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我在后宫开冥途 >第430章 你藏的那把火被她看见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30章 你藏的那把火被她看见了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京师三月,春寒未散。

  昭雪祠前的雾气却迟迟不散,反倒越聚越浓,如丝如缕,缠绕碑林之间,仿佛有无数看不见的嘴,在低语着百年不敢言之秘。

  “伪命碑”落成已三日。

  那块昆仑寒玉雕琢的透明玉匣,静静陈列于祠堂中央,黄绸诏书在晨光中泛着冷金色的光泽,金线朱批依旧辉煌,可如今看去,不过是一纸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谎言。

  百姓不敢高声议论,只敢在巷口交头接耳:“连老天都睁眼了,谁还敢欺心?”

  可就在昨夜,流言悄然蔓延——

  有守夜宫人颤声说,子时前后,太庙方向阴云密布,香炉无火自燃,青烟笔直升腾,竟凝成一道模糊龙袍身影,徘徊于祖宗牌位之前,声如泣血,反复呢喃:“江山……将倾。”

  此话一出,朝野震动。

  礼部尚书当即便奏请重修《圣祖实录》,称清明司所揭之事乃“妖言惑众”,所谓“遗诏篡改”不过是亡魂作祟、判官妄断,若任其流传,恐动摇国本,乱天下人心。

  他言辞恳切,字字句句皆为社稷安危,仿佛那昭雪祠中陈列的不是真相,而是灾祸之源。

  可线清只是站在清明司的命纹阁中,听完了内侍传来的奏报,神色未动。

  她指尖轻点案上铜盘,命丝缓缓垂落,穿透层层封印,直抵地底尘封已久的密档库。

  光影浮现——

  一页泛黄的卷宗缓缓展开,墨迹斑驳,却仍可辨认:

  “永昌八年冬,先帝驾崩前三日,七名重臣密议乾清宫东暖阁,定更遗诏。事毕,五人死于非命:兵部尚书暴卒于马场,户部侍郎溺毙井中,三位阁老相继病亡,皆无外伤,唯魂魄离体未散,滞于皇城西北枯井之下,怨气不侵,执念不灭。”

  线清眸光微闪,抬手一引。

  “掘井。”

  三尺之下,泥土松动,腐木断裂。

  当铁锹触到硬物时,一股阴寒扑面而来。

  半块焦玉被取出,通体漆黑,边缘蜷曲如枯叶,唯有中心残存四字——“天命不可违”。

  可那“违”字,已被烈火从中劈裂,裂痕贯穿,宛如天谴。

  此物呈于朝会当日,满殿文武鸦雀无声。

  有人低头避视,有人袖中颤抖,更有几位年迈老臣面色惨白,几乎瘫软在地。

  这焦玉,正是当年主持篡诏者贴身佩戴之物,传说能通天地、镇气运。

  如今却毁于无形之火,连魂魄都困于枯井不得超生——这不是天罚,又是什么?

  而真正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断言的发现。

  他巡至皇城地脉节点,察觉西北枯井残魂躁动异常。

  那不是怨恨催生的嘶吼,而是一种诡异的牵引——仿佛有某种力量,正从阳世某处,悄悄呼唤它们。

  他闭目凝神,以佛印逆溯命丝,灵觉如蛛网铺展,穿墙透壁,最终停驻在乾清宫东暖阁。

  萧玄策每夜批阅奏章之处。

  断言睁开眼,目光沉如古井。

  就在方才,他分明感应到——帝王袖中一枚旧玉佩,正隐隐发热,其纹路、材质、灵息波动,与那半块焦玉同源!

  那是先帝遗物,也是当年参与密议者的信物之一。

  它不该存在至今,更不该仍有反应。

  除非……它从未真正熄灭。

  断言不动声色,当夜便在枯井四周布下“静听阵”。

  此阵不伤魂,不拘魄,只将残魂低语化为梦呓,随地脉流转,直入阳世人梦境。

  那一夜,乾清宫东暖阁灯火未熄。

  萧玄策伏案批红,忽觉心头一震,笔尖滴墨坠落,晕开如血。

  他做了个梦。

  梦见自己站在空旷大殿之上,百官跪拜,高呼万岁。

  可当他转身望向御座时,却发现龙椅早已焚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一位身穿玄袍的老者从灰中走出,面容模糊,声音却清晰得刺骨:

  “你父不敢烧的,你也烧不了。”

  他惊醒,冷汗涔涔,指尖颤抖。

  那枚玉佩正贴着他的手腕,滚烫如烙铁。

  两日来,他未曾临早朝,命宫人封锁东暖阁,连最亲近的内侍也不敢靠近。

  外面传言他病重,唯有线清知道——他在躲。

  躲的不是流言,不是朝议,而是那团始终没能点燃的火。

  她取出沈青梧遗留的空白命契——那是一张从未写下任何名字的幽冥契约,唯有执律者可注入灵识唤醒记忆。

  线清闭目,指尖凝力,灵识沉入。

  契面忽然泛起涟漪,浮现出一段不属于现世的画面——

  风雪除夕,偏远山村。

  一群赶尸人围坐在火堆旁,手中捧着写满一年冤屈、病痛、仇恨的“旧岁帖”。

  他们逐一投入火中,火焰腾起,灰烬升天,象征罪孽焚尽,新年清净。

  唯有一人缩在角落,偷偷藏起自己的帖子,埋入屋后冻土。

  次年春,全村疫病爆发,死者枕藉。

  村长查出真相,当即将那人拖至火前,逼他亲手焚烧。

  “火是最后的句读。”沈青梧的声音响起,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藏火者,必承其祸。”

  画面消散。

  线清睁开眼,眸中已有决断。

  她提笔蘸墨,写下一疏,却不递御前,也不交内阁,而是亲自送至昭雪祠,悬于主碑正上方。

  素绢飘荡,墨迹森然:

  “今岁无帖,何以除祟?”

