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第233章 许都“祥瑞”,龙气的“正向反馈”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33章 许都“祥瑞”,龙气的“正向反馈”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第233章:许都“祥瑞”,龙气的“正向反馈”

  拂晓之前,雾像被温手捧起的薄纱,自地脉的“呼吸窗”里一层层出,沾在城北的桑叶上,凝成比露更黏、比雾更轻的一粒粒微珠。丹鼎旁的红心稳稳跳着,节律与昨夜“地听盘”记下的曲线合拍。今日,是“喂气”的第一日。

  “按昨夜之约,先喂‘酉’。”黄月英身披短褐,额前一缕碎发被露水压得服帖。她展开一幅细密的草图,草图上把丹鼎与三处井眼用细线连起,线旁标注“喉”“肺”“小肠”之名,旁又写“谷甘”“温平”两字。

  “龙脉喜甘不喜辛,先以百谷之气养之。”她指尖一敲木箱,司料少年抬出三只“谷囊”——麻布所制,囊内装有蒸润过的黍米与麦芽,混以极少的酒麴。谷囊不入井,只悬在“酉喉”上方的通气窄巷里,借地气温度微微发散。又有两只“水囊”换作“清泉”,连夜自城西小涧汲来,吊在“北眼”旁作“缓冲肺”。

  “记住。”她淡淡叮嘱,“不求香,只求缓。龙脉像病后之人,第一口奶,七分经胃,三分到肺,禁躁。”

  “当——”小锤敲在丹鼎边沿,不重,像在给城调音。绞车司、司量司、司书、护卫各就各位。井下递来号音,短促、干净,意为“通”。地听盘上,白砂一寸寸合拢成椭圆,尾端不再挑刺,像一尾温顺的鱼把身子安在河心。

  郭嘉立在丹鼎阴影里,衣襟未系,露出一寸锁骨。他静静呼吸,胸中那团旧寒在清晨的“谷气”弥散里再次后退。昨夜他一度起了下井之心,被黄月英按住腕骨。此刻他心里却陡生另一种清明——不是“我”的气顺了,而是“城”的气顺了,然后才轮到“我”。

  “主公问工期,你替我答了‘慢在第一口气’。”黄月英隔着盘望他,眸色浅,“那我再答你一句——快在正向。”

  “正向?”郭嘉挑眉。

  “你看——”

  她的“你看”,迅速在工地与坊间同时展开。

  ——东城窑口,“乙未初二·二窑”出砖。按旧例,每百砖验裂,不得过三。验收司敲完,司书抬头,脸上的褶子先舒开了一条:“两块。”第二车,再敲——“一块。”老匠张姓人摸了摸砖面,忽觉掌心微热,不是火,是砖自身的“气”。他咧嘴笑:“这叫‘砖有温’。”

  ——百工棚里,风箱连动,鼓风声与昨夜不同,不尖不喘。少年脚步本来容易乱,如今踩着踩着,竟天然合拍。木牌“十不吊”被照得清清楚楚,绞车司喊号,“轻起——稳——再起——”三个节拍,绳索不再有“抖音”。最重的那块“城门左阙·基二”,于辰时初,平安落位。

  ——西市口,卖汤饼的寡妇早起煮水,揭开锅盖,水汽不像先前直冲,而是顺着锅沿轻轻打旋。她原本总咳两声才动手,今晨竟忘了咳。她疑惑地拍拍胸口,对着灶火小声嘀咕:“怪了,今儿个这口气,像有人替我喘了。”

  ——军营里,两名连日挪石头的力夫醒来,肩背酸胀消了一半。营医敷过药,笑说:“药没换,路换了。你们回去问问工地的号子,跟着号子走,肩膀就不走歪路。”

  ——城北桑林,昨夜雾露压枝,今日枝梢竟冒出一寸新绿。守林的老汉前脚还在骂“谁家孩子偷摘桑椹”,后脚就发了愣,“这季节……这地气,是回春了?”

  这一切汇流成坊间第一波传言——不是天上落下了什么异象,而是“人顺了一口气”。人传人,路人忍不住停住脚步,屏息片刻,像是要听见什么。于是他们真的听见了:井口里极轻的一声“嘶”,如同睡熟的婴儿鼻翼微张。

  “这便是‘许都祥瑞’。”黄月英合上草图,像是替街坊们下了一个简短的注脚,“不写‘黄龙’,只写‘人顺’。”

  “礼官会怎么写?”郭嘉问。

  “杜君子会写得比我更谨慎。”她淡淡一笑,“不过,‘礼’与‘工’今日是同一件事。”

  话音未落,杜畿已被带至丹鼎。昨夜他远立,只懂“法”之重。今日他近观,见司书拿的不是“瑞簿”,而是“工簿”,每一条“瑞相”旁,皆有对照的“数”与“例”。例如:窑砖合格率,自昨日至今晨,从九成五升至九成七;力夫日均负重下降,效率却升了两成;坑道两处“逆息”经“谷囊”缓冲后,逆纹消退三分之一。这些“数”不是被神光一照就出现,而是被数十双手按步就班地写出来的。

  杜畿抱拳:“此祥可奏,然不可言‘天降’。”

