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今天这坛酒,敬给活人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宣政街的清晨,寒风如刀。

  青石板铺就的长街两侧,早已挤满了人。

  百姓们踮脚张望,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投向街心那座新立的高台——正名台。

  红绸尚未揭开,却已压得人心沉甸甸的。

  今日,是清算玄圭会的日子,也是北舆王朝三十年来第一次,由民间女子主持对权臣的公开审判。

  苏晚晴一袭素色布衣,未戴珠钗,未乘轿辇,只牵着一坛封泥未动的酒,缓步走上台阶。

  她身后,三百七十六名遗属静立如林,每人胸前别着一朵白花,那是用谢家祖传针法绣成的“归心纹”,象征血脉不灭,记忆不死。

  “主理人,您该入座。”礼官低声提醒,指向台上为她准备的锦垫软席。

  苏晚晴抬眼扫过那一方空位,唇角微扬,声音不大,却穿透全场:“我不坐。”

  她将酒坛轻轻置于案上,指尖抚过坛身刻字——初酿·云书醉。

  “今天,我们不是来求封赏的。”她转身面向人群,目光如炬,“我们只是想知道,以后的孩子,在课本里,能不能读到谢承远的名字?能不能知道,曾有一个少年,五岁通农政,七岁献良策,十岁劝停苛税,却被你们说成‘妖孽转世’,活活烧死在归心祠前?”

  台下一片死寂。

  有人低头抹泪,有人攥紧拳头,更多的人,只是沉默地望着她,仿佛在等一个迟来了三十年的答案。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揭开封泥。

  酒香刹那间弥漫开来,清冽中带着一丝陈年药韵,像是春雨落进老井,又似晨露滴上铜钟——那是谢云书以战魂脉为引,配合苏晚晴的发酵秘技,历时三年酿成的最后一坛酒。

  每一滴,都浸着血与火的记忆。

  她亲自执壶,倒出三百七十六杯,不多不少,一一递到遗属手中。

  “这酒,”她的声音轻了下去,却更重了,“敬给活人。”

  人群骚动。

  这不是祭奠亡者的仪式,这是生者夺回话语权的宣言。

  就在此时,天边忽起异响。

  一声轻鸣自太庙方向传来,紧接着,七城铜铃同时震颤,嗡鸣不绝,仿佛有无形之手拨动天地琴弦。

  众人惊愕抬头,只见一道黑影踏瓦而来,衣袂翻飞,足尖点檐,三息之间已立于正名台之巅。

  谢云书到了。

  他一身墨袍,面无表情,唯有一双眼睛,冷得像雪夜里的星。

  他从袖中取出十二枚银针,针尾符文流转,与地下阵脉隐隐呼应。

  “你说我是妖?”他目光直刺台下囚笼中的萧老相,声音不高,却让整条长街为之冻结,“可为什么——三千英灵,只认我的针?”

  话音未落,他并指一引。

  银针腾空而起,悬于半空,排列成北斗之形。

  下一瞬,他猛然咬破指尖,血珠飞溅,尽数落入针阵中央。

  “战魂脉,启!”

  轰——

  地底深处传来闷响,如同巨兽翻身。

  七城铜铃应声再震,频率竟与谢云书的心跳完全同步!

  百姓手中的灯笼无风自动,焰火齐齐转向正名台,仿佛万千灯火也在向他致意。

  萧老相猛地后退,撞上铁栏,脸色惨白如纸。

  “不可能……你不是已经被‘归心引’蚀尽根脉?你怎么还能引动钟铃共鸣?!”

  谢云书缓缓落地,一步步逼近囚笼,每走一步,地面便微微震颤一下,仿佛大地也在为他让路。

  “你们用我母族的血做药引,拿我族孩童的骨作试验,甚至造出一个‘伪我’,想替代真血传承。”他冷笑,眼中却无怒火,只有彻骨的悲凉,“可你们忘了——真正的血脉,不在经脉,不在护符,而在人心。”

  他抬手一指头顶铜铃:“它为何为你而哑,为我而鸣?因为你窃据高位三十载,却从未听过民间哭声;而我虽藏身草莽,却日日与亡魂同眠。”

  萧老相终于支撑不住,双膝一软,跪倒在地。

  “我们是为了江山稳定!”他嘶吼,声音扭曲,“若让谢氏掌权,天下必将大乱!先帝遗诏本就是错的!山河图不该认血,该认权!”

