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第243章 画皮之术,无声的“眼睛”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43章 画皮之术,无声的“眼睛”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第243章:画皮之术,无声的“眼睛”

  夜露未干,城东空场的木架在月下像一座未完的骨骼,线条清瘦却有力。工匠撤走之后,风把未干的朱漆吹出一层薄薄的皮,光泽像刚愈合的伤。木架最高处,系着一缕看不见的白丝,丝引风而动,像一根神经。它不是装饰,是“眼”。

  郭嘉站在空场边缘。他袖底按着昨夜阿芷换下的一段新丝,指腹一松一紧,像在给自己的心调拍。他在风里停了很久,直到丝先鸣,竹后应,骨片压低,节律与府中风铃一致,他才转身入夜。今晚要做的,不是布杀,而是——给一场“礼”画一层皮,安上一百只无声的眼睛。

  **

  夜半,临时安置在东郊的行幕里亮了一盏小灯。灯芯剪得很齐,火势不跳。阿芷在灯下把五色粉末拌成不同浓度的漆:朱、赭、黛、寒烟、缟白。她每一次搅动,只让勺子转半圈,转完就放,像医生把脉,一寸一寸有数。

  “这不是给门画花。”她低声,同桌的两名“鸩”暗子点头。

  她把一张薄皮纸摊开。纸上画着今日新竖的仪门,比例准确。她指在门楣两角:“此处用黛,掺少量蚕灰。干后微吸潮。明夜若有人攀登,手心出汗,黛会暗,晨光一照就看见。不是为了吓人,是给人看。”

  “给谁看?”暗子问。

  “给司礼、给太常,也给那些要盯着我们的人看。”阿芷道,“看见了就会走神。人一走神,就会漏脚步。”

  她又指门枢:“涂缟白,掺极细的鹿骨粉。骨粉遇油光发淡黄。若有人夜里摸过,黄会在缝里。明日开门,那道黄会像一根弦,拉住司礼的眼。礼的节奏就按我们预备好的走。”

  “这算什么术?”另一名暗子忍不住笑,“涂涂抹抹,就能治人心?”

  “术不是为了骗,是为了扶。”阿芷道,“扶礼,扶心,扶我们要发生的那件事。你们在暗处磨刀,我在明处磨皮。皮磨好了,刀不必见血。”

  “画皮之术。”郭嘉自帘后出声。他没有咳,声音干净。他的目光在那盘五色间停了停,“皮不是假面,是让人把真实看成理所当然。礼就是最大的皮。我们给它上光。”

  他在纸上点了三处:“其一,鼓耳。其二,乐架。其三,封土位的铣柄。”

  “鼓耳?”暗子疑惑。

  郭嘉笑意微淡:“太常新造巨鼓,皮厚音沉。鼓耳两侧,各钻米粒大小的空,外覆兽面纹。‘眼睛’在兽睛内,透气导声,也能看人。鼓耳后藏两名‘书吏’,衣色与鼓同,手持竹板,板上刻两组节拍:‘正礼’与‘变礼’。司礼若失拍,‘书吏’敲鼓耳内侧,沉声压回。可救失,亦可引人看向‘封土位’。”

  他又指乐架:“乐架上悬‘羽’与‘角’二架。‘羽’之弦故意略松半分,风一至,弦会自颤。此时司礼必举手止风,礼生小波澜,众目自越过主祭,落向执事之位。‘角’之弦稍紧,待封土铣入三寸,‘角’响一声,正落鼓点。”

  “铣柄?”阿芷接上话头。

  “木柄外裹粗布。”郭嘉道,“布里夹细丝。手若握太紧,丝会收,收则布面起一道细纹,像伤。众目看见那道‘伤’,执事之‘重’便从掌心起,而非从冠冕来。此‘伤’不是给曹公看的,是给百姓看的。”

  暗子们对看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见了一个词:狠。狠不在杀人,在拿捏目光的力道。

  “东门与南门之间的甬道,我要三处‘眼’。”郭嘉把笔点在图上,“第一处在仪门兽口的牙缝,是瞄准线。第二处在祭坛西阶的扶手,是校正线。第三处——”

  “在云门下的阴影里。”阿芷抢在他前面,“埋一只‘哑铃’,只响在极轻的风里。”

  郭嘉看向她,眼里浮出一缕笑:“你已经做了。”

