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4章 民福>国富!
推荐阅读:
叶凡神医小说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女神的上门贵婿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娱乐帝国系统
陈轩邪医传承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贾二虎温茹玉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想让百姓富裕,首要之务,是让他们赖以活命的本事变现。种地的农民苦,靠海吃饭的渔民更苦。
沿海渔家,全靠那点海里捞出来的海物过日子。
风平浪静尚能勉强糊口,可一旦风暴来临,船毁人亡,就等于整家被判了死刑。
内陆官员吸血靠赋税,沿海官员则靠渔赋。
捞到要交,捞不到也得交。
船翻了人没了,税照旧。
没钱?
徭役伺候。
锦衣卫从福建、广东汇报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
六成渔民住的是海边随手搭起的窝棚。
三成连窝棚都没有,只能在船上过活。
剩下的一成甚至无船,只能出卖体力。
大明亏欠百姓的太多,也太久。
福建、广东不像陕西那种天灾之地,这里并不穷。
相反,这里极富。
只是都进了贪官污吏的手里。
既如此,那就杀。
杀出朗朗乾坤,杀出众生平等。
暴君之名?
朕接得心安理得。
崇祯不急着动南直隶,也不急着对付武之望、李国普。
他要动的是盘根错节、数量庞大的蛀虫集团。
杀一个武之望于大局无补。
他唤来卢象昇,让这位“卢阎王”一路平推过去。
从南京杀到福建、广东,凡是锦衣卫和刑部办不到的,朕就用军队平推。
渔民的海货无法变现?
那朕就按军粮统一采购,由朝廷给他们托底。
大明的军队号称一百七十万,但真正能打的不足四成。
各地卫所军屯的烂事,锦衣卫和东厂的情报能堆满屋子。
这些人必须清理,但不能全砍。
能打仗的上战场。
不能打仗的去种地。
不能打仗又不肯种地的,朕就把他种到地里。
崇祯看过周遇吉带回的陕西兵,他们一个个极为消瘦。
辽东军稍好,却也常年见不到肉。
长期营养不良,体能根本跟不上。
关键在于食物。
南北饮食差异巨大,运输困难,连皇帝吃的海鲜大部分都是晒干的。
北方军卒别说新鲜海味,干货也少见。
猪、鸡鸭鹅、牛羊的养殖,崇祯与毕自严讨论过。
但周期长、成本高。
猪不喂粮食只吃野菜,根本不长膘。
牛羊舍不得杀。
肉类远远供应不上。
最能快速补足营养的,就是海产干货。
朝廷出面大量收购作为军粮,沿海渔民的收入就有了保障。
军卒的营养也能得到改善。
渔民有钱后就能扩大捕捞规模,形成正循环。
福建、广东、浙江数千里海岸线,完全能供养大明整个军队。
至于口味差异?
模仿商贾把燕窝炒成奢侈品的套路就行。
加上明刊的推广,效果一定立竿见影。
皇帝亲自代言,谁敢不吃?
