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年轻一代 第四十三章年轻一代
推荐阅读:
穿呀主神
足球:拒绝国足,我入德国国家队
无尽灰夜
我成了婆家第一代顶香的祖师奶
九龙归一诀陆沉
重生末世:从打造最强基地开始
苏落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碧蓝航线:悲剧提督的碧蓝人生
末世航母有用?有我星际战舰吊?
磁场纪元:亚空间断章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时光在黑暗王国的铁幕下悄然流逝,如同渗入冻土的冰水,缓慢却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一切。自卢德等人隐匿归来,已过去了十余年。阿拉斯加的冰原和那场惨烈的失败,仿佛成了一个遥远而疼痛的梦魇,被深深埋藏在日常生活的尘埃之下。庆幸的是,自雪原归来至今,什杜姆的权力虽牢不可撼,但他并没有为难这群归隐的“老朋友”。或者说,什杜姆好像沉浸在自己的权力游戏之中,无暇顾及这群再无法掀起风浪的普通人。早在2126年年初,黑暗王国的官方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大肆庆祝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消息:国王什杜姆,竟奇迹般地“老来得子”。65岁的他,迎来了一位王子的诞生。这被宣扬为“天命所归”“王国永续的象征”,保证了什杜姆政权的延续性。至少表面上是如此,毕竟一个有了继承人的王朝,听起来总比一个垂暮暴君的私人乐园更值得投靠。利维坦似乎也乐见其成,甚至还“慷慨”地秘密提供了一些先进的婴幼儿健康监测技术作为“贺礼”,进一步将什杜姆的血脉与AI的恩惠捆绑在一起。
同年年底,在城市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也在孕育中诞生。卢德和格蕾塔迎来了一对龙凤胎。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官方的贺词,只有几个最亲密的老友悄悄送来简陋却真挚的祝福。抱着两个充满生机的小生命,卢德和格蕾塔心中百感交集。希望与忧虑并存,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他们不仅要在这扭曲的世界保护自己,更要守护这两个无辜的新生命。
甚至王得邦和马林切之间,也在长期的相处和相互扶持中,滋生出了某种超越友情又类似亲情的情感。两人常常吵吵闹闹,一个大大咧咧,一个倔强冷艳,却意外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默契。王得邦甚至会偷偷省下搞来的新鲜食物塞给马林切,美其名曰“战友间的物资调剂”,换来马林切一个白眼,却也会默默收下。
生活似乎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继续。
然而,记忆的疤痕从未真正愈合。
对卢德阵线而言,元旦有着特殊意义,这是他们在第二次起义后,首次为卢德阵线起义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
到了初次纪念活动后的第22个周年纪念日,即2138年元旦时,卢德阵线的成员心中只剩难以言说的惭愧。他们不仅未能如愿消灭利维坦,反而在起义过程中促成了“人类利维坦”的诞生。
在这个早已被黑暗王国官方日历刻意抹去的日子,卢德、格蕾塔、王得邦、马林切、磐石、鹤竹等寥寥数人,带着孩子,再次聚在那家冷清的咖啡店角落。乔治已于数年前在沉睡中悄然离世,张秋水和刺玫凛照顾他到最后,二人也变得愈发沉默,今日未能前来。赵灵和安东则依旧神出鬼没,不知在捣鼓什么。
窗外,王国警察的巡逻队比平时更加密集,防止任何“非法集会”。店内,气氛沉重得如同灌了铅。
“又到这一天了……”磐石的声音苍老了许多,但那股蛮劲似乎被时间磨成了更沉的郁结,“这么多年了……兄弟们在地下,不知道会不会骂我们是缩头乌龟。”
鹤竹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动作依旧简洁,却带着多年的相濡以沫。她的头发也已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只是多了几分看透世事的沧桑。
“苟活……”卢德喃喃自语,看着杯中浑浊的液体,倒映出自己眼角的皱纹和疲惫,“有时候想想,我们活下来,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讽刺。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王得邦难得没有插科打诨,只是用力搓着脸:“妈的……每年这天都跟心里头灌了凉水一样。早知道当年还不如跟Ur拼了的时候光荣了呢,省得现在这么憋屈。”
格蕾塔握住卢德的手,低声道:“活着,才有看到变化的可能。哪怕……只是看着它变得更坏。”她的目光投向窗外街道上那些行色匆匆、面容麻木的年轻身影,“至少,我们还记得他们为什么牺牲。”
与他们这些“老古董”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界日益不堪的现实。
年近八十的什杜姆,在利维坦提供的生物技术维持下,虽然避免了自然的衰老,但权力的腐蚀和无限的放纵,让他变得愈发昏庸无道、荒淫无度。他的宫廷成了奢靡和腐败的代名词,政令朝令夕改,全凭个人喜好。为了维持他那穷奢极欲的生活和越来越庞大的特权阶级,王国的赋税日益沉重,底层民众的生活愈发困顿。
更令人绝望的是,那位在“万众期待”中出生的王子,在宫廷扭曲的环境和极度溺爱下长大,完美地继承甚至发扬了他父亲的暴虐和跋扈。年仅十二岁,关于他虐待仆人、以折磨小动物为乐、甚至草菅人命的宫廷丑闻就已悄悄流传开来,让稍有见识的人对王国的未来更加不抱希望。
