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代晋 >第一四六零章 命丧(二合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一四六零章 命丧(二合一)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慕容麟的几百骑兵奋力突围,但无奈对方兵马太多。长枪组成的围阵步步逼近,骑兵们策马冲阵,但根本无法近身。所有靠近的骑兵都被密集的长枪攒刺,连人带马被刺的满身窟窿,死状极为惨烈。

  一些长枪兵甚至开始炫技,数十根长枪一起用力,连人带马将对方挑在空中。甚至开始挑起骑兵抛在空中,之后用枪尖在空中扎个通透。

  骑兵们被迫后撤,被对方紧紧压缩在一个方圆不足五六十步的空间里。

  慕容麟知道大势已去,于是抛下手中长刀,高声喝道:“都住手,都住手。我有话说。”

  慕容镇一摆手,兵士停止进攻,保持戒备姿态。慕容镇缓步走下台阶,大声道:“赵王还有什么话好说?篡逆叛乱之徒,还不束手就擒?”

  慕容麟沉声喝道:“我可以束手就擒,但在此之前,我有几句话说。但这些话,我要在叔皇的灵前说。我也要为叔皇敬上一炷香,敬一杯酒,烧一叠纸钱。无论如何,那是我大燕皇帝,我要祭拜他。”

  慕容镇仰天大笑:“哈哈哈。赵王,陛下根本没有驾崩,何来祭拜之说?”

  慕容麟一愣,愕然道:“什么?叔皇没死?”

  慕容镇正要讥诮几句,却听得台阶上方大殿门口,一个苍老的声音缓缓道:“贺麟,你还算有些孝心,还知道祭拜朕。朕虽行将就木,但现在却还是有口气。”

  慕容麟眯眼看去,但见慕容德的身影出现在台阶上方,身旁站着慕容超、慕容钟、封孚、韩绰十几名文臣武将。

  “叔皇果真活着,原来……原来我被骗了。”慕容麟喃喃道。

  慕容德叹息道:“是朕让那侯赤眉去向你禀报朕驾崩的消息的。哎,你安插在朕身边的人,朕怎会不知?侯赤眉早已向朕坦白了,朕留着他,只是通过他来稳住你罢了。哎,你,你真让朕失望啊。朕心中期盼你不会这么做,但你还是这么做了。咳咳!”

  慕容德捂着胸口咳嗽了起来。一旁的慕容超忙上前搀扶,轻轻为慕容德锤打后背。

  慕容麟冷笑道:“叔皇好心机,原来设局引我入觳,不惜谎称自己已死。呵呵,真是煞费苦心啊。”

  慕容德喘息几声,哑声道:“朕不这么做,你又怎会悍然动手?你认为朕死了,便可以乘乱行事。你若无叛乱之心,又岂会中计?”

  慕容麟呵呵而笑,点头道:“叔皇早就防备着我了是么?叔皇原来一直对我虚与委蛇,伪装的很好。表面上叔侄和睦,说什么最信任的人是我。背地里磨刀霍霍。就算我不起事,我恐怕也活不久了吧。”

  慕容德沉声道:“你自己做了不忠之事,却也不要怪罪别人。你其实早该死了,朕只是心中不忍,希望给你机会罢了。你谋害慕容青的时候,朕便该直接拿了你斩首示众。但朕……朕念及先帝皇兄,实在下不了手。”

  慕容麟一惊,咬牙道:“慕容青的死跟我何干?”

  慕容德叹息道:“贺麟,世上之事,哪有天衣无缝的。慕容青的死疑点重重,朕得知消息之后,便已经怀疑其中有蹊跷了。朕命人暗中查勘此事。你们撤军之后,慕容镇派人去查看了冰井台下水池暗河入口。无数大石拦住了出口,你作何解释?你当日可是守在那里的。”

  慕容麟脸上通红,喃喃咒骂。原来他们派人去查看了。当日自己确实想过让人将水中乱石挪开,以免被人怀疑。但实在太难办,撤军又急,所以便放弃了。孰料却被查勘出来了。

  “贺麟,朕待你不薄吧,你为何要这么做?朕真是痛心不已。”慕容德摇头道。

  慕容麟抬头大声喝道:“待我不薄?我自中山率军投奔与你,当时你是怎么跟我说的?你说你膝下无子,将来要我执掌大局。呵呵,可你又是怎么做的?你自己食言,岂能怪我?”