渔民富了,就会向内陆采购粮食、布匹、器物等。
商业循环的雏形便出现了。
崇祯命毕自严大力鼓励养殖鸡鸭。
他没解释为什么。
他心里清楚,明年陕西将迎来蝗灾。
崇祯八年更是全国大爆发。
蝗虫未变异之前是美味,变异后体内带毒素,人吃必死。
历史上的大明就是人吃了变异的蝗虫,导致大面积死亡。
尸体腐烂,又引发了鼠疫。
天灾叠天灾。
灭蝗虫,鸡鸭最可靠。
鸡能飞,鸭子能啃卵,是天生的灭蝗虫大杀器。
大量养殖鸡鸭意味着大量鸡蛋、鸭蛋产出。
用盐一腌,就是军中的营养食材。
毕自严心疼军费开支,但崇祯毫不在意。
只要能让官兵吃得营养健康,百姓能有收入,花多少钱都值。
更何况,卢象昇把广东、福建那帮蛀虫犁一遍,所得银两够让百姓养几十年鸡鸭。
他到现在也没动浙江和山东。
浙江、两淮,是大明的盐产地,基本都控制在浙商手中。
山东则是圣裔孔氏所在的根基地。
两地皆为巨富。
……
卢象昇离京之日,带走了二十万两白银。
也带走了兵部右侍郎与平匪总督两顶沉甸甸的乌纱。
这是继孙传庭之后,又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文臣,被陛下硬生生拔为军方新贵。
同时也没给安排随行监军。
曹文诏、孙传庭、周遇吉、卢象昇,这四位新贵身边都没有监军。
至于赏赐的银子怎么花,更无人过问。
这当然不合祖制,但就连孙承宗都不置一词,其他人自然更不敢吭声。
他们也没给崇祯丢人,不但做事效率高,成果也很显著。
陕西募军不过数月,已经能看出一支强军的模样了。
京营里跟着周遇吉操练的十万兵卒,号子声整日翻腾,隔着半个京城都听得到。
和从前那死气沉沉、混吃等死的京营相比,判若云泥。
这时,李邦华递上奏表。
两件事。
其一,为杨涟、左光斗等君子平反。
其二,反对史可法接任湖广巡抚。
崇祯看完,只觉头疼。
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无一不是忠贞之臣。
却全都死在许显纯手里。
死的极惨。
杨涟被刺瞎双眼、刺聋双耳,肋骨尽断,又被麻袋压顶。
却仍未死透,最后以铁钉贯顶而亡。
左光斗更惨。
他学生前去探望时,他四肢被石砸断,双目已失、鼻翼已被削半。
得知学生来看他,要以死替他鸣冤。
他怒喝,“庸奴!国家糜烂至此,吾死不足惜!
汝若在此被害,谁辅佐陛下?
还不速去?
再不走吾便拼了这条命也要先杀汝!”
这就是大明的忠贞之士。
到死都没有怪罪皇上。
到死都在心系大明。
这个被他赶走的学生,便是史可法。
史可法的名声在后世毁誉参半。
赞他忠烈者有之,骂他毫无决断者有之。
可他终究只是个书生。
不是孙传庭,也不是卢象昇,更不是江阴的阎应元。
让他在南明那片烂泥塘里扭转战局,本就是强人所难。
但治理一地,他绝对绰绰有余。
这便是崇祯让他去湖广的原因。
至于为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
崇祯是真的头疼。
道理是非分明,平反理所应当。
可只要一平反,必然牵扯刚下葬不久的天启。
天启的陵墓本就因财政窘迫而草草完工,再把滔天骂名压上去……
崇祯是真的有点于心不忍。
看了一眼窗外飘落的雪花。
思虑再三,崇祯决定还是压后再议。
先把火烧屁股的事处理完,再回头解决这份旧账。
崇祯揉了揉眉心。
“大伴,召宋应星来东暖阁。”
北京下雪了。
天启七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都来得晚一些。
随着雪落,寒意陡增,连加厚的棉袍都挡不住那透骨的阴冷。
小冰河期……终究还是来了。
宋应星从东暖阁出来后,立刻忙碌起来。
这次他不是去皇庄折腾土豆,而是研究三样东西。
蜂窝煤、专用炉子,还有……火炕。
这三件东西都不复杂,可组合起来的效果却让宋应星惊叹。
辽东本有火炕,但陕西、山东、山西、河南只有少数地方会建。
火炕与灶台相连,做饭时的火气会经过炕身,再由烟囱排出。
火灭后插铁板,整夜温暖。
蜂窝煤火力不猛但无烟,用来取暖再适合不过。
崇祯下令配套打造烧水壶,并由《明刊》大力宣传喝熟水的好处。
如今天寒地冻,这批已量产的炉子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就在宋应星忙着把炉子运往全国时,京城迎来了一位从北直隶通县来的少年。
雪落在他肩头的包袱上,靴底在积雪里印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像他日后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一样清晰。
他的名字叫……阎应元。
http://www.abcsee.cc/35268/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