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 >第537章 与其征伐不如和谈后拆与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37章 与其征伐不如和谈后拆与分?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夕阳的余晖渐渐沉落西山,将天际染成一片绚烂的橙红。萧绰一行人在距离洛阳不足五十里的一处山谷扎营,此处背山面水,地势开阔,既便于警戒,又能借山水之势抵御夜风。随着韩德让一声令下,将士们迅速行动起来,搭建帐篷的木杆碰撞声、绳索拉扯声与马匹的低嘶声交织在一起,有条不紊地勾勒出临时营寨的轮廓。

  萧绰的中军帐搭建在山谷地势最高处,帐篷以坚韧的牦牛毛织成,外层涂了防水的桐油,在暮色中泛着淡淡的光泽。帐内布置遵循辽地旧俗,地面铺着厚厚的狼皮褥子,中央摆放着一张低矮的榆木案几,案几两侧铺着柔软的毡垫,既保暖又符合契丹人垂足而坐或屈膝斜倚的习惯。帐角悬挂着两盏羊角灯,灯油点燃后,暖黄的光晕驱散了暮色,将帐内映照得静谧而温馨。

  将士们在外围燃起篝火,火焰噼啪作响,火星不时蹿起,映得帐篷外壁忽明忽暗。萧绰褪去月白色襦裙外的薄披风,在案几一侧的毡垫上坐下,身姿随意却不失端庄。她抬手揉了揉眉心,连日赶路的疲惫虽未完全消散,但心中的澄澈与坚定却让她精神焕发。

  “娘娘,晚膳已备好,是将士们猎来的獐子肉,还有随身携带的麦饼与马奶酒。”韩德让端着食盘走进帐内,将热气腾腾的烤肉、麦饼与酒囊一一摆放在案几上。

  萧绰颔首致谢,却并未立刻动筷,而是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一个樟木匣子。匣子打开时,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樟木香气扑面而来,里面整齐码放着十几卷竹简与绢帛,皆是她多年来搜集的辽地风物志、汉人史书及兵法典籍。“韩先生也坐吧,”她抬头看向韩德让,“今日赶路虽急,却让我想通了许多事,正好与你商议。”

  韩德让依言在案几另一侧坐下,目光落在那些典籍上,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知晓萧绰素来勤于研读,尤其是在蓟南城稳定后,更是遍寻南北典籍,欲从历史兴衰中探寻治国安邦之道。

  帐外篝火的光芒透过帐篷缝隙渗入,与羊角灯的光晕交织,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萧绰先是拿起一卷辽地风物志,竹简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温润,上面用契丹大字与汉字双语记载着辽国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以来的兴衰脉络:从统一契丹八部的荣光,到南下劫掠汉地的血腥,从内部皇族争权的内乱,到对各族百姓的严苛统治……一行行文字在灯光下铺开,像一幅沉重的画卷,映出辽国百年来的征伐与阵痛。

  “建国百年,征伐不断。”萧绰指尖轻轻抚过竹简上“劫掠”“屠城”“叛乱”等字眼,声音低沉而喑哑,“太祖太宗之时,靠着铁骑弯刀打下了辽阔疆域,可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只靠杀戮。你看此处,”她指着一段记载,“应历三年,云州汉人因不堪赋税与徭役,聚众叛乱,耶律璟派兵镇压,血流成河,可不过三年,朔州又起叛乱。如此往复,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这样的辽国,即便能苟延残喘,又能支撑多久?”

  韩德让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眼中满是认同:“娘娘所言极是。辽国各族杂居,契丹贵族多以征服者自居,歧视汉人、渤海人等族群,赋税不均,律法严苛,矛盾早已根深蒂固。耶律璟暴虐成性,更是将这份矛盾推向了极致。您多年来在蓟南城推行汉辽通婚、减税休养生息之策,百姓安居乐业,便是最好的证明——民心向背,才是国之根本。”

  萧绰轻轻点头,将辽地风物志放回匣子,转而拿起一卷绢帛质地的《汉书》。这卷绢帛是她当年南逃时,父亲的旧部拼死为她保留的,上面记载着秦汉以来的汉人发展史。她的目光缓缓移动,从秦统一六国的雄图霸业,到汉初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从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到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那些兴衰交替的故事,在她心中激起阵阵波澜。