  慕容德缓缓道:“朕当年确实说过那些话。但你不是合适的人选。贺麟,你知道你父皇为何对你一直不喜么?你当年做过的事情难道忘了么?这些年来,你背父弃兄,为人所不齿。你父皇给了你机会,最终如何?你还是乘着你父驾崩之时祸乱中山,给了魏军可乘之机。你这样的品性,朕怎会将大业交给你?”

  慕容麟冷笑道:“呵呵。我就知道,你们会揪着我不放。这么多年来,我背负当年之事,被你们嘲笑排挤。无论我怎么做,也不能恕罪。我父皇如此,你们更是如此。父皇起码还给我机会,而你们,打心眼里鄙夷我。可是你们自己又如何呢?当真便一个个是品性高洁忠诚之人么?别人不说,叔皇你自己又如何呢?父皇当年写的那封密信上的事情,你莫非忘了。参合坡之败,便有你一份。你明知土城敌军伏兵不多,却故意不通报,装作不知,任由我大军绕行参合坡。呵呵,父皇查知此事,便知你有异心。你可真是我大燕的忠臣,父皇的好兄弟呢。”

  慕容德脸色惨白,捂着胸口咳嗽起来。一旁的慕容钟大声斥道:“慕容麟,胡说八道什么?乱臣贼子,还在此妖言惑众血口喷人,背父弃兄之徒,还有脸说话,不知羞耻为何物。”

  慕容麟怒骂道:“你算什么东西?我自和慕容德说话,轮到你来插嘴?你乃旁系末枝,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

  慕容钟正待怒斥,慕容德摆手喘息道:“慕容钟,让他说,让他说便是。”

  慕容麟冷笑道:“我自然要说。父皇密信上明明白白的交代了太子,要太子即位之后务必防备于你。父皇知道你有异心。父皇是英明的,他是对的,你果真如此。当年中山陷落,太子逃亡龙城老家。你那时便急着要自立了。呵呵,我大燕皇帝尚在,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待得道佑被杀的消息传来,你便立刻自立为燕王。你并非不知道佑立了太子慕容盛,你当迎立慕容盛继位才是。但是你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杀了南下通知你消息的赵思。赵思不过是痛斥了你想要自立篡夺的事情罢了。你便杀了他,隐瞒了消息。这件事你以为我不知?”

  慕容德身子摇摇欲倒,不发一言,只冷冷的瞪着慕容麟。

  慕容麟继续道:“其实,你即位倒也无妨。大燕遭遇灭国之乱,慕容盛恐难力挽狂澜。以叔皇的德望,乃是最佳的人选。站在大燕国祚延续的立场之上去想,你是最能稳住局面的人选。这一点,我也并无异议。不管怎样,你确实保住了我大燕的命脉,让我大燕有了一线希望。这些我自也不会抹杀你。可是,你既要立太子,当将皇嗣一脉归于正统。这慕容超不知哪里冒出来的人,你认定他是你兄长之子,你的亲侄儿,便要立他为太子,凭什么?慕容超生于关中,他是否是我慕容宗室血脉尚未可知,更何况他也根本没资格。你既不顾一切如此,又怎能怪我起事?我得知你驾崩之后才动手,那已经是对你的尊重了。慕容德,我的好叔皇,你敢说,我说的这些都不对么?你心中难道可以心安理得么?待得将来,你泉下见到我父皇,你有何面目见他?”

