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稻种和书籍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一日日在繁忙中度过,不知不觉中,秦扶清已经返乡半个多月。

  这半个多月以来,他一直在家中忙活宗祠和婚礼的事情,已经适应了这般忙碌的生活。

  安溪县因他的归来掀起波浪,又逐渐归于平静,但因他带来的变化,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整个安溪县,百姓们的生活也悄然无息地向着好的方向前进。

  城外,稻田连成绿色的海浪,风吹稻香,从绿色到金黄的渐变,也在预示着粮食的丰收。

  安溪县地势低洼,从前洪涝严重,经过数十年的水利改造,如今的安溪县已经很久没有遭遇洪涝之苦,充足的水泽又给这片土地带来丰收的契机。

  风调雨顺之时,许多百姓家中稻田亩产能达到两石米,养活全家并非难事。

  但在交税服役之余,也并没多少余粮能够剩下。

  王立来身穿短衫,脚踩木屐,蹲在稻田边捻散一株稻穗,里面的稻谷已经成型,他起身看着一望无垠的田野,把稻穗交给身后的司农,拍拍手道:“再过五六天就要抢收了,让农户们做好准备。”

  “好的大人。”

  司农是城中负责粮食种植相关事务的官职,虽然职位不高,好歹是个官,但在王立来这个白身面前,却尊敬有加。

  一部分源于王立来有个状元郎外甥,更多的则源于他个人对王立来的崇拜。

  没有人比身为司农的他更明白王立来改良稻种有多重要。

  同样大的一片田地,亩产最多两石,换成市斤大约390石,但耕种王立来研究的稻种,亩产能达到六七百市斤。

  这还只是亩产,王立来的改良稻种甚至能一年种两季。

  这已经不是亩产翻倍的问题了,而是翻四倍啊!

  不出几年,安溪县百姓会因粮食丰收而变得富饶,如果把稻种推广到整个北明呢?

  司农只不过是安溪县本地的司农,他目之所及最远也不过是在平阳府境内,再远他就看不见了,他不知道更深的意义,他只知道,自己家中七十多亩地要赚翻了。

  平阳府知州在安溪县内时,曾来见过王立来,确定王立来改良的安溪稻能亩产翻倍,还能一年种两季,他无比激动,要写奏折为王立来领功。

  时隔半个月,估计陛下已经看到这个好消息了。

  “走吧,去李家村看看大坝修的怎么样了。”

  安溪县内也并非所有地方都风调雨顺。

  李家村附近没什么大的河流经过,有时候遇到降雨少的时候容易干旱,几个村庄的百姓为了抢水还曾发生过械斗,视乡邻为仇敌,男女都不得婚嫁。

  如此世仇已经到了不调和不行的地步,今年上半年,李家村的两个村民在抢水中不幸被打死,闹到对峙公堂的地步,隔壁的王家岗也有伤亡,杀人凶手被关到监牢里等待秋后问斩。

  北明律法规定,杀人者偿命。

  律法不可随意更改,但其中的悲剧根源却是可以根除的。

  柳祥贵听从建议,在王家岗和李家村共同流经的河流修建大坝,雨水多时蓄水,水少时开闸放水。

  如今大坝已经正在收尾阶段,下半年的王家岗和李家村几个村庄也要开始种植安溪稻。

  四面八方来求安溪稻的商人农户不计其数,却都买不着稻种,如今这种高产稻种只在安溪县人手中。

  安溪百姓试种改良稻种时签的都有书契,第一年买稻种需要在粮农商行购买,到收获之时,粮食不得卖给外来粮商,只能卖给本地商行,坚持三年以上。

  所以目前安溪稻种只在安溪县内推广,越来越多的本地百姓种植改良稻种,就算没种上的,也在心心念念求个买稻种签书契的机会。

  直到今天,安溪县内尚有两成百姓未能种植安溪稻种,预计今年年底,才能全面种上改良稻种。

  络绎不绝求粮的商人,除了盯上安溪县内的稻种,他们还很喜欢安溪县种植的番茄。

  这种新出的植物,既能当做蔬菜,又能当做水果,口感独特,从富人家中再到普通农家,番茄价格一降再降,安溪县内许多百姓都能吃得起,而且家家户户均有种植。

  番茄可以收集种子,今年种了明年还能种,对于善于耕种的百姓来说,种番茄毫无难度。

  那些挑着空担子进入安溪的货郎,会在安溪县内找到价格最为公道的番茄,然后再辛苦走上几十里路挑回去,即使价格翻倍,也能轻松卖出去。

  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安溪县才有番茄果,番茄的别称“金不换”,和安溪县那位状元公也有几分联系。

  谁也说不清状元公考上状元是否有番茄的助力,但在推崇读书至上的此时,哪怕只有一丝联系,也会有人乐此不疲地相信。

  于是这种红彤彤的番茄果,就成了许多读书人的最爱。

  番茄可以生吃,可以炒蛋,无论怎么吃,吃多了都是有点好处的,毕竟番茄的营养价值实在高。

  有些人吃多之后,确实感觉身体有了变化,皮肤好像变白了,脑袋好像变灵光了,嘴里也不会生疮了。

  这些小小的变化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被当成铁律一般相信。

  比起不能轻易被传播的安溪稻种,能随意买到的番茄更受人欢迎,并且以病毒传播式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安溪县城越来越热闹。

  瓦舍开放之后,墨香阁备受读书人欢迎。

  尤其是墨香阁允许抄书,许多买不起书的读书人干脆把这里当做家一样,每天一大清早还没开阁就在外面排队等着,开阁后赶忙进来。

  墨香阁可以抄书,需要自备笔墨,为了增加阁内藏书,秦扶清还给出了一个好主意,搞一个贡献榜,若有人给墨香阁捐书,便可以在榜上有名。

  许多富户家中都有藏书习惯,他们把书私藏,也等同于把知识私藏,阻隔底层往上爬的道路。

  偏偏秦扶清不信这个邪,弄出一个墨香阁,直接把有些人的私心拉在太阳底下暴晒。

  秦扶清说他喜欢书,便有人投其所好,送给他许多私藏名书,秦扶清有的就送去墨香阁,没有的就抄一本,再送去墨香阁。

  除了捐原本书籍,也可以捐抄本。贡献够多,榜上排名够高,就可以得到见秦扶清的机会。

  于是许多读书人卯足劲抄书捐给墨香阁。

  喜欢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http://www.abcsee.cc/26734/4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