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技术播种
推荐阅读:
叶凡神医小说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女神的上门贵婿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陈轩邪医传承
娱乐帝国系统
贾二虎温茹玉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小水电站的成功,不仅仅是906厂内部士气大振,连周边山谷里其他正在艰难起步的三线建设单位,也很快听说了这个“点水成电”的奇迹。接下来的几天,赵四变得异常忙碌。
几乎每天都有其他厂矿、工地的负责人,或是骑着自行车,或是徒步几十里山路,风尘仆仆地赶到906厂指挥部,指名道姓要见赵专家。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取经。
“赵专家,我是上游七〇三矿的,我们那儿也是缺电缺得厉害。”
“柴油机趴窝好几天了,能不能请您去指点指点,看看我们那条山涧能不能也搞个水电站?”
“赵工,我们是二八四工地的,听说您这儿十天就建起个大车间,用的啥法子?我们那儿的砖瓦房盖了半年还没封顶呢!”
“赵同志,我们是……”
冯卫国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他起初还乐呵呵地陪着接待,但很快发现,赵四就算有三头六臂,也跑不完这崇山峻岭里的所有工地。
而且,每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有水源但没落差,有的有落差但地质条件复杂,有的干脆连像样的建筑材料都凑不齐。
赵四纵有技术有知识,也不可能每次都亲临现场,手把手地教。
这天晚上,送走最后一波来自百里外机械厂的求援干部后,指挥部里只剩下赵四和冯卫国,还有负责记录的王永革。
煤油灯的光晕下,三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
冯卫国递给赵四一支烟,自己也点上,狠狠吸了一口,吐出烟雾。
“赵专家,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你就算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这山里的建设单位,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个个都等着你去救火,你跑断了腿也顾不过来。”
王永革也忧心忡忡地点头:“是啊赵工,光是今天,我们就接待了四拨人。”
“您这身体要紧,不能这么连轴转。”
赵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那张简陋的西南三线建设分布图上,上面被冯卫国用红蓝铅笔标注了许多圈圈点点。
他何尝不知道这样效率低下?
知识和技术,如果只停留在个别人脑子里,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力量。
必须想办法,让成功的经验能够复制,让有效的技术能够传播。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
他想起在部里时,就有过编写技术手册的经历。
现在,面对三线工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难题——测绘不准、爆破效率低、建材匮乏、能源短缺、施工组织混乱……
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的实用解决方法,系统地总结出来?
“冯主任,老王,你们说得对。”
赵四掐灭了烟,眼神变得坚定,“我们不能总是被动救火。”
“得换个思路,要把咱们用过、证明有效的这些‘土办法’、‘巧心思’,变成大家都能看懂、能学会的‘真本事’。”
冯卫国愣了一下:“你的意思是?”
“编一本手册。”
赵四用手指敲了敲桌面。
“就叫做《三线建设实用技术手册》。”
“把咱们在906厂摸索出来的这些经验,比如怎么用最简单的工具进行山地测绘,怎么计算炸药量搞定向爆破,怎么利用本地材料制作代用水泥,怎么搞模块化建设……”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小型水电站怎么选址、怎么用废旧材料造水轮机……”
“把这些东西,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话,配上图,写清楚!”
王永革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
“就像赵工您以前在部里搞的‘火种分发’一样,把技术扩散出去!”
冯卫国琢磨了一下,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桌上的茶缸都跳了一下。
“好主意!太他娘的好了!”
“这才是治本的法子!”
“有了这宝贝书,各工地遇到问题自己就能翻着看,照着做,起码能解决七八成的麻烦!”
“就不用天天跑来烦你了!赵专家,你这脑子,真是活络!”
说干就干。
从第二天起,赵四调整了工作重心。
他依然会接待来访者,但不再是简单地口头传授,而是有意识地将他们提出的典型问题,以及906厂已经验证过的解决方案,作为手册编写的素材。
白天,他带着王永革和几个文字功底较好的技术员,深入各个施工环节,实地测量数据,记录操作要点,绘制简易示意图。
如何用两根标杆和一个水平仪进行快速地形测量?
如何根据岩石硬度确定炮眼深度和装药量?
如何用石灰、黏土和少量的水泥熟料配制出强度足够的砌筑砂浆?
如何用废旧油桶和铁皮制作简易的引水管道?
每一个细节,赵四都要求记录得极其详尽,力求让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看着图和文字说明,也能大致明白该怎么做。
他反复强调:“我们写的不是高深的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法子,是干活的规矩,一定要准,要实在,不能有半点含糊。”
晚上,指挥部那间兼做办公室和卧室的小屋里,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
赵四伏在案头,对白天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润色。
他参考了脑海中系统提供的各类工程手册的框架,但内容却完全本土化、实用化。
他摒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术语,用的全是工地上最通俗的语言。
“这个地方,光说‘控制装药量’不行,得写清楚,像咱们这儿的青石,一炮眼装多少硝铵炸药,用黄泥封多长……”
“画图要清楚,水轮机叶片的角度怎么掰,尺寸是多少,差一点都影响出力……”
有时为了一个表述是否足够清晰,他会和王永革或者来访求教的老工人讨论半天。
冯卫国看着赵四如此废寝忘食,既心疼又佩服。
他让食堂每天给赵四单独加个鸡蛋,晚上还经常端着一缸子热水过来,催促赵四早点休息。
“赵专家,书要写,身体更是革命的本钱啊!”
编写手册的过程,本身也是对906厂现有技术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提升。
为了把模块化施工的流程讲清楚,赵四带着人重新优化了构件编号和吊装顺序;
为了说明小型电网的搭建,他根据系统进阶知识,改进了现有的输电线路,减少了损耗。
这本尚未问世的手册,已经在反哺着它的诞生地。
大约半个月后,一本用粗糙牛皮纸作为封面、内部是油印字迹和手绘插图、厚度颇足的《三线建设实用技术手册(初稿)》终于完成了。
当赵四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大砖头”递给冯卫国时,这位老革命用双手郑重地接过,小心翼翼地翻开。
看着里面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文字,一张张虽然简陋但一目了然的示意图。
特别是关于水电站建设和模块化施工的那些章节,他仿佛又看到了十天建成的车间和河谷里那台轰鸣的“土”水轮机。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
冯卫国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赵专家,你这是给咱们整个三线建设,送来了千军万马啊!”
“我这就以指挥部的名义,向上级汇报,争取尽快把这手册推广到各个工地去!”
很快,这本凝聚了赵四心血和906厂实践经验的《三线建设实用技术手册》的油印本,被紧急送往三线建设总指挥部。
没过几天,总指挥部就发来了高度肯定的回复,认为这本手册“切合实际、通俗易懂、方法实用、价值巨大”。
决定立即大量翻印,作为重要技术资料,下发至西南地区所有三线建设单位。
第一批散发着油墨香的正式手册,通过机要通道,被送往一个个隐藏在深山峻岭中的工地。
赵四的名字,也随着这本手册,传遍了整个三线建设战线。
他不再仅仅是906厂的“及时雨”,更成了无数奋战在艰苦一线的建设者们心中的“技术导师”。
知识的种子,就这样被播撒了出去。
它们落在贫瘠而渴望的土地上,静待着破土而出,成长为支撑共和国战略后方的参天大树。
http://www.abcsee.cc/37551/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