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汉阙惊澜 >第121章 再定国本:病已故剑动天听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21章 再定国本:病已故剑动天听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废黜刘贺的雷霆风暴过后,未央宫并未迎来预期的平静,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沉、更令人不安的真空。承明殿的血腥气似乎还未散尽,那御座之上的空置,便如同一只巨大的、沉默的眼睛,凝视着殿内的每一个人,提醒着他们权力交替的残酷与帝国未来的不确定性。朝会暂时中止,百官归府,但所有人的心神,都牢牢系在大将军府那间密不透风的暗室之中。所有人都知道,霍光与他的核心幕僚,正在那里进行着另一场关乎国运的、更为隐秘的抉择。

  暗室之内,烛火摇曳,将几人肃穆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长,扭曲,如同徘徊的幽灵。空气比商议废黜刘贺时更加凝滞,少了几分杀伐之气,却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关乎未来的审慎。霍光依旧端坐主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案光滑的桌面,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叩击声,那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时特有的习惯。张安世和杜延年分坐两侧,眉头紧锁,面前摊开着宗正府送来的、记录着武帝血脉的繁复谱牒。

  “刘贺…已不足为虑。”霍光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打破了沉寂,“然,国不可一日无君。神器空悬,人心浮动,非社稷之福。诸君,可有贤才荐于御前?”他刻意用了“御前”二字,目光却扫过张安世和杜延年,意思不言自明——新君的人选,将由他们,实则是由他霍光,来定夺。

  张安世沉吟片刻,率先开口,声音沉稳:“大将军,按宗法礼制,昭帝无嗣,当从武帝诸子及孙辈中择立。广陵王胥,乃武帝第四子,年富力强,或可考量。”他提出的是一个最符合常规、最不易引人非议的选择。

  杜延年却缓缓摇头,他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广陵王胥,性情刚猛,在封国日久,已有根基。且其母族…并非毫无势力。若立之,恐非…易与之主。”他话没有说尽,但在场三人都明白,“非易与之主”意味着什么——一个成年且有一定势力的王爷,绝非霍光这等权臣理想的操控对象。刘贺的教训,犹在眼前。

  霍光敲击桌面的手指停顿了一下,没有表态,目光转向杜延年:“延年似有他意?”

  杜延年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大将军,下官以为,新君之选,首重在一个‘安’字。社稷经此动荡,需休养生息,而非再起波澜。故,新君当仁孝、当恭谨、当…深知民间疾苦,不易为宵小所惑,亦不易…滋生不该有的雄心。”他措辞委婉,但意思赤裸——需要一个听话的、好控制的、没有根基的皇帝。

  张安世眉头微蹙,他似乎猜到了杜延年想说什么:“延年所指,莫非是…卫太子之后?”

  杜延年重重地点了点头:“正是!大将军可还记得,武帝嫡长孙,卫太子据之孙,刘病已?”

  这个名字被提出,暗室内的空气仿佛又凝固了几分。卫太子刘据,巫蛊之祸的牺牲品,一门几乎被屠戮殆尽。他的孙子刘病已,是那场惨案中极少数侥幸存活下来的血脉,自幼流落民间,由廷尉监丙吉等人暗中保护抚养,身份敏感,背景复杂。

  霍光的眼神深处,有复杂的光芒一闪而逝。他当然记得刘病已,那个身份尴尬、在皇室谱牒中都几乎被遗忘的名字。他沉默着,没有立刻回应。

  杜延年见状,继续阐述他的理由,声音带着一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大将军,刘病已此人,有数利!其一,他乃武帝嫡系曾孙,血脉纯正,名分上无可指摘,立之,可堵天下悠悠之口,示天下以公心!其二,他长于民间,市井闾巷之间,深知稼穑之艰难,百姓之疾苦,若为君,必能体恤民情,行仁政,此乃国家之福!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霍光,“他毫无根基!母族早已零落,在朝中无任何外援,全赖大将军一手扶立!此恩,如同再造!其四,下官听闻,此子通经术,有美材,然性情隐忍谦退,绝非刘贺那等狂悖之徒可比!立他,则朝局可安,大将军亦可…高枕无忧!”

  最后四个字,杜延年说得极轻,却像重锤般敲在霍光心上。高枕无忧…对于一个刚刚行过废立之事、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权臣而言,这是何等巨大的诱惑!

  张安世听完,沉思良久,也缓缓点头:“延年所言,不无道理。刘病已身份特殊,立之,既可彰显大将军不计前嫌、唯才是举(此处“才”指血统)的胸襟,亦可…确保政局平稳过渡。只是…”他仍有顾虑,“其出身毕竟…且流落民间多年,品性才能,是否真如传闻所言,尚需详查。”

  就在这时,暗室的门被轻轻叩响。一名心腹侍卫在门外低声道:“大将军,光禄大夫、廷尉监丙吉,于府外求见,言有要事禀奏。”

  丙吉?霍光眼中精光一闪。这个当年在巫蛊之祸中,拼死保护下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并将其安置在民间抚养的廷尉监,此刻前来…其目的,不言而喻。

  “让他进来。”霍光沉声道。

  片刻,丙吉快步走入暗室。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眼神温润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刚毅。他先是向霍光、张安世、杜延年一一见礼,姿态恭敬,却不卑不亢。

  “丙吉,你深夜来访,所为何事?”霍光直接问道,目光如炬,审视着对方。

  丙吉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他撩起袍角,竟对着霍光,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

  “大将军!”丙吉的声音带着一种压抑已久的激动和无比的诚恳,“下官此来,非为私谊,实为社稷存亡,冒死进言!”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地迎上霍光审视的眼神:“下官听闻,朝中正在议立新君。下官斗胆,愿以项上人头,举荐一人——武帝曾孙,故卫太子之孙,刘病已!”

