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代晋 >第一四四八章 蒙坑(二合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一四四八章 蒙坑(二合一)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次日清晨,号角声中,魏军的攻城开始了。

  远远看去,城头兵马林立,似乎做好了迎战的准备。魏军按照学到的攻城手段,先以投石车进行轰击。一时间漫天石块砸向城头,烟尘滚滚。

  城头敌军不避不让,任凭石头砸的他们东倒西歪。这情形着实令人觉得有些奇怪。直到攻城冲锋发起之后,戴罪立功的长孙肥带着一万前锋兵马向着城下冲锋的时候,才真正的发现不对劲。城头无一箭一弩射出,城头的守军呆立不动,宛如泥塑木雕一般。

  不费吹灰之力,魏军便攻上城头,然后他们看到了城头那些身着盔甲东倒西歪的草人。这才明白上了当。

  拓跋珪和拓跋顺得到消息,很快策马上前,从北城门进城。城中空无一人,在南城一座军营之中,找到了数百名重伤不能移动的姚秦兵马。询问得知,昨日守城的兵马便已经陆续撤离,昨天二更天,最后一批兵马也撤离了。

  拓跋珪大怒不已,自已九万大军,居然被一座空城阻挡了一夜。对方在自已眼皮底下居然金蝉脱壳了。

  暴怒的拓跋珪下令将数百伤兵全部斩杀,以消心头之恨。又大骂拓跋顺长孙肥等人未能识破对方计谋,让自已大军被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众人噤若寒蝉,不敢多言,皆连连告罪。拓跋顺待拓跋珪怒气稍减之时进言道:“陛下,敌军虽逃走,但他们远离关中,岂是那么容易逃脱的。适才那些伤兵说,他们三万多兵马,只有不到两三千骑兵。也就是说,他们即便昨日撤离,马步兵也不过行出最多百里之地。乾壁往南,三百里平畴河谷,我骑兵追击,两日便可追上,届时他们还能往哪里逃?”

  长孙肥闻言大声道:“对对对。臣领骑兵去追,两日内必能追上,将他们务必歼灭。若不能够,臣愿受军法处置。”

  拓跋珪微微点头。确实,要追敌人,确实可以很快追上。他沉吟思索了一番,沉声道:“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追上他们,而是对方是否有后续兵马前来增援。按常理而言,对方这支兵马不可能孤军北上。后续必有援军。他们之所以偷偷逃跑,显然是援军未至,不敢和我交战。但往南追,则不同了。我们可能要遭遇对方增援的大军。”

  拓跋顺点头道:“陛下此言甚是。这么看来,倒是要慎重。不可轻易追击。”

  长孙肥大声道:“陛下,臣认为,就算对方有援军增援,在我六万铁骑之下,也是枉然。野战我们怕他们什么?就怕他们龟缩于城池之中,反倒棘手。陛下,臣还在想,倘若他们真有援军前来,我们当拿逃跑的这支兵马当诱饵,诱骗他们前来救援,来个围敌打援,逼着他们来救呢。我大魏调动近十万大军前来,不就是为了将姚秦的兵马尽数击败,攻到长安的么?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拓跋珪听了这话,盯着长孙肥看。长孙肥心中发毛,怯怯道:“陛下,难道臣说的不对么?”

  拓跋珪大笑,拍着长孙肥的肩膀道:“说的很对。长孙将军,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朕不就是要灭了姚秦么?怎地还畏手畏脚?你说的没错,不怕他们兵马前来和我野战,就怕他们龟缩于城池之中,倒是要费一番手脚。好,长孙肥听令。”

  长孙肥大喜躬身道:“臣在。”

  “令你领两万轻骑,星夜追击,拦住敌军,迫其停下。朕率四万骑兵随后便至。”拓跋珪喝道。

  “臣遵命。”长孙肥暴声道。

  “拓跋顺听令。”拓跋珪转向拓跋顺道:“你分兵一万,留守乾壁,转运粮草辎重。务必分出数千兵马,守住西边天渡,以防对方兵马再次偷渡,再攻乾壁,断我粮道,令我腹背受敌。其余兵马,随后南下跟进。不得有误。”

  拓跋顺高声道:“臣遵命!陛下圣明。”