  “汉人立国,讲究‘仁政’‘德治’,虽也有征伐乱世,却总能在大乱之后寻得长治久安之道。”萧绰喃喃自语,指尖在“楚汉相争”的章节处停顿下来。这正是她此刻心绪的映照——秦末天下大乱,项羽勇猛盖世,却嗜杀成性,火烧阿房宫,坑杀降卒,最终失尽民心,自刎乌江;而刘邦虽出身市井,却知人善任,约法三章,体恤百姓,最终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之败,非败于武力,实败于人心。”萧绰的声音带着一丝怅然,“他空有拔山扛鼎之力,却不懂‘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一味征伐杀戮,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这与耶律璟何其相似?而刘邦能以弱胜强,正是因为他懂得收敛锋芒,体恤民生,让百姓看到了安稳生活的希望。”

  她放下《汉书》,又拿起一卷记载着北魏历史的竹简。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历经数代帝王,最终推行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不仅化解了民族矛盾,更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开创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你看北魏,”萧绰将竹简递到韩德让面前,“同为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能摒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推行汉化,融合各族,方能延续百年国祚。而辽国,却始终以征服者自居,视他族为草芥,这便是差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德让仔细研读着竹简上的记载,沉吟道:“北魏的汉化改革,虽也遭遇过阻力,却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娘娘之意,是想在辽国推行类似的改革,化解民族矛盾?”

  “不仅如此。”萧绰摇了摇头,目光望向帐外跳动的篝火,眼神变得愈发深邃,“耶律璟倒台之后,辽国若想延续,绝不能再走以往的老路。可契丹皇族内部,野心勃勃者不在少数,即便推翻了耶律璟,未必不会出现下一个暴君,未必不会重蹈征伐杀戮的覆辙。”

  她的思绪再次回到白日途中的感慨,那些关于纯真与仇恨、征伐与安宁的思考,在历史典籍的映照下愈发清晰。“这些年,我一心复仇,想要推翻耶律璟,可推翻之后呢?是效仿他继续征伐,扩大疆土,让更多百姓陷入战火?还是另寻一条生路,让辽国的各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萧绰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叩问自己的内心。“我见过蓟南城百姓安稳生活的模样,见过后周境内国泰民安的景象,也见过被战火蹂躏的村庄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征伐与杀戮,只能带来仇恨与毁灭,就像楚汉相争时,连年战乱让中原人口锐减,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样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

  她停顿片刻,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或许,与其继续征伐,不如在推翻耶律璟之后,与后周及各方势力和谈,然后……拆分辽国。”

  “拆分辽国?”韩德让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娘娘,这……这可不是小事!辽国乃太祖太宗历经千辛万苦创下的基业,拆分之后,契丹一族该何去何从?”

  “契丹一族的未来,不在辽阔的疆土,而在百姓的安宁。”萧绰的声音平静却坚定,“辽国如今的疆域,囊括了契丹、汉、渤海、奚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强行捆绑在一起,只会不断引发战乱。不如顺势拆分,以山川河流为界,让契丹族回归故土,休养生息;让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回归中原,重归汉家治理;让渤海、奚等族各自建立家园,互不侵扰。如此一来,各族百姓皆能摆脱战乱之苦,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比固守一片充满仇恨的疆土更好吗?”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案几上的典籍上,楚汉相争的结局、北魏汉化的成效,都在印证着她的想法。“项羽至死都不明白,天下并非靠武力就能掌控。真正的长久,是让百姓有田可耕,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是让各族之间和睦相处,而非相互征伐。拆分辽国,看似是放弃基业,实则是为各族百姓寻一条生路,也是为契丹族保留火种。”

  萧绰的指尖轻轻拂过《汉书》中“约法三章”的记载,心中愈发坚定:“耶律璟的暴虐统治,早已让辽国失尽民心。即便我们能成功复仇,想要重新凝聚民心,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绝非易事。与其耗费心力去维系一个早已千疮百孔的帝国,不如放手,让各族各自发展。我们契丹族,本就源于草原,逐水草而居,有着坚韧的生命力,远离了权力的纷争与征伐的泥潭,反而能重拾往日的淳朴与安宁。”

