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寻龙校尉 >第449章 器物藏珍,同寻故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49章 器物藏珍,同寻故人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棺盖敞着,檀香混着朽木的气息在墓室里漫开。艾时的矿灯光柱落在张守约骸骨紧握的羊脂玉上,那“秦州”二字刻得极浅,却像两把小凿子,在人心上轻轻敲了敲。

  “这老头,是真把心留在西北了。”刘胖子蹲在棺边,看着那具骸骨,语气里少了几分之前的油滑,多了点说不清的滋味,“一辈子守着城防,连死了都攥着这块破玉。”

  孙宇正用软尺量着三足鼎的尺寸,闻言抬头:“可不是嘛。你看这墓里的东西,哪有寻常官宦人家的珠光宝气?全是些文书、书卷、旧衣,说白了,就是把他生前的日子原样搬到了地下。”他放下软尺,在笔记本上记下“鼎高七寸,口径五寸,三足带纹”,“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东西看着普通,真论价值,未必比金银差。”

  艾时拿起那卷秦州防务图,绢布虽已泛黄,但上面的朱砂标记依旧鲜艳。他对着光仔细看,发现角落处有个极小的印章,刻着“枢密院印”——竟是当年朝廷存档的副本。“孙大哥说得对。”他指尖划过绢布上的关隘标记,“这地图,还有那十卷《守拙集》,放到懂行的人手里,能换半座宅子。尤其是这三足鼎,你看鼎身的缠枝纹,是典型的‘宣和样式’,虽不是皇家器物,但看这铜质和工艺,是官窑为五品以上官员特制的,存世量极少。”

  李超正用布擦拭那支狼毫笔,闻言凑过来:“真这么值钱?我瞅着还不如怀德军墓里那顶头盔亮堂。”他把笔杆转了转,紫檀木的纹理在灯光下泛着暗紫,“这破笔能值几个钱?”

  “你懂个啥。”孙宇白了他一眼,从怀里掏出个放大镜,对着笔杆照,“这紫檀木是‘金星紫檀’,你看这棕眼里的金星,密密麻麻的,是老料。再说这狼毫,是‘北尾’,最适合写楷书,张守约一辈子写奏议,用的笔肯定讲究。就这一支笔,到了文玩市场,能让那些书法家抢破头。”

  李超撇撇嘴,显然不信,但也没再抬杠,转身去翻右侧耳室的书架。那些手抄本用麻线捆着,封皮是牛皮做的,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卷《论语》,刚翻开第一页,就“咦”了一声。

  “咋了?”刘胖子凑过去。

  “你看这批注。”李超指着页边的小字,字迹潦草,却透着股劲道,“‘民为贵,君为轻,秦州之民,甚于吾命’——这是张守约自己写的?”

  艾时也走了过去,借着矿灯光看那些批注。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对经文的解读,更多的是结合秦州政务的感悟,比如“苛政猛于虎,吾在秦州,每减一税,民便多存一升粮”,字里行间全是务实的民生考量。“是他写的。”艾时肯定地说,“你看这笔迹,跟墓志铭上的一模一样。这些批注,比《论语》原文还值钱,研究宋代地方治理的,能从这里面扒出多少东西。”

  刘胖子摸着下巴,突然笑了:“这么说,咱这趟没白来?虽然没挖到金条银锭,但这些瓶瓶罐罐、纸纸卷卷,也能换不少嚼谷?”

  “何止是嚼谷。”孙宇把放大镜递给艾时,“就说这三足鼎,去年苏富比拍过一个类似的,南宋的,比这个晚了几十年,还拍了八十多万。这个是北宋的,又是张守约这种有明确记载的人物用过的,翻一倍都不止。”

  艾时没接放大镜,他把防务图小心地卷起来,用带来的油纸包好:“我对这些东西的价钱没概念,也不想知道。”他看向刘胖子三人,语气诚恳,“之前说过,我帮忙是因为都是行内人,没想着分什么东西。这些器物也好,书卷也罢,你们该怎么分怎么分,我一分不要。”

  刘胖子愣了愣:“你啥意思?白帮忙?”

  “也不是白帮。”艾时的目光扫过墓室,最终落在斜梯的方向,“我有个不情之请。”

  孙宇看出了他的心思:“你是想让我们帮你找同伴?”