  命令下达之后,当日巳时,长孙肥率两万轻骑率先出发,向南追去。

  当日初更时分,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在距离乾壁百余里处,长孙肥便追上了唐小方率领的五千兵马。双方在河谷之地展开激战。由于地形平坦开阔,加之长孙肥的骑兵数量众多,唐小方的五千兵马完全不是对手,只能借着夜色依靠汾河一侧的河堤进行死战。

  战斗进行了不到一个时辰,秦军溃败。三千兵马死于魏军铁蹄之下,尚有千余跳水逃跑。然汾河河水湍急,河道颇深,溺死者上千,大量尸体顺河漂流。幸而之前姚平留下五百战马给唐小方,唐小方得以率五百骑往南败走。

  长孙肥岂肯罢休。他知道,攻下乾壁的大队兵马就在前方,于是率军继续猛追。追至次日午时,他看到了前方河谷荒野之上大量兵马和旌旗的影子,顿时大喜过望。他知道,那定是姚平的兵马。

  姚平率军已经走了三天,他们本以为已经摆脱了敌人,所以并没有抓紧赶路,而是缓慢行军。直到唐小方率五百骑兵败回,姚平才知道对方已经追下来了。虽然全力催促行军,但岂能跑得过骑兵。

  午后时分,长孙肥率军追上姚平的大军。但姚平兵马急行,派出弓箭手拖后袭扰。长途奔袭的长孙肥兵马疲惫之极,加之对方兵马人数庞大,没有把握取胜。故而长孙肥决定等待拓跋珪的骑兵抵达之后再发起进攻。

  正因如此,姚平兵马得以继续前进二十余里,于未时末抵达柴壁县城。柴壁是属于姚秦的边镇小城,和乾壁遥遥相望。虽是边镇城池,但城廓巨大,占据河岸之地,背靠汾河,颇有地利。姚平的兵马迅速进入城中,方才松了口气。总算是有了可据守的城池。对方骑兵一时之间是没有办法了。

  长孙肥的骑兵也在城东扎营,虎视眈眈的看着姚平的兵马。天黑之后,拓跋珪率领四万骑兵赶到,顿时将柴壁团团包围。

  姚平在城头再一次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骑兵兵临城下的恐怖景象。当晚他便派一小队骑兵从南城冲出,向姚兴大军求援。而魏国骑兵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小队的骑兵的冲出,甚至没有派兵马去追杀,任其离去。

  对姚平而言,能够进入柴壁城池之中是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只是暂时的。对方骑兵起码五六万人,柴壁小城如何能守得住?城池虽背靠汾河,坐落高地之上,地势颇优。但这同时也是一个牢笼。兵马所携粮草本就不多,已然所剩无几。柴壁城其实已经是一处死地,必须要让大军前来接应,否则恐怕插翅难飞。

  拓跋珪的骑兵大军于城外扎下营盘。攻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攻城器械还在后方,起码要六七日才能抵达。更何况从作战战术的角度而言,这正是拓跋珪等人之前所制定的围城打援的最好时机。

  正因为如此,拓跋珪才任由那十几骑突围而去,因为他知道,那是搬救兵去的兵马。

  当晚,拓跋珪做出决定,明日亲自率三万骑兵前往南边的蒙坑,等待对方的增援兵马的抵达。那蒙坑在河谷平畴之地的南边,距离南侧入口只有四十里。对方援军只会从蒙坑北上,因为那是必经之路。就在他们必经之路上等着对方。一旦露头,便发起攻击。

  拓跋珪也不怕被城中所困的兵马看见自已领军南下。因为他们就算知晓计划,也无法通知援军。再想派人突围出去,那是绝无可能的。拓跋珪更不怕因为自已率军南下,对方便会孤注一掷的出城进攻。留下的三万骑兵足可让有这种想法的敌军粉身碎骨。三万骑兵,理论上可当十数万步兵。城中之敌最好不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为好。

  一夜过去,次日上午,号角声呜呜作响。柴壁城中的守军还以为对方要攻城。姚平飞驰来到城下,奔上城头观瞧。却见对方大队骑兵正在号角声中一队队的往南进发,而并非要发起攻城,顿时紧皱眉头。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诱骗我们出城作战么?”狄伯支道。

  “你想的简单了,我怕他们是要南下,迎战陛下所率的援军。”姚平沉声道。

  狄伯支倒吸一口凉气,忙道:“啊?那要赶紧禀报陛下,让陛下做好准备啊。”

  姚平皱眉道:“做什么准备?陛下所率兵马强悍,兵力近七万,难道怕他们么?我倒是认为,这是件好事。他们要阻挡陛下兵马前来救援,双方必有一战。只有陛下战胜了他们,我们才能脱险。”

  狄伯支轻声道:“那……陛下若是败了呢?”

