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我把圣旨泡进了酱缸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朝会当日,天未明,紫宸殿外已百官列班,鸦雀无声。

  风从九重宫阙间穿过,卷起层层朱帘,带着初春的寒意渗入骨髓。

  文武百官垂首肃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昨夜密诏传出的消息像毒蛇般在暗处游走——谢家余孽当除,命格冲国运,须幽禁宗人府,以镇邪祟。

  而此刻,萧老相手持玉笏,缓步出列,白须微颤,声如铜钟:“臣启陛下,北舆谢氏血脉不净,三代擅权,致先帝早崩、社稷动荡。今其后人复现于世,面带煞气,目露阴鸷,实为国之大患!请颁诏书,即刻幽禁谢云书于宗人府地牢,永不得涉政。”

  他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无数目光悄然转向殿角。

  那里站着一个女子——深青色诰命服加身,发髻高挽,金簪压鬓,眉眼冷峻如刀削,正是农信坊主理人、前农家女苏晚晴。

  她不动,也不语,只将手中红木匣抱得极稳,仿佛里面装着的不是纸帛酒坛,而是整个王朝被掩埋的心跳。

  皇帝坐在龙椅上,指尖轻敲扶手,眼神复杂。

  他知道这道诏书背后牵连甚广,也知道今日一争,或将动摇国本。

  可他尚未开口,忽听一声清越嗓音划破沉寂:

  “臣妇苏氏,有一物,请献于陛下。”

  百官侧目。

  只见苏晚晴抬步前行,步履沉稳,每一步都似踏在人心之上。

  她走到丹墀中央,双膝未跪,只是双手捧匣,高高举起。

  “此匣之中,有两物。”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一为《遗诏考辨》全文,考证先帝临终遗命真伪;二为‘初酿云书醉’一坛,封坛之日,陛下尚在东宫读书,研习《礼记》;此谱传承之时,诸公祖上还未入仕,耕田于乡野。”

  她顿了顿,掀开匣盖。

  一股醇厚绵长的酒香骤然弥漫开来,如春风拂过麦浪,又似秋阳晒透谷仓,竟让满殿压抑之气为之一荡。

  “请问——”她环视群臣,目光如炬,“谁更懂何为‘国运’?是纸上谈兵的命理谶纬,还是养活万民的五谷与民心?”

  萧老相脸色一沉:“妇人之言,岂干朝政!速退下,莫要污了朝堂清肃!”

  “妇人?”苏晚晴冷笑,终于将匣中之物一一取出,“那便让证据说话。”

  她先展碧罗夫人所藏焦黑帛书残片,边缘蜷曲如枯叶,却赫然可见八个小篆:北舆之后,可参大政。

  “这是从冷宫焚毁遗诏中抢出的边角。”她声音陡厉,“先帝亲笔所书,却被你们烧成灰烬!”

  接着是周砚舟的忏悔录,字字泣血,坦承当年篡改族谱、伪造灾异奏报,皆受玄圭会胁迫。

  再是地库血字拓本,斑驳模糊,却是谢母亲笔所刻:“吾子无辜,钟鸣则归。”

  最后,她将《遗诏考辨》摊开于案,逐条指证:时间、地点、人物、制度沿革,环环相扣,铁证如山。

  “你们说谢家命格冲撞国运?”她猛然抬头,直视萧老相,“可真正冲撞国运的,是你们这群窃据庙堂、篡改历史、诛杀忠良的乱臣贼子!”

  满殿哗然。

  就在这时,殿门之外忽然传来一阵踉跄脚步声。

  冯公公跌跌撞撞扑进来,衣袍凌乱,脸上全是冷汗,双手颤抖地捧着一道泛黄焦边的黄绢。

  “启……启禀陛下!”他跪倒在地,声音嘶哑,“昨夜焚字炉火未尽,奴才……奴才冒险潜入,从灰烬中抢出了这一截……原诏残卷!”

  众人惊骇回头。

  皇帝立即命翰林学士上前拼接辨认。

  半炷香后,首席大学士颤声奏报:“确系先帝亲笔诏书残文,其中有句——‘辅政之责,唯谢氏可承,若有违逆,天谴随之’!”

  龙椅上的帝王霍然起身,眼中震怒翻涌。

  萧老相面色瞬间惨白,嘴唇哆嗦,却仍强撑道:“妖言惑众!此等残片,焉知不是伪造?定是这妇人勾结宫人,蛊惑圣听!此书当焚,此人当斩!”

