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结构与施工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汽车楼那间熟悉的工作室,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在经过长达数周、近乎严苛的背景调查与保密审查后,林墨的权限得到了提升。

  钱研究员再次到来时,手中不再是单一的模型图纸,而是一个封面上印着醒目的“绝密”字样和特殊编号的深蓝色文件夹。

  “林墨同志,”钱研究员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他将文件夹郑重地放在工作台上,手指在上面按了按,“经过组织审查,认为你政治可靠,技术过硬,决定让你接触项目部分核心研究内容。从今天起,你正式编入‘防护结构专项研究小组’。”

  他缓缓打开文件夹,里面并非具体的武器设计,而是一叠叠关于不同材料——特别是特种混凝土、合金以及各类木材——在极端冲击波、高热及特定辐射环境下物理性能变化的数据报告和理论分析文献。

  “你的新任务,是系统研究并优化不同复合混凝土结构、以及你之前接触过的某些特殊木质结构,对爆炸冲击和辐射粒子的削弱效能。”

  钱研究员目光锐利地看着林墨,“我们需要更轻、更坚固、更高效能的防护方案。你之前制作的那些高精度模型,大部分都用于此类性能验证试验。现在,你需要从更深层次介入,提出你的构想。”

  林墨伸手接过文件。“我明白,钱研究员。我会竭尽全力。”

  接下来的日子,林墨的生活节奏再次加快。他白天需要处理联合体项目的收尾工作,指导藏书阁的模型制作,抽空研读苏作技艺,而夜晚的大部分时间,则完全奉献给了这份绝密任务。

  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桌面上,一边摊开着复杂的结构力学书籍和密级资料,另一边则摆放着各种混凝土试块和不同种类的木料样本。

  林墨时而凝神阅读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曲线的报告,时而拿起一块混凝土试块,指尖感受其质感与密度,时而又对着一块坚硬的青冈木沉思。

  “传统的均质混凝土结构,在面对特定频率的冲击波时,内部应力集中明显,容易产生贯穿性裂缝……”他喃喃自语,铅笔在草图上快速勾勒,

  “如果引入多层复合结构,不同层间采用密度、弹性模量差异显着的材料,利用阻抗失配的原理,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耗散冲击能量?”

  另一个念头随之浮现:“木材……尤其是某些纤维结构特异的硬木,其对辐射的减弱效果,理论上是否可以通过特定的层积方式和含水率控制来优化?能否与混凝土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屏障?”

  这些灵光一闪的念头,单凭纸笔计算和有限的实体试验难以快速验证。但林墨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势—【虚实建造场】。

  每当一个初步构想形成,他便立刻将意识沉入那片神奇的思维空间。在这里,时间被拉长,资源近乎无限。他依照现实中的数据参数,虚拟出各种标号的水泥、骨料、添加剂,以及不同树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木材。

  “第一种模型,三层复合混凝土板,外层高强抗渗,中层多孔吸能,内层韧性抗裂。”在他手中,材料的开始排列组合,按照他设定的配比和工艺,迅速制成一块结构复杂的墙体试件。

  接着,用火药模拟的爆炸冲击波以设定的距离席卷而来。不同材料界面爆炸后的内部微裂缝的生成与扩展、能量的转化与耗散……。

  “失败。中层多孔结构强度不足,在冲击初期即被压溃,未能有效发挥吸能作用。”林墨冷静地分析着第一试验的结果,“调整中层配比,增加高强度纤维,改变孔隙率和分布形态。”

  第二次模拟开始……第三次……第四次……

  在虚实建造场中,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成千上万次试错。一种结构不行,立刻推倒重来,调整参数,甚至完全颠覆原有思路。他尝试了蜂窝状混凝土结构、内嵌木质吸能层的夹心结构、仿生学的非均匀梯度材料结构等等。他实验材料里的火药被快速消耗。

  “有意思……将木材沿特定纹理方向层叠压合,形成类似‘百叶窗’的宏观结构,对辐射粒子的偏转效果似乎优于均匀块材……”他在实验记录本上记下这一发现,虽然本子上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简略符号和图表。

  他会根据在虚实建造场中的模拟中表现最优的几种结构方案,制作出实体模型,交由钱研究员带回基地进行实际试验。反馈回来的数据,偶尔出现的偏差则成为他进一步优化模型的宝贵线索。

  这种虚实结合、高效迭代的研究方式,使得林墨负责的防护结构研究进度,以一种令项目组其他资深研究员都感到惊讶的速度推进着。

  钱研究员看着一次次试验报告中不断提升的防护效能数据,再看向林墨那间常亮灯光的工作室时,眼神中已不仅仅是信任,更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惊叹。

  “这小子……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奇思妙想?”钱研究员私下对另一位项目负责人感叹,“他提出的一些结构方案,看似天马行空,可实际验证下来,效果却出奇的好!”