  姚平猛然转头,瞪着狄伯支咬牙道:“那我们便是死路一条。”

  ……

  蒙坑,位于汾河以东,乔山以西的一条平畴沟壑之地。盖因河川洪流冲击而成。东西宽两里,南北长数十里。

  从关中之地北上,要通过三百里的平畴谷地入雁门关的话,此处便是入口,也是必经之地。因为东西都有群山河流阻断,对于大规模行军而言,必经于此。

  拓跋珪的大军从柴壁出发,只用一天时间变抵达蒙坑这片沟壑要地。拓跋珪下令兵马于沟壑之中扎营休息,以逸待劳。扎营的地点选择在了距离南入口二十余里的地方。这么做自然是拓跋珪故意为之。他不希望堵住入口之地,而让对方援军无法进入蒙坑。他需要的是对方进入这片平畴之地,深入其中,然后发起攻击。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发挥自已骑兵的冲锋杀伤力,给予对方重创。

  吓跑对手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歼灭他们。

  蒙坑以南四十里外,姚兴率领的七万大军正在连夜北上。不久前,柴壁突围出来的骑兵已经禀报了姚平大军被围困在柴壁的消息。姚兴得知之后,心急火燎,命令大军连夜赶路北上援救。

  之前行军慢吞吞的,现在却要急行军救援,姚兴心中后悔之极,也焦虑之极。

  夜半时分,兵马抵达蒙坑入口。前方斥候传来消息,发现了敌军的踪迹,就在沟壑二十里外。因为天黑,无法探知对方的具体人数,只知道敌军军营篝火万千,星星点点绵延不绝。估算一下,人数起码数万。

  姚兴当即命令停止前进,命兵马原地休整,在蒙坑入口做好警戒防备。同时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建忠将军王多进言道:“陛下,魏军据蒙坑之地,以逸待劳。我大军不宜深入。蒙坑之地地势平坦,利于敌骑兵冲锋。魏军的企图正是等我们进入蒙坑然后发起进攻,我们不能上当。”

  积弩将军姚良国却道:“陛下,我不同意王多之言。我大军前来正是要接应柴壁兵马,敌军意图乃是阻止我们,我们若不入蒙坑,焉能达到目的?这一战无可避免。”

  立节将军雷星附和道:“姚将军所言极是。若我大军逡巡不进,如何救援柴壁兵马?况我大军七万,何惧于敌?”

  河东太守姚绪、骑兵统领姚详都附和道:“未战而怯,焉有是理。魏军兵马不过数万,我骑兵相当,兵力优之。攻入蒙坑破之,方可北上救援。陛下勿忧,此战必胜。”

  姚兴见众人信心满满,基本上都赞成进攻,心中也安定了下来。当下商议决定,由姚详率两万五千名骑兵明日突进,姚绪、姚良国、雷星等人率三万步兵随后跟进,作为后盾和援军。

  天明之后,斥候探知对方大致兵马数量,得知数量不超过三万人。这让姚秦兵马上下信心倍增。兵力碾压,骑兵数量也不逊于对手,此战占据优势,有何可惧。

  晌午时分,姚详率领的两万五千名骑兵进入了蒙坑之中。他们沿着两里宽的沟壑平畴之地往北进攻,在进入十五里之后,他们看到了前方密密麻麻列阵而立的魏国骑兵。他们已经列阵等候多时了。