  慕容德沉声道:“贺麟。说来说去,你无非是觉得你最有资格继承大燕大位罢了。然而,你心术不正,品德败坏,你若继承大位,我大燕必亡。朕择慕容超即位,自有血脉上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他品性端正,未来可期。你适才指谪朕的那些事,朕自会泉下向皇兄解释,倒也轮不到你来指责。朕这一生,自问无愧于大燕。贺麟,你是皇兄之子,朕也不忍心杀了你。即便是现在,朕也不忍心。可是,留着你,终究是祸害,不利于大燕的将来。所以,朕不得不处置你。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或者还有什么心愿,现在可以说出来,朕尽量满足你。”

  慕容麟咬牙骂道:“少在这里假惺惺的。我自知必死,那又如何?偏不让你装的好像体念于我一般。我乃先帝之子,你也不配杀我,你们这些人统统都不配。慕容德,你记住,你也命不久矣。我先去泉下等你一步,待到九泉之下,我将和父皇还有道佑以及我正统皇室一脉兄弟一起好好的折磨你,将你上刀山,下火海,永世不得超生,让你永受折磨,不得安息。我慕容麟在此立誓,宁愿永世不超生,也要缠着你,折磨你。哈哈哈哈哈。”

  慕容麟大笑声中,抽出腰间金刀,在脖子上用力一抹。一股鲜血喷出,慕容麟笑声顿消,喉中咯咯有声,金刀落地,尸体也倒在地上。

  慕容德面色煞白,猛然间剧烈的咳嗽起来。随即身子委顿,向后倒下。

  三天后,慕容德驾崩于寝殿。他其实知道自己命不长久,在死之前,他用计除掉了慕容麟,为慕容超的即位铺平了道路,可谓是尽心尽力了。

  然而,他的大燕还能长久么?弱主即位,国力衰微,在这样的时代,慕容氏恐已回天无力。

  ……

  徐州淮阴,东城大校场上炮声隆隆。

  在连续不断的轰鸣声中,位于校场东侧的用白灰圈出的靶标中心位置掀起剧烈的爆炸,烟尘腾空。

  此处正在进行火炮试射,既是为了校准全新一代火炮的精度,收集各项参数。也是验证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新一代火炮改进技术的实际验证。

  鉴于火药技术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徐州的火器研究一直在走一条新的路径。那便是在现有的火药性能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火炮的威力和射程,以达到理想的作战性能。

  大半年前,进攻建康的战斗之中,炮轰京城的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连续的轰炸不但摧毁了建康西城的所有防御体系,更在不断的变着花样的提升射程的实战中,将炮弹轰入了内城。最远的射程达到了四里多,令人咂舌。这也直接造成了城中守军和百姓的极度恐慌,让他们士气低落。炮火带来的实际伤害和心理上的震慑是无与伦比的。即便后来东府军攻入京城时是以兵马直接进攻的方式进行的,但前期的铺垫和震慑对战斗结果至关重要,摧毁了大量的防御体系,也让攻城伤亡减少了许多。

  不过,大轰炸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了能够及远,除了将火炮尽可能的推近城下之外,炮手们不得不冒险填装更多的炸药发射。以大量火药的填装来让射程变得更远,覆盖更多的目标。

  因此,在整个大轰炸的过程中,共发生了十几次的炸膛事件,造成了上百名炮手的伤亡以及火炮的损坏。而且,在大战结束之后,百余门重炮中有数十门因为高强度发射以及填装超量火药而出现裂痕和炸膛隐患,不得不立刻报废。

  战后总结之中,火器营总结的各种问题之中,火炮的问题成为了最难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需要火炮进一步的增加射程,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火炮炸膛,不仅将培养的熟练炮手置于危险的境地,对他们极为危险。另一方面,对火炮的损耗也极大。

  李徽召集了火器研究院的工匠们进行了多次座谈,商讨改进火炮的事宜。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在火药性能无法提高的情形下,唯有提高炮身炮管的强度,方可达到目的。而李徽又明确的表示,改进的重炮绝不能太过笨重。若以加厚炮管壁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那其实是得不偿失。李徽之前便提出,一门火炮的重量要控制在一匹马便可拉着转运的范围内。这样可以快速的随军转运架设,可以安置在各种位置。若是太过笨重,需要大量的人力马匹来转运,不但影响战斗力,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也得不偿失。