  “尤其是他将传统木结构的一些榫卯咬合、应力分散的理念,融入到现代防护结构设计中,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林墨对此并无太多自得,他完全沉浸在了探索材料与结构极限的奥秘之中。每一次虚拟模拟的成功,每一次实体试验数据的印证,都让他对“结构”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不仅关乎建筑的稳固,更在极端条件下,关乎着某种至关重要的“守护”。

  八月底的日头,依旧带着夏末的余威,炙烤着国营木器一厂的厂区。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油漆和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在原料仓库已然堆满、卫星车间运转顺畅之后,木器一厂终于攒足了底气,开始按照林墨绘制的图纸,对主体生产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林墨的身影,也再次出现在了这片熟悉的、此刻却充斥着切割声、焊接火花和起重机轰鸣的施工现场。

  “林工!您可回来了!”生产协调员老马头戴安全帽,满脸是汗地跑过来,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这旧设备拆起来比预想的麻烦,好多地脚螺栓都锈死了,切割作业面又窄,进度有点拖慢了!”

  林墨接过老马递来的施工进度表,目光迅速扫过,语气沉稳:“预料之中。老旧车间改造,比平地起新房更考验耐心和精细。带我去看看卡壳的地方。”

  两人快步走向原五金装配车间,这里将被改造成新的“逸云”系列板式家具喷涂线和总装区。只见几名工人正围着一条巨大的切割设备基础,手中的液压钳和切割机轮番上阵,火花四溅,但进展缓慢。

  “林工,您看,这玩意儿当初浇铸得太结实,螺栓孔位又偏,不彻底清掉,新线的精准轨道就没法安装。”负责拆卸的工长指着那顽固的混凝土基础,眉头紧锁。

  林墨蹲下身,仔细查看了基础结构与周围厂房柱子的关系,又用卷尺量了量预留的新设备安装空间。他沉思片刻,抬头对工长说。

  “不要硬来。尝试用钻孔排孔的方式,沿着基础边缘薄弱处打孔,再用楔子一点点胀裂。虽然慢点,但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结构的震动影响,也更安全。我去和土建组协调,让他们调一台小型水钻过来。”

  “成!听您的!”工长眼睛一亮,立刻招呼工人调整方案。

  解决了拆卸难题,林墨又转到正在安装新设备的区域。巨大的喷涂线悬吊系统正在吊装,负责安装的技术员和工人正对着图纸争论不休。

  “图纸上标注这个连接件的安装公差是正负0.5厘米,可现在根据实际钢梁位置,偏差都快接近1厘米了!这装上去,整个悬吊系统的水平度和运行稳定性肯定受影响!”一个年轻技术员指着图纸,语气焦急。

  经验老到的安装老师傅却有些不以为意:“小同志,差个半厘米一厘米的,不影响使用!咱们以前装设备,哪有这么较真的?稍微调整一下支架位置不就完了?”

  “不行。”林墨的声音清晰地插入争论,“王师傅,这套喷涂线对运行的平稳性要求极高,厘米级的抖动可能影响漆膜均匀度。公差不是随便定的,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动态精度和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他走到钢梁下,仰头仔细观察,又核对了基础验收时的测量数据。“不是钢梁的问题,是设备连接件本身的铸造公差累积,加上运输可能产生了细微形变。”

  他做出判断,随即对技术员吩咐,“记录下这个偏差值。通知机修车间,立刻按实际测量数据,加工一批可调式垫片,我们现场校正,必须把安装精度控制在图纸要求范围内。”

  “是,林工!”技术员立刻跑去打电话。

  王师傅看着林墨,挠了挠头,叹了口气:“林工,不是俺们不想干好,是这新玩意儿,规矩太多了,干着憋屈。”

  林墨理解地笑了笑,拍拍老师的肩膀:“王师傅,我明白。但咱们现在干的,不是过去那种能用就成的活儿。联合体要立足,要靠精度、靠质量、靠效率说话。现在多流汗,把基础打牢,以后生产线跑起来顺当,出的活儿漂亮,咱们脸上也有光,不是吗?”

  他语气诚恳,没有半点高高在上的指责。王师傅看着他被汗水浸湿的衣领和那双同样沾满灰尘的手,心里的那点抵触消散了,点了点头:“成!就按您说的办!俺们这帮老家伙,也跟着您学学这‘精细’活儿!”

  类似的场景在改造现场不断上演。林墨如同一个精准的调度器和问题解决终端,穿梭在各个作业面之间。他不仅要对宏观进度负责,更要解决无数微观的技术冲突和施工难题。这得益于他以前在传承之径中的对设备的拆卸和保养。

  他的决策基于对图纸的深刻理解、对施工工艺的熟练掌握,以及那份在“虚实建造场”中千锤百炼形成的、对结构、流程和精度的近乎本能的直觉。

  “不容易啊,小林。”周明轩感慨道,“看着这老厂子一点点脱胎换骨,我这心里,又是期待,又有点舍不得。”

  “周总,舍是为了更好的得。”林墨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等这条新线完全打通,与卫星车间无缝衔接,我们的产能、质量和效率,将会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是啊,”周明轩重重吐出一口烟圈,脸上露出憧憬,“到时候,让那些老外也瞧瞧,咱们的家具,不仅能出口,还能用更现代的方式,做出优秀的品质!”

  暮色渐浓,厂区的照明灯次第亮起,将工地映照得如同白昼。
  http://www.abcsee.cc/39462/3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