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我在后宫开冥途 >第418章 她说的字,都刻进骨头里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18章 她说的字,都刻进骨头里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夜半三更,礼部尚书府的哭嚎声如刀割破寂静。

  那声音不似人语,倒像是野兽被活生生剖开胸膛时发出的哀鸣,凄厉得连府外巡夜的更夫都僵在原地,手里的铜锣忘了敲。

  仆从们撞开内室门扉时,只见尚书赤身伏地,额头撞向红木柱已不知多少次,皮开肉绽,血流满面。

  可最骇人的不是血,而是他额角浮现出的一道道墨痕——漆黑如笔写就,一笔一划,竟缓缓成文。

  “我删了‘贵贱同罪’四字……我怕权臣反噬……我不是有意欺君!”他嘶吼着,每说一句,额上文字便多一行,如同有看不见的判官之笔,在以血为纸,以魂为卷,将他曾亲手抹去的律法条款,一字一字刻回他的皮囊。

  屋内烛火剧烈晃动,影子在墙上扭曲如鬼舞。

  有人想上前搀扶,却被一股无形之力掀翻在地。

  那墨痕越积越深,最终连成一段完整的条文——正是《大胤刑典》初稿中被删去的核心律令:“凡官吏枉法,不论品阶,皆同罪论处。”

  无人敢碰他,也无人能救他。

  消息传到清明司时,线清正坐在判魂台前整理昨夜归档的命卷。

  她听罢禀报,只轻轻抬眸,银梭在指尖转了一圈,冷声道:“备轿,我去看看。”

  她未带兵卒,未持符令,仅披一件素灰斗篷,踏入尚书府那一刻,连空气都仿佛凝滞。

  她走近伏地之人,伸出两指,轻触其额。

  命丝自她指尖骤然延伸,如蛛网般缠绕住尚书残魂。

  刹那间,画面涌入识海——烛光下的书房,颤抖的手执笔删改条文,窗外风雨交加,他反复默念:“只要没人记得,就不算欺君。”而此刻,那些被他掩埋的念头,正通过“镜律余波”反噬其身,不是幻觉,不是妖术,是沈青梧留下的律:凡篡改天理者,肉身即文,终生不得藏匿。

  线清收回手,眸色未动。

  她取出一枚玉简,以命丝录下一句话:“律不容伪,皮囊即纸。”

  没有施救,没有宽恕。

  她转身离去,身后只留下满地血字与一声声越来越微弱的忏悔。

  与此同时,冥途哨境深处,断言盘坐于结界石台之上,佛印微亮,双目紧闭。

  忽然,他眉头一蹙。

  结界并无破损,怨气也未侵扰,可某种细微却尖锐的震荡正自人间某处传来——那不是攻击,也不是阵法,而是一股纯粹的、挣扎的执念,像一根即将断裂的弦,在黑暗中颤鸣。

  他循念而去,身影化入虚空,落在一座老旧宅院之外。

  是太医院老御医的居所。

  密室内,香炉青烟袅袅,老人跪在蒲团上,膝前摊开一本泛黄医案,边角焦黑,似曾遭火焚。

  他双手颤抖,蘸墨写下两个字:“中毒”。

  笔尖还未离纸,他又猛地划去,喉头滚动,喃喃自语:“说了就得死……可不说,良心熬不住啊……”

  话音未落,那张纸竟无火自燃。

  灰烬腾空而起,如蝶飞出窗棂,直奔北方——昭冤台方向。

  断言立于屋檐之下,望着那一缕灰烟远去,终于睁开了眼。

  原来如此。

  沈青梧早在多年前,就在所有涉及皇室秘案的文书上种下了“真言引”——一旦有人试图揭开真相,无论是否开口,无论是否留存证据,只要心念一起,那承载事实的碎片便会自行挣脱束缚,归碑为证。

  这是她的律外之律,是她留给世间最后的耳目。

  他本欲离开,忽觉心头一震。

  那老御医竟突然抽搐起来,双眼翻白,喉间涌出黑血,滴滴坠落在金砖地面,竟自动拼成几列小字:

  “朱砂、鹤顶红、三更呕血……脉绝于寅时三刻。”

  断言瞳孔微缩。

  那是先帝暴毙当晚的真实死因。

  消息几乎同时传入乾元殿。

  萧玄策正在批阅奏章,指尖一顿,抬眼望向跪伏在殿中的老御医。

  他已经说不出话,只能指着自己的喉咙,泪如雨下。

  “你早知道?”皇帝的声音很轻,却像冰刃刮过殿堂。

  老御医拼命点头,又摇头,口中含糊吐出几个字:“奴才写了十封遗书……烧了九次……第十次,笔自己动了……”

  殿内死寂。

  良久,萧玄策缓缓起身,下令:“软禁太医院,任何人不得探视。”

  退朝后,他独自一人走向昭冤台偏殿。

  风穿廊而过,碑影森然。

  他站在那通体漆黑的巨碑前,仰头望着无数流动的名字,低声问:“若你真记得一切……那你可知,我也曾想烧掉那份遗诏?”