  “正合我意。”郭嘉眼底有笑,“我等‘正向反馈’,要立在‘法’上。”

  曹操闻讯而至,未穿朝服,只束短甲。他原也不喜“妖瑞”,但当听至“人顺一口气”四字,目光深处像被悄悄点了一戳。他径直走到地听盘旁,一言不发,俯身看白砂。白砂此刻呈一个稳定的太极形,黑白界线不见锋芒,只有缓缓的互让与融通。“这比兵法还美。”他低声。

  “主公。”郭嘉上前,言语清简,“请下令——以‘民瑞’为瑞,以‘工律’为礼。凡当日合格率上升、事故率下降、体弱者就医见效者,皆可书入‘祥瑞簿’,一日一小报,三日一大报,呈天子。”

  曹操沉吟:“此‘瑞’,不觅于天而立于地。好。”

  他略一顿,眉锋却又挑起:“既如此,我也要给诸君一个‘反馈’。合格率自今日起每升一分,工棚加肉一斤;事故率每降一分,免两日劳徭;三日大报为佳者,赐盐三斗、布三端。”

  一席话,比甘露更叫人心里有味。司书笑着低头,笔尖抖了一抖,飞快记下“赏”。少年们听见“加肉”,咧着嘴再去踩风箱,节拍更稳。连老匠张姓人也往“青龙尺”上吹了口气,像给多年不用的琴重新调弦。

  午时将近,一桩真正会被“礼官”记进书的异相发生了。

  宫墟废址侧的残院里,有一株被火烤枯的石榴树,树皮裂,根茎焦,挂在残垣之间多年无人问。今晨,守门小吏因巡路经过,忽见枯枝端头竟有两点极细的嫩芽,绿得锋利,在风里轻轻颤。他一开始以为眼花,揉了揉,再看仍在。泥地里有一丝细湿,是北眼接“酉喉”后地下水汽回潮,沿旧根而上。

  午后,汉天子御辇微出,至宫墟。车前车后人皆寂寂。天子下车时伸手扶了一下残墙,指腹不慎蹭到墙缝里的一点水,凉,却不阴。他站在枯榴树前,许久不语。

  “陛下。”荀彧随行,躬身,“此不过地气回温,木性好生。”

  天子点头:“朕知。”他指尖一挑,嫩芽轻颤。片刻,他缓缓回身,看向曹操与郭嘉,“但朕也知——这口气,是你们替朕‘喂’的。”

  没人接话。风从井巷里轻轻上来,吹乱他袖边的一角。他抬手,像拂去尘土,声音不高:“既然许都能‘学会呼吸’,朕也学。我不再求‘黄龙赤雀’。自今日起,凡‘民瑞’者,皆可献;凡‘妖祥’者,概不受。曹司空,汝所言‘律’与‘罚’,可加于工,可加于官。”

  “喏。”曹操俯首,眼神却深。礼与法,在这片废墟边上悄悄握过一次手。

  天子留了极少的言语,却留下一物——一枚用旧的玉圭。并非宝,角上有磕痕。他没有交给曹操,也没有交给礼官,而是走到丹鼎前,亲手把玉圭安放在鼎边。那刻,丹鼎的红心仿佛亮了一瞬,地听盘上的白砂纹一紧又松,像一声深而长的叹息。

  “玉在此,礼在此。工与礼,不相负。”天子只是这样说。

  这一幕被司书记下,没有渲染,只有四行字。三日后的“祥瑞大报”,便以此为首条——“宫墟枯榴再生,陛下以玉圭镇丹鼎,令‘民瑞’为瑞。”其后紧跟“砖谱”“工簿”“医簿”三项数字。文辞不繁,句法平直。可当它被贴在市口,围观者的目光先是顺着字看过去,随后便抬头望向城,望向窑,望向自己手里的饭碗——“许都,成了。”

  所谓“正向反馈”,不是某一时刻天开一道光,而是每一次“好”,都被下一次“好”接住。

  ——砖更稳,墙更直,风箱更合拍,于是吊装更少出错,于是人更不伤,于是人心更笃,于是动作更齐,于是砖更稳。像一条理顺了的绳,越拉越紧,越紧越有力。

  下午,第一次“侧卧”试验开始。黄月英在“酉喉”旁加了两枚铜片,片与片之间留一指空,名之曰“回环”。她解释:“呼吸不仅入,也要出。回环之设,防止‘滞’。滞久则生‘煞’。”井下的护卫遵令,在“北眼”下游开一处极小的“泄窗”。白砂上先是出现一点极细的旋涡,随即旋涡被一条更长的“主线”接住,主线不破,反而因为“回环”的存在变得更加浑圆。

  “这就叫‘正向’。”黄月英食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小小的圈,“凡力都求直,直太久必折;直中有环,环中有直,才走得久。”

  她言罢,忽看司量少年的耳后青筋。少年今晨忙到现在,脸色却比昨日红润。她笑:“你们也在正向。”

  “姑娘。”老匠张姓人拄着斫刀走来,憨憨挠头,“我有一问。今儿个窑里火似乎自己就‘找路’,不是我们‘找火’了。”