  霍光不动声色:“哦?理由?”

  “理由有三!”丙吉显然早有准备,言辞清晰而有力,“其一,病已虽长于民间,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下官曾暗中考察,其于《诗》、《书》皆有涉猎,尤通《论语》、《孝经》,言谈举止,隐有仁君之风!绝非不学无术之辈!”

  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一种如同看待自家子侄般的复杂情感,继续道:“其二,其品行高洁,深知民间疾苦!下官安排其居于尚冠里,其与邻里和睦,常助孤寡,不因身世而自弃,亦不因困顿而失节!其随身所佩,不过一柄旧日故剑,乃其与民间发妻许氏定情之物,珍爱非常,曾言‘富贵不易妻’,此等重情重义、不忘根本之心,岂非明主之相?!”

  “故剑情深”…霍光敲击桌面的手指再次停顿。这个细节,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了细微的涟漪。一个流落民间的皇族后裔,竟能如此珍视微时的情谊…这与刘贺那等一朝得势便忘乎所以、穷奢极欲的狂徒,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丙吉捕捉到霍光眼神中那细微的变化,心中一定,说出了最关键的理由,声音也带上了几分哽咽:“其三…也是下官最痛心亦最欣慰之处…大将军!病已他…他无依无靠啊!”他几乎是泣血陈词,“巫蛊之祸,其祖、其父皆蒙冤而逝,母族凋零!他如同无根浮萍,在这世间飘零二十载!全赖陛下…不,全赖大将军,方能重见天日,认祖归宗!此恩,如同泰山!若得大将军扶立,他必感念大将军恩德,恭谨谦退,一心为国!朝中有大将军这等柱石之臣辅佐,内有仁德之君垂拱,外有贤良尽力,何愁汉室不兴,天下不安?!”

  丙吉这番话,情真意切,既有对刘病已才能品行的担保,更赤裸裸地点明了扶立刘病已对霍光的最大好处——一个绝对感恩、绝对依赖、绝对易于控制的皇帝!他巧妙地将霍光的权臣私心,包裹在了“社稷安定”、“汉室复兴”的大义名分之下。

  暗室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张安世和杜延年都看向霍光,等待他的决断。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霍光脸上明暗不定的线条。

  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许多画面:刘贺那张狂悖轻浮的脸,他在承明殿被拖下去时怨毒的眼神,上官太后签署废帝诏书时那绝望麻木的神情,还有…武帝临终前,握着他的手,将那幅《周公负成王图》赐予他时的殷切嘱托…

  权力,需要平衡。需要掌控,也需要…一丝看似虚无缥缈的“仁德”来装点门面,来安抚人心。刘病已,这个身份特殊、背景干净、懂得感恩、甚至还有点“故剑情深”这种能够打动人心的小故事的年轻人,似乎完美地符合了他此刻所有的需求——一个理想的傀儡,一个能够帮他洗刷“权臣跋扈”恶名、塑造“伊尹周公”形象的最佳道具。

  更重要的是,经过刘贺这一闹,霍光内心深处对“难以控制”的忌惮,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不能再冒险选择一个可能有自己想法、有潜在势力的成年宗室。他需要一个彻底由他塑造、被他牢牢握在手心的皇帝。

  终于,霍光缓缓抬起了头,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里,所有的犹豫和权衡都已散去,只剩下一种冰冷的、已然下定决心的清明。

  他看向充满期盼的丙吉,又看了看等待指示的张安世和杜延年,声音沉稳,带着一锤定音的力量:

  “丙吉所言,老成谋国,句句在理。”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是在做最后的确认,然后,清晰地说道:

  “卫太子含冤莫白,其血脉流落民间,亦是我汉室之憾。今,皇天眷顾,使其孙病已贤德有闻,此乃天意不绝刘氏!”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宣告般的庄严:

  “为江山社稷计,为慰武帝、卫太子在天之灵,亦为天下苍生计……本将军意已决!”

  他目光扫过三人,一字一句,如同刻印:

  “即刻以太后名义,颁诏天下——迎立武帝曾孙,故卫太子之孙,刘病已,入继大统,承袭皇位!”

  “其名‘病已’不雅,更名‘询’!取《周书》‘询于刍荛’之意,望其永怀谦恭,咨谏善道!”

  暗室内,烛火猛地一跳。

  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汉宣帝刘询,也更属于权臣霍光的时代,就在这暗室之中,伴随着一个“故剑情深”的故事和一番冷酷的政治算计,被最终敲定。未央宫上空那浓重的阴云,似乎被这道决定性的诏令,撕开了一道缝隙,透出了一丝微弱而叵测的曙光。
  http://www.abcsee.cc/39321/1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