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第五位,北魏崔鸿9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唐朝。

  “那一位,的确……”李世民望着天幕上那一行行字,语气低沉,神色复杂,竟一时语塞。

  秦始皇的一生,传奇到令人咋舌——

  如果有人只知晓秦始皇的幼年时候——生于赵国,为质子,母家卑微,年幼流离,谁又能想到他的将来会事——

  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若有人知道的实情到了他少年时的坎坷,但又有何人敢料想,那个在邯郸街头奔跑的孩童,日后成了千古第一帝!

  可若只知他一统天下、雄才大略,谁又能想到他的结局竟如此荒唐?

  一个帝国,起于铁血,终于腐臭。

  堂堂始皇帝,死于巡游途中,尸身随一车咸鱼运回咸阳……

  他就这样没了……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轻叹一声:“陛下,世事难料,在此真如此言!”

  李世民摇头:“是啊,若非史书所载,听者恐怕只当是戏言。”

  魏征却在这时插嘴道:“不过陛下,说起来,您当年也差点被人当作‘戏言’里的人物了。”

  李世民闻言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你这老魏,又来揭朕的短!”

  魏征捋须一笑:“臣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房玄龄在一旁打趣道:“若不是陛下当年果断,怕也是个扶苏式的悲情太子。”

  李世民笑意收敛了几分,目光再次落在天幕之上:“但朕也明白,就算扶苏继位,秦朝未必就能延续。

  秦虽强,根基却不稳,国家之制,百姓早已怨声载道。

  换个人坐那龙椅,或许能撑得久些,但终究难逃覆灭。”

  杜如晦点头附和:“秦之亡,不在胡亥,而在其制;不在赵高,而在民心。”

  众人沉默片刻,仿佛都被这历史的沉重压住了心绪。

  李世民忽然站起身,负手而立,望向远方,语气坚定:“所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贞观之治,不只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稳固,更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苦。”

  群臣肃然,齐声应道:“谨遵陛下圣训!”

  这一刻,天幕之下,帝王与群臣的对话,在笑声与沉思中交织,既有对前朝兴衰的反思,也有对当下以及未来的警醒。

  而这一切,正如历史本身,既庄严,又鲜活。

  *

  天幕,此时,在孟棠划拉划拉的时候,到了第五楼。

  这一楼是一个Id由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的人发的。

  “……

  你说,那个曾……写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的少年李贺,何等意气风发、热血满满、激昂澎湃。

  他笔下有剑光、有烽火、有英雄梦,字句如刀锋出鞘,直指苍穹。

  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胸怀壮志的才子,后来却写出了“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天寒日暖,来煎人寿(2)”的深沉和绝望?……”

  *

  孟棠看着评论区的这一楼居然出现李贺。

  李贺?!

  高中语文,有本选修课本,就是在讲文豪们的人生经历。

  “苦难是文学的温床”,在这些人的经历和同时期创作作品的呼应中,不断映证。

  虽然,这本选修书里没有李贺。

  但这并不妨碍老师热心的拓展。

  当然,李贺的命运艰难,艰难的理由放在现代的学生眼中很是荒唐,能吸引大家的兴趣,给学生们科普唐朝的另一个制度,这也是孟棠语文老师拓展的理由。

  才情卓绝的李贺为何仕途却极其不顺?!

  荒唐的理由,孟棠感觉自己过了这么久,却还是记得——

  由于避讳的原因,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在当时构成“嫌名”,用现代大白话说就是读音接近,

  避讳制度在唐朝及其严苛。

  避讳要求避君上和尊长的名讳。

  但后面愈演愈烈,从避讳本字到最后推波助澜到同音字……

  发展迅速,其实也成为,后面朝代文字狱的“幼年形态”之一。

  当然,这发展,少不了李贺被人嫉妒,科举竞争激烈,而李贺才名盛大,小人猖獗,于是有人专门参与推波助澜。

  后面,李贺在参加进士考试时,遭受排挤和攻击,最终被迫放弃,未能通过进士考试。

  他无法通过科举入仕。

  这对李贺打击极大,有才华而没有施展的平台,这如何不让人绝望。

  他天生体弱,面色苍白,身形瘦削,自小就患有肺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才华在极短的时间内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却又没了在官场上的发挥,

  何等令人叹息,

  李贺英年早逝,27岁就没了。

  *

  崔鸿看着天幕,惊叹这一位叫李贺的才子的文笔。

  这那一句,都是字字珠玑。都是文采飞扬啊!