  “火求‘道’。”黄月英拍拍他的肩,“昨夜你托我问‘符纹’是好看还是有用——你今日自己看见了:有用。符不是画给天看的,是给火看的。火看懂了,便顺。”

  “哈。”老匠笑得牙花子都亮,“那我回去把‘砖谱’再抄一遍,挂到窑门上给火看。”

  城内气息渐稳,城外风声却未息。午后申时,北门驿道传来一骑急报。巡卫呈上,曹操展目一看,眉峰微起:冀北近郊,有人散布“邺城见黄龙”的传言,随即又有“白鹤三绕”的话本。消息传于邺都酒肆,半日内传至河上船队。

  “这倒巧。”夏侯惇冷笑,“我们说‘民瑞’,他就要唱‘妖瑞’。”

  郭嘉把竹简轻轻往桌上一搁,声音淡:“黄龙若真降,也该先找水,不会找酒肆。”他抬眼望向丹鼎,“北风还在喘,且更近了。我们的‘回环’会被人盯上。”

  “如何破?”曹操问。

  “以‘数’破‘妖’,以‘民’破‘名’。”郭嘉沉声,“从明日起,‘祥瑞大报’加一栏‘反谣’,凡‘黄龙’之类,一项一驳,字不繁而理必直。再加一栏‘民言’——城中谁的病好了,谁家的牛不喘了,谁家的井水回甜了,署名,按印。”

  “嗯。”曹操点头,“让他们自己写‘瑞’。”

  “还有。”郭嘉掂了掂昨夜的“律”筹,“护卫所说‘宫中熏衣之香’,今日在北市也被闻到?”

  黑衣护卫抱拳:“申时初,于北市布匹行,远远闻到一缕,非常淡。属下顺味寻去,入一间绸缎铺后院,院里摆了两坛兽油。油上浮着薄薄一层花粉。”

  “花粉?”黄月英眼睛一动,“什么花?”

  “似桂,似兰,又不全是。”

  “复合香。”黄月英和郭嘉几乎同声。

  他们相视一笑,无声领会——对手也在求“回环”,用香做引,把探子进出气味藏在“商贾常香”里。好手段。但香终究是香,香走的是“人道”。地脉走的是“地道”。“地道”一稳,“人道”就不再轻易乱。

  黄月英当场给出“正向反制”:令工正把昨夜布下的“银线灰”再加一成,改撒“回环”形;又命地听盘旁加一只“香听盘”,盘皮上不撒白砂,改撒细盐。盐遇香即潮,只要有人携同香路过,盐粒的潮迹便会呈一朵极小的“蘑菇云”。“香可藏于百香中,藏不得于盐。”她淡淡。

  薄暮时分,地听盘上白砂忽有一抖,像是在远处被什么无形之物拍了一下。护卫望向北城——风又近了一寸。与此同时,丹鼎的红心没有乱,反而略微加快,再归于稳。这便是“正向反馈”的第二层——外压越急,内律越稳;内律越稳,外压越急之力越被耗散。

  夜色落下来之前,司书捧来第一份“祥瑞小报”。纸张尚新,墨痕未干。首条为“宫墟枯榴再生”,次条为“砖谱二窑合率九七”,其后为“军簿·伤减二”“医簿·咳止三”“坊簿·井甜二”,最后一栏“民言”,三则——

  “西市汤饼寡妇:‘今晨未咳,锅水不噎。’”

  “东工张姓:‘火自找路。’”

  “城北守林人:‘桑上出青。’”

  字句朴陋,却比任何黼黻辞采都更让人眼热。曹操看完,笑意真实,抬手道:“贴三处市口。再,加一条:‘合格率上升者,加肉如前。’”

  “喏。”

  “当——”月英又落一锤。她的锤声成了许都的新鼓点。鼓点一声声回进井,回进墙,回进人心。

  夜将合。黄月英收了盘,压了盐,封了井。郭嘉把“律”字筹放回怀中。二人并肩立在丹鼎旁,看那一点红心像婴儿睡熟后的那记鼻息,轻轻一颤,复又平缓。远北的“粗喘”仍在,但不再像昨夜那样直刺耳膜,仿佛被一层看不见的绵裹住了棱角。

  “它在回你。”黄月英忽然说。

  “谁?”郭嘉问。

  “城。你给它一口气,它回你一片‘稳’。”她顿了顿,目光越过宫墟的黑,落到更远的无形,“可它也在催你——快一点,再快一点。”

  郭嘉笑,笑容里有久别的轻松,也有锋利的清醒:“一日千里,先得一息一息走稳。明日,把‘午’喂上。”

  “好。”黄月英应。

  就在此时,北市布行的后院里,盐盘上悄悄鼓起了一朵极小、极轻的潮痕,像夜色里忽地冒出的蘑菇。护卫从暗处抬眼,目光冷得像刚淬过的刀。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在潮痕旁边轻轻划了一道“回环”。

  许都的夜,静得能听见地底的“回声”。这一夜之后,城与人、礼与工、法与气,将一起踏入同一条向上的螺旋。下一轮的鼓点,已经在黑暗中抬手——
  http://www.abcsee.cc/37587/3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