  双方没有过多的前戏,战斗很快打响。双方骑兵相隔里许开始冲锋,号角长鸣,喊杀震天,数以万计的骑兵队伍宛如洪流相向冲锋,场面惊天动地,令人咂舌。

  双方采取的冲锋策略基本相同,骑兵分为三个梯队连续冲锋。目的便是通过波次冲锋来冲垮对方的阵型,获得战场优势。

  第一波两万骑兵在短暂的弓弩互射之后便轰然撞击在了一起。双方骑兵对撞的那一刹那,交接面仿佛腾起一片血色的浪花。各种因为惯性和被砍杀掉落的兵士和残肢在空中抛飞,散落满地的残骸和血肉。刀枪入肉,摩擦着甲胄的声音令人牙酸。铁骨朵等钝器敲击在头盔和甲胄上的声音沉闷而短促,骨头断裂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双方阵型在那一刹那发生了短暂的停滞,像是一堵墙撞上了另一堵墙,挤压在一起。但很快,两堵墙便各自崩塌,而血腥的杀戮也从此刻开始。

  阵型交错,无数的骑兵冲入对方阵型之中。小股骑兵形成一个个犬牙交错的突破点,他们的身后和身侧是一条条血迹斑斑的杀出来的血路。

  此时此刻,是真正考验骑兵战术和作战技能的时刻。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马上作战的技巧,战马的能力,作战的意志力都是取得优势的关键。双方在骑兵建设和作战上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检验。

  很显然,在骑兵作战上,无论是骑兵本身还是战马,还是作战技能的娴熟,骑术的水准。魏军骑兵都当仁不让。

  姚秦的兵马之中充斥着大量鲜卑匈奴羌人以及汉人。羌人本身并非骑战高手,他们擅长山地作战,作战的手段也以贴身短平快的肉搏为优势。羌人手持薄刃,欺进近身抹脖子扎胸口的手段曾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骑战并非他们的优势。其余胡族兵马虽善于骑战,但他们从五胡乱华之时便入中原之地,逐渐融入了中原和南方的作战体系之中,数代而下,已经退步了许多。

  而拓跋珪的兵马一支都是在草原大漠之上生活战斗,他们没有丢掉他们在马背上的娴熟技能。弯刀长弓的魏军依旧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在这种正面交战之中,优劣一目了然。

  血腥的战斗进行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姚秦的骑兵阵型便开始松动。前阵兵马死伤惨重,阵型也开始被压缩后移。

  姚详连忙下令第二梯队一万骑兵压上加入战团。第二梯队骑兵冲锋而至,这才让阵型稳住。但被迫先派出第二梯队骑兵那已经是在大局上占据下风。拓跋珪迅速做出响应,魏军的第二梯队骑兵也如风卷残云加入战团。

  战场上一片混乱,方圆两里的战场上全是骑兵在攻伐践踏,每一刻都有无数的生命逝去。魏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杀的姚秦兵马死伤惨重。

  在姚详还在犹豫要不要将最后五千骑兵投入战场之时,拓跋珪的第三梯队骑兵却已经发起了冲锋。他们从战场两侧切入,贴着姚秦骑兵的两翼疾驰而过。长弓嗡然,箭落如雨,弓箭如飞蝗一般落在姚秦骑兵阵中,将战场南侧的姚秦骑兵覆盖在内。

  终于,姚详知道这场战斗自已已经很难回天了。骑兵的对抗完全占据下风。对方居然尚有余暇派骑兵侧翼放箭射杀,这已经说明他们的两万战场肉搏骑兵完全占据了上风。而巨大的危险在于,对方侧翼突进的兵马一旦切入战场后方,则可能让战场上的已方骑兵失去退路,而被全部包围歼灭。

  姚详当机立断,下达了撤兵的命令。这虽然会引发灾难性的追杀,但是总比被全部包围为好。

  用五千骑兵挡住侧翼之敌后,战场上的姚秦骑兵拨转马头开始后撤。魏军骑兵展开了疯狂的追杀,穷追不舍。直到追出十余里的距离,对方数万步兵以重弩强弓列阵狙击,射翻了大量追的凶猛的魏军骑兵之后。拓跋珪才下令停止追击。因为已方追击之后阵型已乱,对方步兵做好了防守的准备,一旦散乱阵型的骑兵被步兵缠上,对方骑兵掉头猛攻,则可能会失去这场到手的胜利。

  战斗进行到了午后未时末,双方偃旗息鼓。秦军步骑兵撤出蒙坑,而拓跋珪的骑兵也撤回二十里外的营地。

  粗略估计,今日之战秦军损失骑兵六千余,而魏军死伤不过两千。双方的战斗力确实不在一个等级上。幸亏姚详下令撤退及时,否则后果更加的不堪设想。
  http://www.abcsee.cc/29156/14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