  话音落下,碑面微震。

  一滴殷红液体自碑顶缓缓滑落,如血泪坠地,在石面上凝聚成三个字:

  “你没烧,所以你还站着。”

  萧玄策闭了闭眼,嘴角竟浮出一丝极淡的笑。

  而在清明寺深处,线清已回到判魂台前。

  她取出七份来自南方州府的《秋赋安民录》,表面看去,字迹工整,印章齐全,皆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

  可当她指尖轻捻命丝探入纸背,却发现其中命丝竟呈断裂状,如同被人强行掐断又接续,极其诡异。

  更令人寒意顿生的是——这些公文,竟是用朱砂混着童便抄录而成,专为遮蔽幽冥感知。

  她的目光沉了下来。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试图蒙蔽天理。

  但这一次,他们惹错了人。

  夜色如墨,清明寺的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似有若无地呜咽着。

  线清端坐于判魂台中央,七份《秋赋安民录》平铺案上,纸面温润如常,可她指尖命丝缠绕而过,却触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滞涩——那是魂断之象,是文字被强行篡改后留下的阴损裂痕。

  “朱砂混童便,封命掩真言。”她低声念出,嗓音冷得像从地底渗出,“你们当幽冥无眼?当律法可欺?”

  她袖中一抖,取出一只玉匣。

  匣启刹那,灰金色尘屑浮空而起,如星火飘落——那是沈青梧陨落后残留的判魂笔残灰,已无主,却仍含律意。

  线清闭目凝神,将灰烬洒向其中一份奏折。

  纸面骤然泛黑。

  枯树剥皮、饥民相食、犬啃尸骨……一幅幅画面自字里行间翻涌而出,仿佛有人以血为墨,以痛为笔,在纸上重演人间炼狱。

  一名县令高坐堂前,杖下老者头破血流,临死前仍嘶吼:“天灾不报,百姓何活!”话音未落,头颅碎裂,血溅公文。

  真实浮现不过三息,随即隐去。

  线清睁眼,眸光如刃。

  她起身,一声令下:“挂于外廊,七日七夜,子时显影。”

  当夜子时,清明寺外廊灯火通明。

  七份公文悬于梁下,随风轻晃。

  鼓声三响,文书自动翻页——那惨状再现,栩栩如生,仿佛冤魂亲诉。

  过往巡察御史、六部小吏无不驻足,有人当场呕吐,有人跪地叩首,更有甚者掩面而逃。

  第三日夜,刑部侍郎怒冲冲赶来,喝道:“妖异惑众!毁我朝纲体统!”他伸手欲撕文书,掌心刚触纸角——

  “滋”的一声,焦臭弥漫。

  他惨叫倒地,手掌赫然烙出四个漆黑大字:欺民者殃。

  血肉模糊,深可见骨,竟与碑文同源!

  无人再敢近身。

  而就在第五个雨夜,雷霆炸裂,工部库房突燃大火。

  烈焰冲天,守库小吏冒死闯入火海,抢出一卷焦边图纸。

  翌日清晨呈至清明司,线清展开一看,瞳孔微缩——图中标注“遮碑楼”,三层飞檐,高逾昭冤台,设计精密,意图昭然:覆碑遮文,断魂归路。

  更令人震怒的是,图纸角落赫然钤印——皇帝私玺。

  消息传至乾元殿时,萧玄策正在批阅边关军报。

  他沉默良久,未辩一词,只披衣而出,亲赴废墟。

  暴雨未歇,焦木横陈。

  他蹲下身,拾起一块炭化木板,拂去灰烬。

  背面竟完好印着一幅清晰画像——正是昭冤台全貌,碑林森立,其上新添八字,如刀刻斧凿:

  凡有所欺,必有所承

  雨水顺着他的眉骨滑落,分不清是水,还是汗。

  他盯着那八字良久,忽然抬手,将手中图纸投入尚未熄灭的余烬之中。

  火焰猛地一跳,吞噬了所有秘密。

  同一时刻,冥途尽头,灰金色身影静立虚空。

  她本已闭目千年,此刻却缓缓睁开一线。

  判魂笔尖垂下一滴光露,晶莹剔透,落入无边黑暗。

  那一瞬,怨河止流,魂哭停声。

  她动了半分情绪——不是因愤怒,不是因悲悯。

  而是因为,有人终于没有烧掉最后一张纸。

  数日后,京畿忽报大旱,井涸田裂。

  户部依例奏请减赋,朝议初开,殿中寂静无声。

  就在此时,一名七品主事颤步出列,面色惨白,声音发抖:

  “下官……下官去年虚报仓粮三十万石……”
  http://www.abcsee.cc/36364/5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