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第748章 衡水市景县非遗-布艺、布雕画、制香、疯秧歌、粉饹馇制作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48章 衡水市景县非遗-布艺、布雕画、制香、疯秧歌、粉饹馇制作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衡水市景县非遗文化:布艺、布雕画、制香、疯秧歌与粉饹馇的千年传承

  衡水市景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指尖跃动的布艺到绸缎上雕刻的布雕画,从袅袅青烟中的古法制香到田间地头欢腾的疯秧歌,再到餐桌上传承百年的粉饹馇,每一项非遗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景县的文化脉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活力。

  一、景县传统布艺:针线间的千年韵律

  历史溯源与技艺特征

  景县传统布艺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历经元、明、清各代发展,在儿童服饰与节庆用品制作领域形成独特工艺流派。其核心技艺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授受延续,现存实物最早可考证至晚清时期。作品以纯棉布料为主材,采用植物染色技术,制作过程包含造型设计、分层制作、装饰加工三大阶段。

  造型设计阶段,匠人依据不同用途绘制线描图样,常见题材包括生肖动物、花卉纹样与传统吉祥符号。分层制作时,通过贴布绣技法叠加布料,单件虎头鞋需使用平针、锁边、打籽等十余种针法交错缝制,针脚细密如发丝,误差小于0.5毫米。装饰加工阶段,运用盘金绣、珠片镶嵌等技法,单件作品缀饰物可达200余件,如布老虎需耗时5-6天完成,成品可呈现16种动态表情,灵动如生。

  传承与创新

  2017年,景县传统布艺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吴凤兰从事该技艺40余年,其作品《百子纳福图》被大英博物馆收录。她建立工作室,创新开发出12个系列文旅产品,年产量突破3000件,带动当地家庭增收。在保护方面,景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建立传习所,年均开展36场社区教学活动,实施“非遗进校园”计划,在12所中小学开设体验课程,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完成38种传统纹样矢量图建档。截至2022年,累计培养新生代传承人17名,其中5人获得市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认证。

  二、景县布雕画:绸缎上的立体诗篇

  技艺精髓与艺术特色

  景县布雕画是一种用雕刻艺术手法在布帛上创作书、画作品的艺术形式。其用料以绫罗绸缎等面料为主,色彩多达百余种,运用烙、烤、点、皴、刻、勾、雕、熨等技法,历经设计、制版、选材、烙刻、雕色、补色、固形等几十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完成。作品远观似工笔画,近看如浮雕,触摸却是丝滑绸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新与传播

  2019年,景县布雕画入选衡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任雪青特地为农历新年设计“龙腾四海”“龙宝送福”等作品,从前期设计到制作完成历时20余天,将传统工艺与新春元素结合,吸引众多观众。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展出,还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

  三、郑家香坊制香:六百年的芬芳传承

  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

  景县郑家香坊村的制香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距今600多年。2019年,“郑家香坊”入选衡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香工艺以沉香、崖柏等纯天然香料为原料,采用手工炮制的方法,经过研磨、调香、挤出、晾晒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产品根据不同形态,分为线香、签香、盘香、塔香、印香等;根据不同功效,有能安神助眠、净化空气的熏香以及家用卫生香和提神醒脑的办公室用香等。

  产业化与乡村振兴

  郑家香坊村投资近千万元的制香厂正式投产,将传统制香工艺与当地的景州塔、运河文化等县域特色相结合,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产品不仅进行线上、线下销售,还与宾馆、书店、酒店合作,拓宽销售渠道,预计年销售收入达两千万元,可为村集体增加20万元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四、疯秧歌:田间地头的欢乐交响

  历史演变与艺术特色

  疯秧歌原是流传于安徽省凤阳一带的舞蹈,原名“凤阳歌”。19世纪末传入景县孙镇,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融合了景县民间舞蹈、音乐特点,形成具有粗犷、泼辣、风趣、欢腾等特点的舞蹈。其动作风趣、泼辣,身体动辄呈三道弯,能制造强烈的欢乐氛围,因此民间俗称“疯秧歌”。

  舞蹈所体现的内容大多是一家人庆丰收或节日时的情景。伴舞乐器都是特制的,如腰鼓两头粗、中间细、长一尺左右,铜云锣大小不一,击打不同部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锣和鼓配合形成有节奏的韵律和鼓点,演到高潮时,观众感受最深的就是这种动人心魄的“鼓点”。

  保护与传承

  20世纪80年代,景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挖掘整理疯秧歌,并将其搬上舞台,获得多项殊荣。1986年,疯秧歌被收集在《国家舞蹈集成》中,并被河北省定为在全省普及推广的6个舞蹈节目之一。此后,省歌舞剧院根据疯秧歌创作的舞蹈还去美国等国家演出。然而,随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疯秧歌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景县通过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用文字和录音录像记录保护、在全县推广宣传、培训专业研究和推广人员等措施,让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利用,发扬光大。

  五、粉饹馇制作:餐桌上的百年味道

  历史溯源与工艺特色

  粉饹馇是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及周边地区流传百年的特色菜品,以绿豆为主要原料经烙制、油炸等工序制成。其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带来的制作技艺,早期为荒年充饥食物,经改良后形成糖醋、醋溜等多种烹饪方式。

  传统做法需将绿豆磨浆摊烙成薄片,现代家庭烹饪多采用油炸定型后配白菜等蔬菜烹炒。粉饹馇的烹饪方式多样,如糖醋味型采用白糖、米醋按1:1比例熬制糖醋汁,搭配油炸粉饹馇快速翻炒;醋溜做法以陈醋炝锅,配白菜片、胡萝卜片等时蔬合炒;烩菜应用中,作为“八大碗”宴席菜品辅料,与红烧肉、丸子等共同炖煮。

  文化地位与传承

  粉饹馇在景县当地具有多重饮食文化功能,是年夜饭必备菜品,象征“金玉满堂”寓意;也是婚宴“八大碗”第五道固定菜品;还可作为日常小食,早餐搭配豆浆食用未油炸的原味粉片。2008年,粉饹馇制作技艺入选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村落集群传承体系,霞口镇31个自然村保有家庭作坊生产,保持着手工石磨磨浆等传统工序。

  六、非遗保护的景县范式

  景县在非遗保护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科技赋能”的模式: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省级非遗项目每年补贴,用于传承人培训、展演活动。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编写《景县非遗读本》,组织“非遗小传人”评选活动。

  产业融合:打造“非遗文化园”,集聚布艺、布雕画工坊,开发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

  科技赋能:利用3d建模技术复原布雕画芯子结构,通过App提供曲谱教学,扩大受众范围。

  七、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景县非遗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未来:

  国际化传播:组织非遗团队赴海外展演,推动布艺、布雕画走向世界。

  活态传承:建立“传承人 企业 学校”合作机制,确保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数字化保护:构建非遗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表演场景,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布艺的针线到布雕画的绸缎,从制香的青烟到疯秧歌的欢腾,再到粉饹馇的香气,景县非遗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在。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火种,在保护与传承中,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http://www.abcsee.cc/24600/7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