  无帖——因无人敢写,更无人敢焚。

  爱若不焚,怨气不散,因果不绝,江山怎安?

  消息传回皇宫时,暮色正浓。

  乾清宫东暖阁内,烛火摇曳。

  萧玄策立于窗前,望着远处昭雪祠方向,那里灯火通明,仿佛一座永不沉睡的审判之庭。

  他缓缓抬起手,从袖中取出那枚玉佩。

  温润的玉面映着烛光,却透出一丝诡异的红晕,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点燃了。

  他盯着它,良久未语。

  风穿过窗棂,吹动案上奏折,也吹动了他心中那根紧绷了二十年的弦。

  细微的一声,像是断裂,又像是松动。

  第四百三十章 你藏的那把火,早被她看见了(续)

  风从昭雪祠外掠过碑林,卷起尘灰与残香,像是无数亡魂在低语中惊醒。

  萧玄策立于“伪命碑”前,玄色龙袍被夜风鼓动如旗,背影孤峭如刀刻。

  他凝视着那块昆仑寒玉,黄绸诏书早已封存其中,如同一段被钉死的历史——可他知道,有些东西,从来就没能真正封住。

  那枚玉佩静静躺在掌心,温润依旧,却透出一丝诡谲的灼热,仿佛有血在玉石深处缓缓流动。

  它是先帝遗物,是永昌八年冬夜乾清宫东暖阁密议的信物之一,更是篡改遗诏之人手中最后的护身符。

  传说此玉能通天意、定国运,护大胤气脉不坠。

  可如今,它竟在帝王手中发烫,似要焚尽执持者的命格。

  内侍捧来火盆,铜铸三足,火焰幽蓝跳动,映得碑面光影浮动,宛如万千冤魂正自石中探头。

  萧玄策指尖微颤。

  不是惧怕火焰,而是惧怕火焰之后的真相。

  若这玉一烧,江山会不会塌?

  若这火一点,他这一生所依仗的“天命”,是否不过是一场延续百年的谎言?

  他冷笑一声,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朕怕烧了它,才发现江山本就不该是朕的。”

  话音未落,风骤起。

  一道无形之力自碑林深处席卷而来,卷动火舌腾空三尺,直扑帝王掌心。

  那玉佩竟自行离手,如被召唤,如归宿命,坠入烈焰之中!

  刹那间,火光炸裂,金红交织,一团细若游丝的金线自熔化的玉中挣脱,缠绕火舌,盘旋而上,竟直冲碑心!

  “嗡——”

  整座昭雪祠猛然一震,仿佛地底有巨兽苏醒。

  所有石碑同时发出低鸣,表面裂纹隐现,又迅速弥合。

  而就在那一瞬,线清悄然现身于祠角阴影之中,素衣如雪,眸光冷彻。

  她看着那道飞升的金丝,轻声道:“火已燃,罪不藏。”

  金丝没入主碑,消失无踪。

  当夜,冥途尽头,灰金色的虚影伫立于无边雾海。

  那里没有时间,没有生死,唯有律法如星河垂落。

  沈青梧的身影已近乎消散,只剩下一缕执念守序于边界。

  她抬起手,指尖轻划虚空,判魂笔虽早已化作尘埃,但律文仍随她心意浮现——

  “凡以‘天命’掩人罪者,其权自溃。”

  九个字,如雷贯耳,响彻幽冥。

  下一瞬,整座昭雪祠碑林齐震!

  所有石碑背面竟凭空浮现出暗红色的姓名,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皆为历代以“奉天承运”之名行杀戮之事者。

  他们的名字从未载入史册,却在此刻被律法追录,永世铭刻。

  而在皇宫深处,萧玄策独坐御书房,窗外月色惨白。

  他翻开新编《清明录》——这部由清明司纂修、首刊于今日的典籍,不再是歌功颂德的实录,而是一部以魂证案、以律断权的审判之书。

  首页八字,墨迹如血:

  “律起于火,终于光。”

  他久久未语,终是合上书卷,低叹一声:“原来她要的不是改朝换代……是要把‘天命’烧干净。”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眼底翻涌的风暴。

  那不是愤怒,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近乎解脱的清醒。

  可就在此时,殿外忽有急促脚步声逼近。

  一名清明司暗卫跪伏于阶下,声音颤抖:

  “禀陛下……昭雪祠地下灵脉……异动频生。”

  “碑石渗血,香炉自燃,命丝图谱……出现反噬潮征兆。”

  线清站在祠外高阶之上,指尖轻触地面命丝铜盘,命纹流转,图谱浮现。

  她的神色,第一次有了裂痕。

  因为那图谱中央,原本沉寂千年的地脉核心,正缓缓浮现出一个……不该存在的倒影。
  http://www.abcsee.cc/36364/5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