  在多次研讨之后,李徽提出了两个方向。一则是在冶炼技术上下功夫,进行突破。提高冶炼出来的钢铁的强度和韧度。二则在火炮的设计上做文章,对炮管炮膛的结构加以改进,加强结构。

  冶炼技术的突破一直是李徽极为重视的事情。但苦于现实所限,无法成功。大规模的铸造火器,需要的是大量的优质钢铁。在石炭发现之后,李徽一度以为冶炼技术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但实际结果差强人意。

  李徽亲自前往高炉冶炼作坊现场查看,他发现,偌大的高炉冶铁的时候,居然靠的是几只人工的大风箱送入氧气。几名拉扯风箱的工人浑身大汗,在冶炼炉旁推拉送风,辛苦之极。眼下的高炉本就是简陋的很,燃烧空气不足,燃烧不充分,不但浪费燃料,更会让炉温无法达到预期。这明显会影响冶炼的效率和质量。

  难怪冶炼工匠们之前座谈的时候抱怨,冶炼时烧结严重,炉渣太多,铁水纯度不足。之后还要进行二次熔炼,方可达到纯度。

  李徽并不确定这便是问题所在,但是本着能改进便改进的想法,还是提出了意见。

  李徽提出问题之后,和工匠们很快便拿出了方案,开始打造鼓风系统。以铸铁打造的圆形鼓风机,外接机轴之上,辅以简单的大小齿轮系统。以骡马拉动机轴,带动鼓风机桨叶快速旋转,鼓入匀速充足的空气以供高炉内燃料燃烧充分。一座高炉只需三台鼓风机进行送风,便可达到目的。

  试验的结果很成功,高炉温度增高,焦炭燃烧充分,炉渣烧结也减少,铁水明显存在不同。温度对于铁水之中杂质的还原和烧结是有很大影响的,鼓风均匀,也更利于冶炼的效率和质量。

  经过测试,换用鼓风系统冶炼出来的高炉,其强度韧性显然更强。以往因为燃烧不充分导致的烧结和铁水不纯,杂质不少的问题也改善了不少。

  至于其他的冶炼方面的问题,李徽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鼓励冶炼工匠们进行各种尝试,加入各种材料进行试验。

  而对于火炮结构的改变,其实也没那么容易。重新设计和制造火炮是一门系统性的科学,单单只是为了及远的话,李徽还是倾向于在现有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既然总体思路是在不增加太大重量的情形下对炮管炮身进行加固,防止炸膛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李徽很快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便是在炮管炮身外围增加数道加强箍,以达到让炮管炮身更加的牢固的目的。

  加强箍用青铜制作,延展和强度都较为理想。一门重炮加装加强箍之后重量增加不多,对于火炮的整体移动和转运的影响有限。

  经过较长时间的改良之后,新一代的火炮铸造了数门,炮管更加的光滑平整,加上加强箍之后,更有力量感和设计感。

  李徽选择了九月初这个天气晴好的日子进行试射。到目前为止,新式火炮已经完成了连续的八十多发射击。并且射程保持在三里左右,极限试射的射程达到四里多。没有发生任何的状况,炮身完好,没有任何的裂痕和变形。

  至此,李徽终于松了口气。新一代火炮的射程整体提升,即便提升缓慢,结构和发射的方式未见得有多大的改进,但每一次能够攻克难题,让火器改良更进一步,这都是令人欣喜之事。对东府军而言,战斗力的提升便在于将士们的能力和装备火器的一点点的提升的累积。积少成多,不断精进,这便是东府军能够无敌于天下的保证。

  黄昏时分,试炮结束。李徽上马准备回城之时,苻朗却策马在秋阳下飞驰而至。他带来了来自大晋西北战场的重要消息。
  http://www.abcsee.cc/29156/14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