  苏晚晴冷冷上前,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帛书,展开于众。

  《天机录》原件,赫然在目。

  “你们烧了一万份档案。”她一字一顿,“删了九千条记录,杀了八百个知情人。可你们烧不掉所有嘴,也捂不住所有耳。”

  她环视四周,声音渐扬:“现在,请你们看看——这些活着的人,他们还记得。”

  风起,幡动。

  三百七十六盏灯,在这一刻,齐齐亮起。

  而正名台最高处,谢云书仰望苍穹,指尖银针仍未收回。

  但至少,真相,已经醒来了。

  雷夯登上鼓楼时,脚步沉重得像是踩在时间的脊梁上。

  这座建于先朝的老鼓楼早已斑驳,檐角铜铃锈迹斑斑,唯有那面丈二巨鼓依旧挺立,皮面泛着陈年血色光泽——那是三百七十六位英魂的名字用朱砂一笔一画写上去的。

  他跪在鼓前,额头触地,三叩首,如同祭祖。

  “师父,我替您敲完最后一段。”他低声说,声音沙哑如风中枯叶。

  他是老鼓匠唯一的传人,也是当年唯一活着走出归心祠的孩子。

  那一夜火光冲天,他躲在祠后枯井里,听着亲人们被拖走、惨叫、断气,而鼓声是他最后的记忆。

  如今,三十年沉冤得雪,这鼓,该为他们送行了。

  他缓缓起身,双手执槌,闭眼深吸一口气。

  第一声鼓响,如惊雷破云!

  《送英谣》终章起调低沉悲怆,仿佛大地在呜咽。

  鼓点一起,全场落针可闻,连风都静止了。

  百姓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有人开始颤抖,有人泪流满面。

  那不是普通的节奏,是用命谱成的安魂曲,每一槌都敲在人心最痛处。

  第二声,如暴雨倾盆!

  鼓声渐急,似千军万马奔涌而来,又似无数冤魂自黄土中爬出,踏着血路归来。

  三百七十六名遗属齐齐上前一步,手握灯盏,目光凝望正名台方向。

  他们的嘴唇微微颤动,却未发声——只等鼓歇那一刻。

  第三声,天地同震!

  雷夯双臂青筋暴起,槌影翻飞,整个人仿佛与鼓融为一体。

  最后一击落下时,他嘶吼出声:“爹!娘!儿子给你们……报仇了!!”

  鼓声戛然而止。

  死寂。

  紧接着,三百七十六个声音同时响起,清晰、坚定、一字一顿:

  “谢承远——”

  “林婉娘——”

  “周子和——”

  名字一个个念出,像春雨落入干涸大地,像星火点燃长夜荒原。

  没有哭喊,没有咆哮,只有平静却不可撼动的力量,在寒风中织成一张巨大的记忆之网,将历史的空白彻底填满。

  苏晚晴站在高台边缘,指尖微微发抖。

  她不懂权谋,也不懂政斗真正的历史,从不写在玉册上,而是刻在活人的舌尖。

  风拂过幡旗,猎猎作响,仿佛回应着那些未散的魂灵。

  冯公公悄然退至火盆旁,手中紧握一枚温润玉圭——玄圭会最高信物,象征“代天执衡”。

  他低头看了许久,忽然苦笑一声:“我们以为手握天命,其实不过是挡在阳光前的一粒尘。”

  他轻轻将玉圭投入火中。

  火焰猛地蹿高,映出他眼角皱纹里的泪光。“该结束了。”

  就在此时,皇辇临街,明黄仪仗缓缓展开。

  皇帝亲至,当众宣旨:废除玄圭会,永禁私设秘审;重建忠烈院,录三百七十六英名为国殇。

  万民跪拜。

  唯有谢云书不动。

  他立于高台中央,墨袍猎猎,银针仍悬于半空,流转微光。

  待圣旨念毕,他抬手一召,十二枚银针轻盈回袖。

  众人屏息,等着他说些什么——称臣?谢恩?抑或复仇?

  他却只是淡淡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入地:

  “从今往后,我说话,靠嘴。”

  全场震动。

  这句话,不是示弱,而是斩断。

  斩断那些以神异压人的旧时代,斩断用阴谋操控命运的轮回。

  他不再需要用银针唤醒亡魂,因为人间已有勇气为真相发声。

  而在皇宫最幽暗的角落,一名瘦弱少年被两名黑衣侍卫悄悄送出宫门。

  他浑身颤抖,怀里紧紧抱着一片碎陶,边缘锋利割手也不松开。

  陶片上,三个模糊小字隐约可见——

  忆魂酱。
  http://www.abcsee.cc/40596/3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