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重生之羊毛女王 >第180章 四合院的晨光与街巷的烟火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80章 四合院的晨光与街巷的烟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天刚蒙蒙亮,窗纸上还洇着层淡淡的青灰,林小满就醒了。胡同里的第一缕风溜过窗棂,带着老槐树的清香,把她鼻尖的海苔饼余味都搅活了。她侧身看了看身边的宛宛,孩子睡得正沉,小拳头攥着半截昨晚画树的铅笔,嘴角挂着点可疑的糖渍——想来是梦里又见到了糖画摊。

  轻手轻脚地起身,林小满从帆布包里翻出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换上。这褂子是孙桂兰连夜改的,腰身收了两寸,说“到了京市,得穿得精神点”。她把给周老首长带的东西一一清点:用防潮纸裹了三层的海浪花糕,装在木盒里的海马和燕窝,还有张师傅特意烤的咸香海苔脆,说是“让老首长配茶吃”。

  “娘去看毛爷爷、周爷爷,很快回来。”她在纸条上一笔一划地写,字里带着海晏岛礁石般的扎实。把纸条用块海边捡的鹅卵石压在桌角,这才拎起帆布包出门。

  旅馆的胖阿姨正蹲在门口生煤炉,铁皮炉子“呼嗒呼嗒”喘着气,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转瞬就灭了。“姑娘这么早?”阿姨直起身,围裙上沾着黑灰,“去给孩子买糖火烧?胡同口老张的摊儿刚支上。”

  “有点事要办。”林小满笑了笑,脚步已经拐进胡同深处。晨雾还没散,把灰瓦院墙晕成了水墨画,只有墙头上的石榴花,红得像不小心滴在纸上的朱砂。

  周老首长家,远远就看见那扇黑油木门,门环是黄铜的,被几代人的手磨得发亮,像两颗凝着光的星。林小满绕到后门,果然见着那把黄铜锁,锁身上刻着细密的缠枝纹,和她贴身藏着的钥匙严丝合缝。

  钥匙插进锁孔时,她指尖微微发颤。这把钥匙是老首长托巡逻艇王干事捎来的,当时用红绳系着,绳结还是海晏岛姑娘们常打的“浪打浪”。“咔哒”一声轻响,锁开了,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心里也跟着松了弦。

  院里静得能听见露水从石榴叶上滚下来的声音。青砖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墙根摆着几盆月季,花瓣上还沾着雾珠。正房的窗纸透着朦胧的亮,隐约有收音机的声音飘出来,是早间新闻的播报声,字正腔圆,像浸了蜜的萝卜干,越嚼越有味道。

  “是小满吧?”西厢房的门“吱呀”开了,周老首长披着件灰布褂子走出来,手里端着个掉了点瓷的搪瓷缸,缸沿印着“劳动最光荣”。他头发比照片里白了些,但眼睛亮得很,像海晏岛夜里的灯塔,“我这耳朵,一听锁响就知道是你。”

  “首长!”林小满赶紧迎上去,把帆布包往前递,“给您带了点岛上的东西,不值钱,都是乡亲们的心意。”

  “又跟我来这套。”周老首长接过包,掂量了掂量,眼睛弯成了月牙,“我闻着就知道,准有海浪花糕。”他往正房让她,“进来坐,你婶刚沏的茉莉花茶,说是新下来的嫩芽,让你尝尝鲜。”

  正房里的光线很柔和,阳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像块被打碎的铜镜。靠墙摆着张八仙桌,桌面是老红木的,被磨得能照见人影,桌角放着个铜制的烟盒,上面刻着“为人民服务”。周老首长往太师椅上坐时,椅子发出“咯吱”一声轻响,像是在说句什么悄悄话。

  “尝尝这个。”老首长给她倒了杯茶,玻璃杯里的茉莉花慢慢舒展开,白的花瓣,黄的花蕊,在水里打着转儿,香气就漫了一屋子。“这茶是你周婶托人从南方捎来的,说比咱北方的茶更润。”

  林小满抿了口,茶汤滑过喉咙,带着点清甜,像是把春天喝进了肚子里。“谢谢您,首长。路上挺顺的,托您的福,弄到了卧铺,宛宛一路上数电线杆,数到第十二根就睡着了。”

  “那丫头,眼睛里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周老首长笑起来,皱纹里都盛着暖意,“还记得她那会儿,抱着块海菜包,追着院子里的鸡跑,嘴里还喊着‘给鸡也吃点’。”

  林小满也笑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沿。她想来,这时,里屋的门帘“哗啦”一响,周婶端着个笸箩走出来,里面装着刚摘的豆角,嫩得能掐出水。“小满来啦?”婶婶系着条蓝布围裙,围裙上绣着朵小小的梅花,“我就说老周今天怎么起这么早,原来是等贵客呢。”她往林小满手里塞了个苹果,苹果上还带着片叶子,“刚从院里树上摘的,甜着呢,给孩子留着。”

  “婶婶好。”林小满接过苹果,指尖触到苹果上的绒毛,心里暖烘烘的。

  “快坐快坐。”婶婶把笸箩放在八仙桌上,拿起根豆角择起来,“中午就在家吃饭,我给你做红烧肉,老周说你在岛上少吃着肉。”

  “别麻烦了,婶子。”“不麻烦!”周婶摆着手,眼睛笑成了缝,“你娘当年救老周的时候,那才叫麻烦呢。在礁石滩守了三天三夜,把仅有的干粮都给了伤员,自己嚼海草充饥。这点肉算啥?”

