,是典型的“以功立身”型武将。

  唯一记载的过错是因“转饷河西失期”被贬,属于履职失误,但未涉及品德或能力上的重大缺陷。
  http://www.abcsee.cc/23782/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