  “斩?”苏晚晴忽然笑了,笑得冰凉刺骨。

  她缓缓合上红木匣,指尖抚过那条千针绣魂帕,低声喃喃:“你们烧了多少真相?埋了多少姓名?让多少母亲哭瞎双眼,让多少孩子背负污名长大……”

  她抬起头,目光如刀锋般刺向萧老相:“你说要斩我?好啊。”

  她转身,不再看他,而是面向随行侍从,语气平静得近乎诡异:

  “把那份诏书草案……送去农信坊。”

  苏晚晴转身的那一瞬,紫宸殿内仿佛有风骤起,卷动她袖口的流苏微微颤动。

  她不再看萧老相一眼,也不再向龙椅上的帝王多说一句辩白。

  她的声音平静得像冬日结冰的湖面,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把那份诏书草案……送去农信坊。”

  话音落下,满殿愕然。

  百官面面相觑,连皇帝都微微蹙眉。

  一道尚未正式颁行的诏书草案,不过是内阁拟稿、待批的文书,何至于如此郑重其事地“送”去一个民间商坊?

  更何况,还是由一位女子下令?

  唯有冯公公懂了。

  他跪在地上,颤抖的手指抠进青砖缝隙,眼底泛起血丝——他知道那草案上写着什么:“谢氏血脉污国运,宜幽禁终身,子孙永不得入仕。”那是用朱笔圈改过三遍的定稿,字字如刀,专为斩断一个人的命途而生。

  而如今,它要被送去农信坊。

  数日后,京城街头巷尾悄然流传起一句话:“晚晴姑姑把圣旨泡进了酱缸!”

  起初无人相信,可当第一个亲眼见过的人绘声绘色描述时,整座城都炸了。

  农信坊后院,那一排传承百年的陶瓮静静矗立在春阳下。

  其中最大的一口,正是酿造“信义酱”的主发酵池——以七十二味草木入料,历时三年方成,味道浓烈如血,百姓称之为“忠魂之味”。

  就在这一池深褐浓酱中,那道黄绢诏书草案已被浸入整整七日。

  第七日清晨,苏晚晴亲自执竹竿捞出。

  墨迹早已晕染开来,黑字化作斑驳血痕,边角焦黄卷曲,像是从火中抢回的遗物。

  她未洗未擦,直接命人将其绷于巨幅麻布之上,制成挂轴,高悬于归心祠正堂中央。

  两侧对联是她亲笔所题:

  “是非岂在金口定,公道自在人间酿。”

  横批赫然四个大字——

  “这就是他们想盖住的历史味道。”

  那一刻,归心祠前人头攒动。

  曾经受玄圭会压迫的士族遗孤、被强征田赋的农户、因“命格不详”遭驱逐的妇孺……一个个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消息传入宫中时,已是深夜。

  皇帝独坐太庙偏殿,面前是一尊碎裂的香炉——那是先帝驾崩那夜,被人撞倒的祭器,据传当时炉灰飞散,形成“谢”字残影。

  他凝视良久,忽然开口:“你说……先帝真的预见到了今天吗?”

  冯公公跪伏在地,不敢答话。

  他知道,有些真相一旦浮出,就连九五之尊也无法掌控。

  而在城西玄圭密殿,烛火摇曳如鬼影。

  萧老相跪在三尊祖先牌位前,手中紧握玉圭,指尖发白。

  他一生奉“礼法”为天道,辅佐三代君王,自诩清流砥柱。

  可此刻,他看着墙上挂着的《宗政法典》,竟觉得那些金字像虫蚁般爬动,噬咬他的良心。

  “我们守了一辈子规矩……”他喃喃自语,老泪纵横,“怎么反倒成了拦路的鬼?”

  远在城外钟楼遗址,谢云书独立残垣之上,银针已悄然归鞘。

  夜风吹乱他鬓边碎发,也吹不散眼中冷光。

  他仰望星空,星轨流转如命盘重启。

  指尖轻轻划过唇畔,他低声呢喃:

  “下一针……我要钉在龙椅边上。”

  与此同时,他眸光微敛,望向太庙方向——那里本该万籁俱寂,今夜却有黑影频现,隐没于古柏之间。

  每隔半个时辰,便有一名黑衣人悄然出入地库外围,肩上背着的匣子,隐隐透出与“战魂脉”相似的气息波动……
  http://www.abcsee.cc/40596/3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