  “是。”艾时点头,声音低沉了些,“我那三个同伴,跟我一起乘羊皮筏子翻了船,到现在没消息。我一个人找不过来,黄河这段河道你们熟,能不能……”

  “嗨,这算啥事儿。”刘胖子拍了拍大腿,打断他的话,“你帮我们破了镇煞墙,找到了主墓室,这点忙要是不帮,咱南派的脸往哪儿搁?”他转头对李超说,“回头把咱那艘小木船翻出来,顺河往下找,沿岸的村子也问问,说不定有人见过。”

  李超爽快地应道:“成。我明天一早就去,带上干粮,往青铜峡方向找,那边滩涂多,人要是没被冲走,多半会在那儿上岸。”

  孙宇也补充道:“我认识几个沿岸的护林员,托他们留意着,有消息立刻捎信。对了,你那几个同伴长啥样?穿啥衣服?有啥特征?我画个像,方便打听。”

  艾时心里一热,之前的焦虑散了大半。他赶紧把王勇、张老二和阿冰的样貌特征细细描述了一遍:“王勇个子高,壮实,左眉角有个疤,总爱揣着把折叠铲;张老二戴眼镜,文质彬彬的,腰不太好,走路有点晃;阿冰是个姑娘,短发,说话厉害,贴身带着块玉牌……”

  孙宇拿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和纸,边听边画,没一会儿,三个人的轮廓就出来了,虽不精致,但特征抓得极准。“这样就好找多了。”他把画像折好,递给李超,“明天带着这个,见人就问。”

  “放心吧,艾小哥。”李超把画像揣进怀里,拍了拍,“咱这地界,就没有我李超打听不到的事儿。不出三天,保准给你信儿。”

  艾时拱手道谢,声音有点发紧:“多谢三位。大恩不言谢,以后要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北派艾时,说话算话。”

  “客气啥。”刘胖子摆摆手,转身去看那些陪葬品,“现在说正事,这些东西咋弄出去?墓室离地面三丈多,那石板还得原样盖好,不能让人看出破绽。”

  孙宇指着耳室角落里的绳索:“我早备着了。用滑轮吊,分批次运,晚上弄,没人看见。”他走到三足鼎旁,小心翼翼地抱起来,“这鼎先运上去,最值钱,也最怕磕碰。”

  李超已经在洞口架起了简易滑轮,是用两个青铜环和一根粗麻绳做的,看着简陋,却很结实。“我先上去接应,你们把东西捆好。”他顺着斜梯往上爬,脚步声在甬道里“咚咚”响。

  艾时帮忙把防务图和《守拙集》放进特制的帆布包,包垫着棉花,防压防潮。“这些书卷得小心点,别弄破了。”他把包递给刘胖子,“张守约一辈子的心血,毁在咱手里,说不过去。”

  “知道。”刘胖子接过包,动作也放轻了,“咱是盗墓,不是毁墓。该拿的拿,不该动的不动,这是规矩。”他指了指棺椁里的骸骨,“这老头是个好人,咱别动他身上的东西,让他安安生生躺着。”

  孙宇正用布擦拭那方端砚,闻言点头:“说得是。玉佩就让他攥着,那是他的念想。”

  四个人分工合作,李超在上面拉滑轮,刘胖子和孙宇在下面捆东西,艾时负责传递。三足鼎、端砚、狼毫笔、防务图、《守拙集》、几卷重要的手抄本……一件件被小心地吊上去,剩下的谷物、旧衣、算筹,他们没动,按原样留在耳室里。

  “这些就别带了。”艾时看着那些碳化的小米,“不值钱,留着也让这墓完整点。”

  刘胖子应道:“成。咱要的是个念想,不是穷搜乱刮。”

  等最后一件东西被吊上去,天已经快亮了。墓室里恢复了之前的样子,除了棺盖没盖严,几乎看不出有人来过的痕迹。艾时走到棺边,轻轻把棺盖推回去,只留了条缝,让檀香能透出来。

  “走吧。”刘胖子拍了拍他的肩膀,“上去歇会儿,天亮了还得找你的人呢。”

  顺着斜梯往上爬,外面的天已经泛白,黄河的涛声隐隐传来,混着远处村子的鸡叫。简易房里,那些从墓里运出来的东西被小心地放在八仙桌上,晨光透过窗纸照进来,给三足鼎的铜锈镀上了层金边,端砚的石纹在光下像流动的云。

  孙宇正用秤称那支狼毫笔,嘴里念叨着:“这紫檀木笔杆,至少有五十年树龄……”

  李超在院子里收拾小木船,船桨划在水里,溅起的水花在晨光里亮晶晶的。

  艾时坐在门槛上,望着黄河的方向。河水依旧浑浊,却好像比之前看着亲切了些。他知道,找同伴的路还长,但至少现在,他不是一个人了。

  刘胖子端来两碗玉米糊糊,递给他一碗:“趁热吃。吃完了,我带你去沿岸的村子转转,说不定能碰着线索。”

  艾时接过碗,热气模糊了眼镜片。他看着碗里翻滚的玉米粒,突然觉得,这趟黄河之行,虽然惊险,却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他见识了张守约的墓,认识了刘胖子这几个南派同行,更重要的是,他有了找到同伴的希望。

  玉米糊糊的香味混着墓里带出来的檀香,在晨光里弥漫开来。艾时舀了一勺,热乎乎的,从喉咙暖到心里。他知道,不管是找同伴,还是处理这些从墓里带出来的东西,都还有的忙。但此刻,他心里是踏实的——脚下的路,总算清晰了些。
  http://www.abcsee.cc/25055/5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