  只不过,这——

  第一句展现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第二句,却是对人生的无奈。

  他看出来了,李贺这人,一生命运多舛。

  崔鸿对此人着实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会让斗志昂扬的人豪情彻底湮灭,竟然写出了“来煎人寿”啊!

  但其实,

  当事人也不理解。

  *

  唐朝。

  天幕之下,在长安街闲逛的李贺,此时用右手边的扇子重拍自己的脑瓜。

  “咚咚咚!”

  “嘶~”脑瓜子嗡嗡之后却是真实的疼痛了,他终于发现,这居然是真的?!

  李贺惊讶,自己出现在天幕当中?!

  而且,这说法……自己的未来看起来不妙啊……

  明明几日,谁不惊叹自己的才气旺盛。

  自己要经历什么样的运途,才会压抑地作笔那一句“来煎人寿”啊。

  他有发觉一点,这……诗写的妙,可要不是这真出现在天幕之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写出这样的诗来。

  一时之间,不知该惊喜还是该难过了。

  *

  天幕这个时候,还在这一楼。

  只以为——

  这一楼的评论字数可不一般。

  后面还有写道:“

  从豪情万丈到看破浮生,仿佛命运在他心头缓缓碾过,留下斑驳的伤痕。

  而那位少女李清照,在青春年少时写下“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那是怎样一片天真烂漫、欢愉无忧的天地啊!

  词中境阔,一下子就会让人想到她本人的眼中的世界明亮清澈,

  或许,那连跌入水中的慌张都带着几分俏皮与诗意。

  然而,国破家亡、婚事波折之后,她的笔下却流淌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4)”。

  那一叶轻舟,再也载不动满腔悲苦。

  昔日的欢笑,成了后日的哀歌。”

  *

  宋朝。

  李清照眨巴眼睛,“我?”

  这先一句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

  一时间,这一句词,一下子把她拉入当年。

  遥想当初——

  自己刚写完《如梦令》,自顾自满意地读了好一遍,

  那个夏日的黄昏,泛舟湖上,那时候的自己青稚地笑语盈盈。

  年方十六,尚未知人世之苦,只觉得天地宽和广,万物皆可爱。

  眼中的世界明亮清澈,连跌入水中的慌张都像是一场小玩笑,带着几分俏皮与诗意。

  可如今……

  看来,自己在后世还是出名。

  她开怀一笑。

  李清照的周身气质,除了诗书气自华,还有时光的磨砺而后的积淀。

  可看到后一句,她的心绪,却也在一瞬间被拉扯进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

  刚才神情微微怔住,眼中笑意稍敛,眉头轻蹙,似有不解,又似有所思。

  “哀歌?”她低声重复,汴京的繁华、赵明诚的温柔、金石录的墨香……

  也想起靖康之变后的流离失所,战火纷飞下的家破人亡,再婚中的被家暴,身为女子的痛苦、无奈与挣扎。

  她不是没有察觉到自己词风的变化。

  这变化,虽然是后世人说起自己的两句词,却只要识字,都能一眼看出,自己这一生,从少女的天真到妇人的沧桑……

  李清照低声说道:“那时的人,还不懂什么是‘愁’。

  曾经的自己无忧无虑地笑过,后来的泪,也是真,也很痛……”

  说到这里,语气抬起头,望向天边飘过的云,仿佛看见了千年之后的人们,看见他们在她的词句中找到共鸣。

  她微微一笑,眼角却湿润。

  “谢谢还有你们记得我。”李清照说,“记得那个在溪亭争渡的少女,也记得那个在双溪独坐的妇人。”

  虽然这一生悲喜交织,但这却正是完整的自己!

