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再见子布公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三日后,许褚带着两名亲兵,骑着马前往拜访张昭。自去年初访张昭被冷淡对待后,他便未曾再去 —— 并非记恨,而是深知彼时的自己,虽有谯县豪强之名,却无足以让张昭动心的实绩。如今不同了,庐江平定、屯田安民、诗文传世,他早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而是能在东南一隅站稳脚跟的一方势力领袖。

  九江的春天比庐江稍冷些,街道两旁的柳树才刚冒出新芽,空气中还带着几分寒意。张昭的府邸坐落在城西的僻静处,青瓦白墙,门前没有挂任何匾额,只在门旁栽着两株松树,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清雅。许褚递上名帖,门吏见帖上写着 “庐江许褚”,眼神顿时变了,连忙躬身将他迎入府中 —— 显然,张昭已得知他如今的声名,再无往日的轻视。

  庭院里,张昭正坐在葡萄架下读书。葡萄架上的藤蔓已爬满支架,一串串青绿色的葡萄如珍珠般挂在枝头,风一吹便轻轻晃动。张昭穿着一身深色长衫,手中捧着一本摊开的《左传》,书页间夹着一枚干枯的银杏叶书签。见许褚到来,他起身相迎,语气虽仍带着几分疏离,却已多了几分客气:“许将军远道而来,张某有失远迎,还望海涵。”

  “子布先生客气了。” 许褚拱手行礼,目光扫过庭院中的书卷 —— 石桌上、台阶上,甚至葡萄架下的石凳上,都放着书卷,显然张昭平日极好读书。“此次前来,一是向先生请教地方治理之法,二是想与先生探讨近日读的几篇文章,别无他意,先生不必多礼。”

  张昭点点头,引许褚在葡萄架下坐下。侍女端上茶来,茶杯是粗陶烧制的,虽不精致,却透着古朴的气息。“许将军在庐江的作为,张某早有耳闻。” 张昭先开了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平定山越、收纳流民、开垦屯田,桩桩件件都是实事,比那些只知空谈的名士强多了。只是不知,庐江多水患,将军是如何保证屯田不受汛期影响的?”

  许褚放下茶盏,认真答道:“庐江的水患主要来自巢湖与长江。去年冬天,我已让人组织士卒和百姓,加固了巢湖周边的堤坝,还挖了十五条排水沟渠,每条沟渠宽三丈、深两丈,能快速排走积水。另外,我还让人在高处建了粮仓,若是汛期来临,便提前将地里的粮食转移到粮仓,避免损失。”

  他顿了顿,又举了个具体的例子:“上个月皖城周边下了场大雨,巢湖水位上涨,多亏了新修的堤坝和沟渠,屯田区没有被淹,地里的小麦也安然无恙。当地的百姓都说,这是庐江多年来第一次汛期没受灾,不少人还主动报名参与堤坝修缮,倒是省了不少人力。”

  张昭听得认真,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将军此法,兼顾了预防与应对,比单纯的筑堤要好。只是流民中难免有顽劣之徒,若是有人不遵章法,偷抢屯田的粮食,将军又是如何处置的?”

  “去年冬天,确实有数名流民偷了屯田的粮食。” 许褚坦然答道,“按律当罚杖责五十,还要没收家产。但任峻觉得,流民刚安定,若是严惩,恐会让其他人不安。最后便罚他们去修筑堤坝,每日管饭,完工后还分给他们半亩荒地。如今这几人不仅安分守己,还带动其他流民参与堤坝修缮,成了工地上的好手。”

  他笑了笑,又补充道:“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刑罚,还得给他们生路。流民之所以为贼,多是因为没饭吃、没地种。只要给他们土地和种子,让他们能活下去,大多数人都会安分守己。”

  张昭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将军所言极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才是治理地方的根本。不像有些官员,只知横征暴敛,最后逼得百姓造反,还怪百姓顽劣。”

  话题渐渐转向文学,许褚谈及自己近日读《左传?曹刿论战》时的疑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虽是说战事,却也适用于治理地方。庐江如今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可我总担心,若是日后局势动荡,麾下将士或百姓心生懈怠,该如何应对?”

  张昭放下手中的《左传》,沉吟片刻后道:“将军有此顾虑,实属难得。要想让人心不散,需有‘愿景’与‘实惠’。‘愿景’便是让百姓知道,跟着将军能过上安稳日子;‘实惠’便是让将士与百姓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 比如立功者有奖,种田多者有赏。将军在庐江兴办学院,让百姓的孩子有书读,这便是‘愿景’;减免粮税、分发土地,这便是‘实惠’。只要这两样不丢,人心便不会散。”

  许褚心中一动 —— 这不正是他前世听腻了的 “画大饼” 与 “给福利” 吗?没想到在东汉末年,张昭竟也懂得这个道理。他笑着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庐江学院如今已有三百多学生,除了教经书,还开了算术、农事课,就是想让学子们不仅能读书,还能学些实务,日后无论是种地还是做官,都能派上用场。只是缺懂律令的先生,先生若有合适的人选,还望推荐。”

  张昭点头:“我有一友人,姓徐名整,字文操,精通汉律,如今闲居在豫章。文操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若是能请他来庐江,必能教好学子们律令,还能帮将军完善庐江的律法。我这就写封信,将军派人送去便是。”

  两人相谈甚欢,从清晨一直聊到午后。许褚没有提及邀请张昭出山的事 —— 他知道,如今的张昭仍在观望,乱世未起,张昭未必愿意轻易依附他人。与其贸然邀请被拒,不如先埋下伏笔,让张昭看到庐江的前景,看到自己的能力。

  临别时,张昭亲自送许褚至府门,语气已全然没有了最初的冷淡:“许将军日后若有疑问,可随时来信,张某必知无不言。庐江若是有需,张某也愿尽绵薄之力。”

  许褚拱手道别,翻身上马时,余光瞥见张昭仍站在府门前,望着他的方向。他心中微微一笑 —— 张昭的态度已明显松动,待天下大乱,庐江成为一方净土时,张昭必会主动来投。

  “主公,张昭此人虽有才,却有些清高,日后若真来投奔,会不会不好驾驭?” 随行的亲兵低声问道。

  许褚勒住马,回头望了一眼张昭的府邸,语气平静却坚定:“有才之人,难免有些脾气。但乱世之中,能办实事才是根本。张昭在内政上的能力,天下少有,只要让他看到庐江的前景,看到我能实现他‘安百姓、治一方’的抱负,他便会尽心辅佐。至于‘驾驭’—— 我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奴才。再说,等到他来投奔时,庐江早已根基稳固,他便是想摆架子,也得掂量掂量。”

  暂时的平静,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如今的铺垫,也是为了等待乱世的来临。
  http://www.abcsee.cc/39969/2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