  韩德让沉默了许久,帐内只剩下羊角灯燃烧的细微声响。他不得不承认,萧绰的想法虽然大胆,却有着深远的考量。辽国如今的困境,早已不是推翻一个暴君就能解决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积重难返。拆分辽国,看似激进,实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选择。

  “娘娘,您考虑得如此深远,属下自愧不如。”韩德让缓缓开口,眼中的震惊渐渐化为敬佩,“只是,此事事关重大,不仅要面对契丹皇族的反对,还要与后周及各方势力协商,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我明白。”萧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所以此次前往洛阳,与符太后、柴宗训敲定盟约只是第一步。我更想借此机会,试探后周对于燕云十六州及辽国未来的态度。符太后深明大义,柴宗训陛下少年有为,后周推行仁政,国泰民安,想必不会执着于赶尽杀绝。若能得到后周的支持,拆分辽国、各族安居的构想,便有了实现的可能。”

  她拿起案几上的马奶酒,轻轻抿了一口,酒液的醇香在口中弥漫开来,温暖了四肢百骸。“这些年,我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只想着复仇与征伐,却忘了自己最初的心愿,只是让女儿们能平安长大,让跟随我的将士能安居乐业。如今,我终于想明白了,复仇不是目的,守护才是。守护各族百姓的安宁,守护心中的纯真与善良,这才是我真正该做的事情。”

  帐外传来将士们的歌声,那是一首辽地的民谣,歌词质朴,旋律悠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安宁的向往。萧绰侧耳倾听,眼中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她想起了清泠川畔水中的倒影,想起了将士们真诚的夸赞,想起了女儿们纯真的笑脸,心中满是暖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韩先生,你看,”萧绰望向帐外跳动的篝火,声音轻柔却坚定,“无论是契丹人、汉人,还是其他各族百姓,心中都渴望着安宁与幸福。这份渴望,无关种族,无关地域,是人之本性。与其让这份本性被征伐与仇恨吞噬,不如顺应民心,让各族都能守住心中的纯真与安宁。”

  她将杯中剩余的马奶酒一饮而尽,目光再次投向案几上的典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楚汉相争的历史早已证明,民心向背决定成败;北魏的汉化改革也告诉世人,民族融合方能长久。而她,萧绰,将要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以和谈代替征伐,以拆分换取安宁。

  “此事虽难,但我意已决。”萧绰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待推翻耶律璟之后,我便会全力推动此事。哪怕要面对千难万险,哪怕要承受契丹皇族的指责与反对,我也绝不退缩。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条能让更多人摆脱战乱、获得幸福的道路,是一条真正光明的道路。”

  韩德让望着萧绰坚定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敬佩与动容。他站起身,对着萧绰深深一揖:“娘娘深明大义,以天下苍生为念,属下愿誓死追随,辅佐娘娘实现此等宏图伟业。”

  萧绰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他坐下:“此事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还需仰仗韩先生的智谋,将士们的忠诚,更需要后周的支持与各族百姓的认同。我们一步一步来,先从洛阳的会面开始,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诚意,坚守初心,定能打动符太后与柴宗训陛下,为天下苍生寻得一条安宁之路。”

  帐外的篝火依旧燃烧着,照亮了整个山谷,也照亮了帐内两人坚定的身影。萧绰再次拿起案几上的典籍,目光落在楚汉相争的结局上,项羽的悲剧与刘邦的成功,像两面镜子,映照出未来的方向。她知道,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荆棘与挑战,但她心中不再有迷茫与犹豫。

  与其征伐不休,让生灵涂炭,不如和谈拆分,让各族安居。这不仅是辽国的生路,更是天下苍生的福祉。萧绰的心中,已然绘就了一幅崭新的蓝图——一个没有征伐、没有仇恨,各族百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新世界。

  羊角灯的光晕柔和而温暖,映照着案几上的典籍与两人的身影。夜色渐深,山谷中的歌声渐渐停歇,只有篝火燃烧的噼啪声与马匹的低嘶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会面与变革,奏响序曲。而萧绰,这个曾经被仇恨蒙蔽双眼,如今却心怀天下苍生的女子,正带着她的初心与坚定,准备在洛阳的舞台上,书写一段改写天下格局的传奇。

  要不要我帮你梳理下萧绰与后周会面的核心谈判要点,提前搭建后续剧情的关键冲突与共识点?
  http://www.abcsee.cc/36417/5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