  “做了一半。”阿芷低声,“还差竹阑上的那一列绳结。绳结在风里动法不同,能看风从哪边拐弯。祭典当天人多,风被挡了,会乱。我画了几张‘听风簿’,到时给司礼看,不必说话,他自然懂。”

  “无声的眼睛。”郭嘉轻轻念了一句,“也无声的耳朵。”

  他把袖子提了一指宽,露出腕上已淡去的勒痕,像是给自己看,也像给众人看:束不必在肉上,束在器上更牢。他把那两页“听风簿”收好,又取出一只小巧的铜镜。镜面暗,边框刻着细星。他把镜斜置,在场地一角试光。镜中那座未完的木坛冷冷地缩成指甲大小,像一颗将要被吞下去的药丸。

  “镜不是看人,是看光。”郭嘉道,“明日天色若晴,辰时一刻光从东南偏南入场,正落封土位左肩。太常若把主祭立正中,主祭会在光里,执事却在光与影的边上。人看向边。我们要的是边。”

  他收镜,起身出幕。风从北来,掠过草梢,正巧挑了挑绑在木架间那一缕丝。丝先动,竹后鸣,骨片压了一下,像有人在夜里小声说了一句“记住”。

  **

  更深,巡夜的工匠刚从坛下走过。一名年轻的“匠”在最后,他肩上挑着两捆麻绳,步伐不乱。走到鼓棚后,他的脚步微顿,像被什么绊了一下,随后又平平地走开。无人注意到,他在鼓棚下的泥里留下一小块薄薄的纸,纸的边角被木片压住,防被风吹走。

  阿芷从另一侧的暗影里走出。她没有急着去捡那纸。她先走到风口,把“哑铃”轻轻按了一下,让它响出极低的一声“嗯”。这声音不尖,像夜里有人从梦里翻身。随后她才弯腰,把那块纸捻了起来。

  纸很薄,薄到几乎和她指肚的温度融在一起。她把纸放在掌心,借着天光看。纸上只有一行字,爬虫般的笔画,像写信的人在刻意压住手的颤——

  “请在祭前一夜,换鼓皮为‘生皮’。不然,天将降祸。”

  下面没有署名。纸背有一抹干了的红,像谁用嘴唇亲过,又像沾了口中血沫。阿芷没有立刻回报。她把纸夹进袖中,先沿着鼓棚转了一圈。棚脚的土早已被踩得发硬。她蹲下去,伸指掐了一点表层,触感略粗,不像今日工匠新铺的土。她在心里记下:有人在前一更来过。

  她回到行幕,灯还亮着。郭嘉在灯下看“听风簿”,眼睛的神光很稳,像看药方。他听见脚步,未抬头:“阿芷?”

  阿芷把纸放下。郭嘉只扫一眼,就把笏板扣上那抹红。红在灯下褪色,像一声已经散去的怒。他问:“看法?”

  “生皮声响尖,易裂。”阿芷道,“鼓出‘哭声’,礼坏,不是坏在典章,是坏在人心。有人要借‘哭’毁‘礼’。”

  “谁?”郭嘉问。

  “会读礼,又懂鼓,手还稳的人。”阿芷不假思索,“不是市井闹事者。”

  “杨公?”暗子脱口。

  “他不会用这法。”郭嘉摇头,“他相信礼,不会拿礼作刀。是真正会笑着杀人的人,才会选在礼上动手。因为你看不见血。”

  他把纸摊开,又翻过来。那抹红像一条结痂。他低头嗅了嗅,苦中带腥,“不是唇血,是药渍。有人故意涂红,想让我们以为‘急’。急了,就容易乱。”

  “换鼓皮,我们不会;不换,他或许有第二手。”阿芷道。

  郭嘉的手指轻轻敲在笏板边:“鼓皮不用换。我们换‘皮下’。在鼓皮与鼓框之间,垫一圈极薄的鱼胶纸,纸上开孔如米,孔按‘羽’之调列。鼓一响,声会被纸吞一口,低半分。耳朵听不见,心会觉得‘稳’。生皮若有人真换,鱼胶会被扯破,声会变哑。哑,倒合我意。”

  阿芷点头:“乐架那边,我再补一排绳结,看风从人群里怎么拐。绳结的尾我会剪成齿状,风一乱,齿会抖。司礼看见,心会先稳不住。”

  “他稳不住,就会更依靠我们的‘书吏’。”郭嘉笑意更淡,“他就会把节奏交给鼓耳里的手。礼的脉,归我们按。”

