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桃源“古风商业街”雏形
推荐阅读:
锦绣农女种田忙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女神的上门贵婿
山洞奇遇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天尊皇婿
王爷受伤后神医王妃带兵出征了
我的战神女婿
高手下山,我有九个无敌师父!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谢里正家的杂货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目前已经建到二楼。谢长河家的酒坊也已经开始安排打地基的工作了。
排在酒坊之后的是谢冬青家的茶水铺,旧院墙也到了该拆除的时候……
这多头并进、环环相扣的工作进程,把谢三河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几个人用。
加之这些临街店铺,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部结构,都跟他们以往所熟悉的店铺样式很是不同。
这些店铺的设计图纸上,包含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巧思和统一规划的理念,稍有不慎,理解偏差或者施工走样,就可能无法实现谢广福想要达到的商业街效果。
谢广福的思路很明确,是要打造出一条“桃源古风商业街”。
因此,他在设计上提出了许多统一却又留有发挥空间的要求。
首先,在整体外观上,村里所有店铺要尽可能的采用统一的青砖灰瓦主体色调,保持建筑风格的协调。
但每家店铺的门面造型、窗户样式可以略有不同,比如杂货铺可以采用对开的宽大门扇,方便货物进出。
酒坊可以设计一个悬挂匾额和酒旗的突出檐角。
茶水铺设计的是半开放式结构,类似现代的奶茶店格局。
粥铺或许可以做个带着暖意的木格栅窗……
这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死板,又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形成层次丰富的古风街景。
其次,他规定每个店铺都必须预留出统一尺寸、统一高度的门牌位置。
这个门牌并不是简单的写上店铺的名字,而是设计了一种带有边框的、可以内置低温油灯的灯箱式门牌,挂上类似谢秋芝画的那种防水广告画,夜间也能清晰辨认,为之后的商业街夜景提前做出了规划。
在店铺的内部结构上,谢广福也花费了许多心思。
他普遍采用了前店后坊或下店上仓库的双层模式。
像谢长河的酒坊,前面是整洁的售卖柜台和品酒区,后面就是酿酒工坊,气味隔绝做得很好。
杂货铺则设计了多宝格式的货架和宽敞的柜台,预留出充足的储物和展示空间,一层售货,二层仓库。
此外,每家店铺门前,还统一规划了一小片由青石板铺就的、略微高出地面的浅台区域,这个特殊的区域不大,不会影响商业街的交通。
但却可以让店家摆放一些促销的商品和招牌的商品,这种店铺加摆摊的组合拳,直接把店铺里面的商品赤裸裸的展示在街道上行人的眼皮底下,更加能刺激消费,也是一种另类的宣传,又大大的增加了商业街空间的利用率。
试想一下,两位女子相约逛桃源商业街,若从街头到街尾,每家店铺都精心布置,将最诱人的“精品”巧妙展现在这片浅台区域。
这般琳琅满目、活色生香的景象,就算是平日里最清心寡欲、自称“看看就好”的人,怕也是抵不住诱惑,不知不觉间便会欣欣然化身购物达人,将“只逛不买”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以上种种细致入微又极具前瞻性的设计巧思,凝聚了谢广福大量的心血,谢三河明白,所有参与施工的施工队成员也明白。
这才使得他们在具体建设时,不敢有丝毫懈怠,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宁可暂停施工,也要拉着谢广福前来确认,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完美落地。
谢广福每次来工地指导,都特别的有耐心,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第一家杂货铺和第二家酒坊的成功建设案例,那么之后的其他店铺,聪明如谢三河便能举一反三自己去定主意了。
十月下旬的桃源村,处处弥漫着秋转冬的忙碌与充实。
田地里的活计随着油葵的大面积采收,终于画上了丰收圆满的句号。
目前,乡亲们忙着把地里最后一批萝卜、白菜、芥菜等秋菜薅回来。
该晾晒的晾晒,该入缸腌制的腌制。
剩下的闲暇时间,便是结伴往村子附近的林子里钻。
尤其是果园边上那片茂密的松树林——也就是夏季时,谢秋芝这群少男少女采摘蘑菇的地方。
如今,松树林成了村里婶子、娘们和半大孩子们最常光顾的“宝地”。
大家都喜欢来这里“薅柴火”。
“薅柴火”其实是大宁朝百姓在入冬之前都会做的事。
只是在京畿道地界,这“薅柴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去年冬天,大家伙儿刚逃荒到这里,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将就着住在四处漏风的茅草棚里。
北风一吹,每个人都被冻得瑟瑟发抖、连村后头取水的小溪流都冻得结结实实的。
这些痛苦经历还历历在目,因此,今年大家吸取了血淋淋的教训,“薅柴火”的劲头可比去年不知要猛了多少倍。
当然,乡亲们“薅柴火”的目标并不仅限于这片松树林。
还有一些力气大的汉子,更愿意去后山或者更远些的杂木林里,寻找那些真正耐烧的“硬柴火”。
谁都清楚,松针、松毛这类东西,只能算是“引火”的材料,真正能让火炕烧得滚烫、持久保温的,是那些枯死的树枝、倒在地上的朽木,尤其是像栎树和桦树这类木质坚硬的“硬木”最为耐烧。
汉子们砍完了枯树,顺手再把那些多余的枝桠“剔”下来,总之,林子里凡是能烧的东西,在这两个月内,都是大家“薅山毛”的目标。
而松树林之所以备受青睐,成为婶子娘们和半大孩子频繁光顾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是收集“火引子”的最佳场所。
松树的针叶干燥易燃,只要抓上一把,松松地塞进灶膛,火折子一划,“轰”地一下就能蹿起老高的火苗,瞬间就能把灶坑点燃。
今日,松树林里,到处都是结伴来“薅松针”的乡亲们。
只见他们用“猪八戒耙子”熟练地将满地金黄的松针搂成一条条长垄,然后双手并用,大捧大捧地将松针抱起来,塞进张开的麻袋里,一边塞一边用脚使劲踩实。
“哎哟,张嫂子,你这手速可真快!这一会儿功夫就搂了半麻袋了!瞧我这笨手笨脚的,才装了这么点儿!”
一个年轻的小媳妇一边奋力踩着麻袋里的松针,一边对着旁边动作麻利的中年妇人喊道。
那张嫂子抬起头,用手背抹了把额角的细汗,笑道:
“嗨,熟能生巧呗!这满满一袋也只够引半个月的火,可不得多装个五六七八袋回家,你家柴火备得咋样了?硬柴劈了多少?”
“我当家的和他兄弟这几天天不亮就往后山钻,倒是劈了不少硬木段子,正在院里码垛呢!就是这引火的松针还得我来多弄点,不然光有硬柴,点火费劲啊!”那小媳妇回道。
http://www.abcsee.cc/28281/6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