  *

  天幕:“

  ……历史啊——

  它总是让后人读着前人的故事,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怎会如此?

  怎就至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一代又一代人。

  无论你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布衣草民,

  都在历史面前,都显出渺小如尘的身影。

  ……无论是辉煌一时的权势、难以企及的才华、令人艳羡的运道,

  终究敌不过光阴流转、世事无常。

  ……”

  *

  崔鸿看到这里,想起了一些东西,深邃的眼神中满是复杂。

  读史,个人的磨难在史书中不过几个字,甚至于,绝大多数人籍籍无名。

  在史书上,看不见来,也看不见走。

  人世这一遭,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是稀松平常之事。

  但他却知道,史书上朝代更迭,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即使史书上对太多人的一辈子没有记载。

  可这些人,正隐藏在史书记载的背后。

  那在田间耕作的农人们,目不识字,地位地位的商人们……

  都奉养着朝廷。

  他们的人生,在史书上,在看得见的人的背后藏着。

  但在史书上,有没有记载的,崔鸿都清楚一点,即使是历史上看得见的人,

  他的磨难放在历史上,也真瞧不多大的浪花。

  人啊!

  太渺小了!

  *

  这一楼的评论,居然还没有结束:“

  ……

  但正是在这“难料”之中,我们看见了耀眼的光辉。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浩劫,杜甫或许不会成为后人口中“诗圣”;

  若无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诗句也不会饱含那样沉重的人间悲悯。

  正所谓“词是在苦难中发展起来的(5)”……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6)……

  流传千古的文字,往往不是在春风得意中写出的颂歌,

  而是在风雨飘摇中沉淀的呐喊与低语……”

  *

  唐朝。

  杜夫人眼中早已是泪水涟涟了。

  世上绝大多数当娘的,都心疼自己的孩子。

  “浩劫”、“颠沛流离”、“风雨飘摇”、“苦难”……

  哪一个词,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哪一个词,不透露出杜甫这一生的复杂和辛苦?

  杜闲看着还在襁褓当中眼睛睁的大大的杜甫,嘴角苦笑。

  杜闲和杜夫人原不过是寻常父母,

  只愿孩子一生平安顺遂,不求飞黄腾达,不求功名显赫。

  至于文采与才情,若真有,那也只是锦上添花——

  若有更好,若无也无妨。

  可谁又能料到,这份才情,竟是在血泪中磨砺出来的?

  “若是文采,是辛苦的经历中磨砺的,那能被称为‘诗圣’,又该是多少苦难换来的?”

  杜闲心中满含痛惜。

  想到这一步,杜闲和杜夫人看着此时还吱吱呀呀学人说话的杜甫,心像被人用针扎着一样。

  小杜甫,正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对未来的风雨一无所知。

  杜夫人低头吻了吻孩子柔软的额头,声音哽咽:“我的儿啊……你这一生,该有多苦?”

  要是可以选择,他们最想要自己的孩子过的开心……

  可,命运呐!

  杜闲站在一旁,听着妻子低声呢喃,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

  所以,未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

  天幕,这一楼的内容还有:“

  ……

  文学里的诗词曲赋,经典流传到现在的作品,它们不只是语言的艺术表达,更是生命那厚重的回响。

  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间,抵达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是因为它们承载了生而为人共通的情感——

  爱与恨、喜与悲、希望与失落……

  尤其还有对命运的挣扎与坚韧。

  每当我们翻开一页旧书,都听见前人轻轻叩响心门。

  那一刻,悲伤、怜惜、敬仰、共鸣,

  种种情感交织于心,久久不能平息……
  http://www.abcsee.cc/31249/3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