  林小满心里一酸,从帆布包里拿出木盒:“婶子,这是岛上渔民换的海马和燕窝,您和首长补补身子。还有这个,”她又掏出用油纸包着的海浪花糕,“是张师傅新烤的,加了点蜂蜜,更耐放。”

  老首长打开木盒,看见红布包着的燕窝,突然叹了口气:“他拿起一块海浪花糕,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眼睛亮起来,“就是这个味儿!带着点海苔的咸,面又发得软和,比城里点心铺的强多了。”

  “张师傅说,烤的时候得用松木火,初时大火定形,再转小火慢烘,火候差一点都不成。”林小满想起张师傅教她烤糕时的样子,烟袋锅在灶门口磕了磕,“丫头记住,火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

  老首长点点头,指着墙上的一幅画:“你看那画的是黄河,当年我跟着部队过黄河,就靠老百姓给的窝窝头充饥。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那时候的味。”

  画里的黄河波涛滚滚,岸边的芦苇被风吹得弯了腰,却透着股韧劲。林小满看着画,突然觉得海晏岛的浪和黄河的水,其实是连着的——都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太阳爬到房檐时,周婶已经把豆角择完了,正蹲在院里的水龙头下洗菜,水“哗哗”地流,在青石板上溅起小水花。周老首长领着林小满在院里转,指着角落里的一小块地:“这是我开的菜园,种了豆角、黄瓜、西红柿,都是自己吃的,没打农药。你要是住得近,常来摘点,比菜市场的新鲜。”

  菜园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爬着几棵牵牛花,紫的、蓝的,开得热热闹闹。黄瓜架上挂着几根嫩黄瓜,顶着黄色的小花,像刚出生的娃娃。“这土是我从郊外拉来的,掺了点沙子,跟咱岛的土不一样,得慢慢养。”周老首长摸着一棵西红柿苗,叶子上还沾着他的指温,“就跟人一样,到了新地方,得慢慢适应。”

  林小满点点头,心里琢磨着该给张师傅写封信,问问岛上的菜种能不能在京市种。“谢谢您,首长。我还想着,要是能在学校附近找块地,种点海晏岛的海菜,说不定能做成新的糕点。”

  “好想法!”老首长眼睛一亮,“我认识农科院的老郑,他研究蔬菜种植的,回头我带你去见见他。说不定真能让海晏岛的海菜在京市扎根。”

  两人回到正房,老首长从抽屉里拿出个信封:“你上学的事都安排好了,宿舍是个单间,靠着操场,晚上能听见孩子们读书,不吵。宛宛的入学手续,我跟附小的王校长打过招呼了,他说今天去就能办,还特意给留了个靠窗的座位。”

  林小满接过信封,指尖有点发颤。她原以为要跑好几天才能办妥的事,老首长轻描淡写就办好了。“这……这太麻烦您了。“麻烦啥?”周老首长摆摆手,从书架上拿下本书,‘娃娃们有出息,比啥都强’。他把书递给林小满,是本《唐诗宋词选》,封皮有点磨损,扉页上写着“赠小满 勉之”,字迹苍劲有力。“这是我年轻时候读的,你拿着,没事翻翻。中文系的课,得多背多记,跟烤糕一样,得下功夫揉面。”

  林小满捧着书,像是捧着块暖烘烘的糕。她想起在海晏岛教大家认字时,用树枝在地上写“人之初”,宛宛趴在旁边,用小石子跟着画。那时她就想,要是有本真正的书该多好。

  “对了,赵铁柱那小子呢?”老首长突然问,“他考上农业大学,我托人给他也安排了宿舍,跟你离得不远,走路一刻钟就到。”“他在旅馆看行李呢,说怕我东西多拿不动。”林小满心里更暖了,老首长连赵铁柱的事都想到了。

  “那孩子实诚,跟他爹一样,是个能扛事的。”周老首长笑着说,“农业大学的李教授是我老战友,研究果树栽培的,回头让赵铁柱去拜访拜访,准能学到真本事。”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头顶,胡同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卖冰棍的吆喝声:“冰棍儿——三分钱一根——”“该回去了,宛宛该醒了。”林小满起身告辞,“下午我带她来给您和婶问安。”

  “去吧,路上慢点。”周老首长送她到后门,又叮嘱道,“在京市要是遇着难处,别自己扛着。这胡同里的人,看着生分,其实热乎着呢。就像咱海晏岛的礁石,看着硬,潮水一泡,全是暖的。”

  出了院子,阳光把胡同晒得暖洋洋的。林小满往旅馆走,路过附小门口时,果然见着个糖画摊。摊主是个戴草帽的老汉,手里拿着个铜勺,正往青石板上浇糖稀。金黄的糖稀在他手里转着圈,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只展翅的凤凰,翅尖还沾着点芝麻,香得人直咽口水。

  “来个凤凰。”林小满掏出三份钱递过去。

  老汉抬头笑了笑:“给孩子买的?这凤凰吉利,祝孩子展翅高飞。”他把糖画递给林小满,竹签上的凤凰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像用金子做的。

  回到旅馆时,宛宛正趴在窗台上哭鼻子,小肩膀一抽一抽的。看见林小满,她“哇”地一声扑过来:“娘!你去哪了?我以为你把我丢在旅馆了。”

  “傻丫头,娘怎么会丢你。”林小满把糖画举到她眼前,“你看这是什么?”