  他把纸折起,塞进袖里。“这不是请柬,是试探。还有人会来。”他抬眼,目光在阿芷脸上停了停,“今晚你去‘门’。”

  “仪门?”阿芷了然。

  “画皮要有人守。”郭嘉道,“守皮的人,眼要软,手要硬,脚步要不惊。你合适。”

  阿芷应声。她转身之前又道:“主公,丞相今日来过,问了一句‘后位如何布’。你说‘阶不对殿’。他笑了。但那笑里有一点你不爱听的风。”

  “我听见了。”郭嘉道,“那是他心里的‘疑’,也是他的‘兴’。礼给了他一个能用的工具。他生来该用。”

  他顿了一下,“蔡娘子那边,我稍后去一趟。‘耳’要提前知情。哪处绳结如果一天里响三次,她说停,我便停。”

  阿芷怔了一下,认真道:“好。”

  她离幕时风正转。东南一线细雨像从极远的地方抖来,落在场上,发出不易察觉的轻响。她走到仪门下,抬袖擦去黛上微不可见的一点水珠。黛很乖,吸潮,暗了一线。这一线,明日清晨会在微光里像一道刚好被人“看见”的痕。

  **

  两更天,另一个“眼睛”睁开了。

  那是在乐架的阴影里,靠近“角”弦的一侧。一名背着木匣的男子站了很久。他的手并不稳,仿佛刚从病里爬出。他把木匣放下,抽出一把极薄的刃,在“角”弦旁轻轻一划。声音小得像空气里的一缕叹。

  刃刚抬起,一只手从旁伸出,按住了他的腕。那手不重,稳如在泥炉上拨火。“别动。”阿芷的声音在他耳边响,“动了,你会把自己切伤。”

  男子猛地回头。灯影不在,他看不清按住自己的人的脸,只看见一双清得没有情绪的眼睛。他欲挣,被阿芷顺势一带,整个人倒在乐架内侧的空隙里。阿芷以膝顶住他手肘,拇指和食指捻住他的虎口。男子疼得吸气,却不叫。他的另一只手掌心里有一小袋细沙,沙是红的。

  “血砂。”阿芷低语,“你要往土里撒?”

  男子闭眼,不答。

  “你做工的手不像工匠。”阿芷道,“你的刃不像匠刃,你的脚步不像走线的人。你该在案前写字,不该在夜里跑来摸弦。”

  男子沉默了一瞬,忽地笑了笑,笑意很苦:“我确是写字的。你是谁?”

  “看火的人。”阿芷说,“也看皮。”

  男子笑意淡去:“你是‘鸩’?”

  “不是。”阿芷摇头,“我是煎药的。药有苦的,有淡的。你这包‘血砂’,苦得太直,放在土里,明日会让人心里一凉。你想凉谁的心?”

  男子不答。他忽然松开手,把那袋砂递过来:“拿去吧。今晚我也算见了‘礼’的刀。刀并不在你手上,在你主子。”

  “你谁的?”阿芷不接。

  “谁也不是。”男子轻声,“我是‘阙门’上的一支笔。有人让我写一行字——‘礼乐崩坏在今朝’。我不写了。”他看着阿芷,“因为我看见你们在给礼补皮。补得这么细。补皮的人,手上应该也会疼。”

  阿芷看了他一眼,伸手把砂接过,反手塞入他怀:“回去。明日你仍站在‘阙门’上,写你该写的。写‘礼存于人心’。”

  男子怔住。他想起白日里某位上官在堂上拍案,口里吐着“妖术”“阵法”。他又想起今日太常寺发下的仪程,字字规矩。他不知该信谁。眼前这个女人把袋子塞回他怀里,语气像在厨房里叮嘱徒弟:“别把盐下多了。”

  “你不怕我再来?”他哑声问。

  “你来不来,风会知道。”阿芷道,“风乱,绳结会抖;你动,黛会暗;你心揣着砂,走路的脚音会比白日重半寸。我画风,听土,也看脚步。你再来,我也认得你。”

  男子没再说话。他拾起木匣,走进更深的夜。阿芷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一丝说不上来的疼。她懂这种疼。泥炉火稳时,人愿意坐下。火一猛,人就想跑。她把这丝疼压下,把乐架弦旁刚才那道极浅的划痕抚平,然后又在“角”弦末端重新调紧半分,像给一根神经做复位。