  宛宛的眼泪一下子就收住了,眼睛瞪得圆圆的:“是凤凰!娘,这是京市的糖画吗?比岛上的麦芽糖好看多了!”她小心翼翼地接过来,舔了一小口,甜得眯起了眼睛,“娘,京市真好,有会飞的糖凤凰。”

  “下午娘带你去学校,办完手续,咱再买个更大的。”林小满替她擦了擦眼泪,“对了,火车上的王阿姨说要跟咱们一起去,她认识学校的老师呢。”

  正说着,王阿姨拎着个布包来了,包上绣着只小兔子。“宛宛醒啦?”她把布包打开,里面是个蓝布书包,上面绣着颗红五角星,“阿姨给你做的新书包,上学背着,保准好看。”

  宛宛接过书包,背在身上转了个圈,像只快乐的小蝴蝶。“谢谢阿姨!我有新书包啦!”她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块海苔饼,塞给王阿姨,“阿姨吃,我娘做的,可香了。”王阿姨接过饼,咬了一小口,眼睛亮了:“这味真鲜!比我家那口子从供销社买的饼干强多了。回头你娘要是有空,教教我呗?我也想给我孙子做点。”

  “没问题!”林小满笑着说,“等安顿下来,我教您做海浪花糕,加了糖桂花的那种,甜丝丝的。”

  旅馆的胖阿姨端着个大碗从厨房出来,碗里是刚煮好的玉米,黄澄澄的。“哟,这书包真俊!”她把玉米往桌上一放,“刚出锅的玉米,你们娘俩垫垫肚子。宛宛快吃,吃完好去学校,当京市的小学生咯。”宛宛拿起半根玉米,啃得满嘴都是黄渣,含糊不清地说:“娘,京市的玉米比岛上的甜。”

  林小满看着女儿的笑脸,心里像揣着块刚出炉的海浪花糕,又暖又甜。她知道,从今天起,京市不再是地图上模糊的两个字,而是有了具体的模样——有四合院的石榴树,有胡同里的糖画摊,有王阿姨的新书包,还有周老首长院里那片等着发芽的菜园。

  下午,林小满牵着宛宛,王阿姨跟在旁边,三个人往附小走。阳光透过老槐树的叶子,在地上洒下星星点点的光,像撒了把碎金子。宛宛背着新书包,手里举着吃了一半的糖凤凰,小嘴里哼着在海晏岛学的童谣,调子被风吹得晃晃悠悠的,却透着股子欢喜劲儿。

  学校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格外亮,门口的石狮子瞪着圆眼睛,像在欢迎新来的小娃娃。王阿姨熟门熟路地领着她们往里走,操场上有孩子在拍皮球,“砰砰”的声音混着笑声,像支轻快的曲子。

  教导主任是个戴眼镜的女老师,看见王阿姨,笑着迎上来:“老王,这就是你说的宛宛吧?瞧这机灵劲儿。”她把宛宛拉到身边,指着墙上的小红花,“好好上学,老师给你戴小红花。”

  宛宛点点头,眼睛却盯着窗外的石榴树——那树跟周老首长院里的一样,开着红红的花。林小满看着女儿的背影,突然觉得,海晏岛的浪涛声,好像顺着胡同的风,悄悄溜进了这京市的校园里。

  办完手续出来时,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串在一起的糖葫芦。宛宛蹦蹦跳跳地走在中间,一会儿指着墙上的标语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会儿又被天上的鸽子吸引,小手指着鸽哨划出的弧线,嘴里喊着“娘,你看鸽子也在欢迎我呢”。

  林小满看着女儿,又看了看身边的王阿姨,心里突然踏实了。这京市的胡同再深,也藏着暖;日子再新,也带着旧相识的甜。就像海晏岛的潮起潮落,总会把最鲜的海货送到滩上,这京市的日子,也一定会把最好的光景,送到她们娘俩面前。

  走到胡同口时,卖糖画的老汉还在,夕阳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剪影。宛宛拉着林小满的手,小声说:“娘,明天我还想来买糖画,要个孙悟空的。”“好啊。”林小满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等你在学校得了小红花,娘就给你买个最大的。”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槐花香和糖稀的甜,把母女俩的笑声送得老远。胡同里的灯一盏盏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纸,像无数双温柔的眼睛,看着这对从海晏岛来的母女,在京市
  http://www.abcsee.cc/37694/3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