  **

  将近五更,郭嘉独自往蔡府去。天色未亮,东边的云像一张铺开的纸,等第一笔墨。他在风里走,脚步不快。袖中的鱼胶纸被体温暖了一层,柔软似活。

  蔡文姬已起,屋内茶热。她指尖按在焦尾断口,一寸一寸抚木性。郭嘉进门时,风铃轻响,她抬眼:“你来了。”

  “我来让你先听。”郭嘉把“听风簿”放在案上,又把仪门的粉、黛的配方置于旁,“礼要行,风会乱。你听过三处,就能明白哪一处该停。你若觉得哪一处哀,我便停。”

  蔡文姬看他半晌,轻轻道:“你把刀给了我,又把耳也给了我。你不怕我真的停了你要紧的那一拍?”

  “怕。”郭嘉答得太快,以至于像没有思索,“但更怕走过了头。”

  他咳了一声,不重。蔡文姬把茶盏推近:“我也怕。怕你用礼杀人。礼杀人更疼,因为它不留血。”

  郭嘉低一眼:“所以我来。”

  “给我一个我能按住你的手的凭证。”她伸手,“不是话,是东西。”

  郭嘉想了想,把袖中的小镜递过去:“这镜是‘准’,也是‘欲’。你看见它在谁身上太亮,你便摔碎它。你摔碎,我不拾。”

  蔡文姬接过,镜面映出他眼里的疲色,和灯下那点若隐若现的金。他转身欲走,她又道:“那根丝——你留在器物上,也留在自己心上?”

  “留了。”郭嘉笑了一下,“昨夜我练‘停’。今晚我练‘等’。明日,我在礼里练‘轻’。”

  蔡文姬看着他背影,忽然他说:“郭祭酒,你真是个病人。”

  “是。”他未回头,“病得怕死。怕死的人,才肯给刀别人握。”

  他出了门,天边第一笔墨落下。风一动,府中风铃先丝后竹,末尾压一记骨。节律稳。他心安了一分。

  **

  清晨,城中传言起:有巡夜工匠在鼓棚下拾到“天谴之书”,劝众莫出。又有人说太常已择“最吉之日”,天子亲主祭,诸神必佑。两股消息互撞,市井一时半信半疑。午后另一条消息盖过两者:少府监在坊间贴榜,招募百姓“观礼队”。榜文最下压着一枚赤印:执事受拜。

  阿芷站在榜前,看见有妇人把孩子从肩上放下,指给他看:“看,明日有大礼。”孩子问:“什么是礼?”妇人想了想:“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件应该做的事。”

  阿芷忽然懂了郭嘉昨夜那句话——皮不是假面,是让人把真实看成理所当然。她回到行幕,见郭嘉正在给“书吏”讲节拍。他不是用口,他用手指在案上叩:一短一长,一扬一落。叩完,他停,举目。众人也跟着停。这一停,没有命令,也没有旗语。只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把一群人的呼吸拴在一起。

  “记住,”他最后道,“一切都要像风——先丝,后竹,末骨。先耳,后眼,末心。心要最后动。”

  众人散去,他独自坐下,伸手把“度”字旁又添一笔小小的“轻”。那一笔几乎看不见,却让整个字松了一线。他仰头,长呼出一口气。那气里还有药苦,但苦不顶喉。外头风起,绳结在竹阑上动了两下,又停。无声的眼睛都睁开了。画皮之术也铺好了。礼的刀藏在皮里,皮的眼藏在风里。

  夜再来一次。城东空场的木架在月下像一只翻身的兽。它无声,却在呼吸。它的每一口气,都顺着丝、竹、骨,传到府中那只风铃,又传回郭嘉的心。他难得地在更鼓三下前闭了眼,静静地躺着。他不是睡。他在练“等”。等那一刻钟鼓齐鸣,等那一柄铣入土三寸,等他亲手把“胜利”的皮在众目之下掀起一角——只一角,刚好让人看清里面的骨。

  他知道,明日会有人笑,也会有人哭。有人会以为“赢了”,有人会觉得“被救了”。他只要让他们在笑与哭之间,先听见自己的呼吸。礼在,皮在,眼在。活人要赢死线。

  更声四下,东边云散出一条细白。城开始醒。风先醒。丝先动,竹后鸣,骨片压了一记极低的音,像从大地腹心里传来的一声“好”。他睁开眼,嘴角弯了一下,轻轻说:

  “皮好了,眼开了。诸位,来吧。”
  http://www.abcsee.cc/37587/3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