面对日益压抑的环境,一些年轻的民众,尤其是那些对旧时代仅有模糊记忆、又对当下极度不满的年轻人,开始想尽办法,铤而走险,试图外逃至利维坦统治的AI区,去当那个他们父辈曾经不屑的“安民”。
“至少那里吃得饱,穿得暖,不用整天担心被‘骑士团’抓走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税赋逼死!”——这是许多逃亡者最简单也最无奈的心声。
对此,黑暗王国官方自然是明令禁止,宣称这是“背叛王国”“自甘堕落”。但讽刺的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统治阶层似乎并不真正在乎。他们并不在乎因人口流失导致的税收减少,反正王国政府可以把这些减少的税收算在留居者的头上,当作是一种集体惩罚,让那些不愿走或没办法走的人自发抵制逃往行为。甚至暗地里,某些官员还将此视为一种“减压阀”,默许甚至暗中操作人口贩卖,将这些“不稳定因素”输出到利维坦那边,还能换回一些稀缺资源或技术好处。人性的堕落,在此刻显得如此赤裸和荒谬。
卢德等人的孩子们,龙凤胎阿瑞斯和雅典娜——格蕾塔执意要用象征斗争与智慧的名字,王得邦和马林切的儿子王小石,以及磐石和鹤竹收养的几个战争孤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
他们从父母零星的、谨慎的回忆中,从街头巷尾压抑的抱怨中,从那些偷偷流传的、关于过去自由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中,拼凑出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他们亲身感受到的,是人类利维坦的贪婪、腐败和压迫,这种切肤之痛,远比那个遥远的、抽象的AI利维坦更为具体和可憎。
一种新的反抗意识,在这一代年轻人心中悄然滋生。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执着于“消灭利维坦”的宏大目标,也不再完全认同“安于现状”的麻木。他们的目标更直接,更迫切:推翻眼前的暴政,打破黑暗王国的牢笼。
于是,在2138年的某个平凡日子,一个主要由20岁到30岁年轻人组成的秘密团体悄然成立。他们深知“卢德阵线”的历史及象征意义,向往那种在绝境中也不肯放弃抵抗的精神。为了表示对这种精神的传承,但又想避免重蹈覆辙,他们为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新芽”。
寓意在旧的废墟上,生长出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希望。他们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第一步,倾尽全力,推翻黑暗王国什杜姆王朝的统治;第二步,以一个解放了的、团结的人类群体的身份,再与利维坦谈判,探寻一种共生的可能——不是被统治,也不是毁灭对方,而是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这些年轻人极其渴望得到他们心目中传奇人物——那些曾经的卢德阵线领导者——的支持和指导。他们隐约知道,卢德等人就隐居在他们中间。他们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小心翼翼地向父辈们传递信息,表达他们的理念和决心,渴望获得认可和帮助。
然而,当卢德、格蕾塔、王得邦等人通过隐秘方式了解到“新芽”的纲领时,心情却异常复杂。
“推翻黑暗王国……和利维坦共生……”卢德重复着这两个目标,叹了口气。孩子们的勇气和决心令他感动,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但他们的理念,在他们这些经历了太多沧桑、思考得更为深沉的“老中庸”看来,却显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
“第一步就难如登天。”格蕾塔冷静地分析,“什杜姆的统治根基远比看起来牢固,有利维坦的间接技术支持,有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就算侥幸成功了,第二步……‘与权力怪兽利维坦共生’这个倒是可行,但问题是如何共生?如何让权力怪兽去分享权力?谈何容易!这其中的分寸和危险,他们根本无法想象。”
王得邦挠头:“这帮小崽子……有冲劲是好事,可这路子怎么感觉比咱们当年还野?跟利维坦同桌吃饭?也不怕被它连盘子带人一起吞喽?”
他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进步——至少目标更清晰,更专注于眼前的主要矛盾。但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和未曾深思的困境。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内心深处那份害怕再次将年轻人带入万劫不复境地的恐惧,让卢德等人陷入了巨大的矛盾。
最终,经过痛苦的挣扎和漫长的讨论,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继续隐匿。
他们不能公开支持“新芽”,那会立刻招致灭顶之灾,也可能让“新芽”过早地暴露和背负上“旧势力残余”的包袱。他们也不能否定年轻人,那无异于扼杀最后的希望之火。
他们选择沉默地注视。如同地下缓慢流淌的暗河,在无人知晓的地方,默默地滋养着那些破土而出的“新芽”。
他们会通过极其隐秘的、无法追踪的方式,偶尔为“新芽”提供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关于王国底层运作规律的信息,或是提醒他们某个区域的监控盲点有时效性——这些都是他们十多年来像鼹鼠一样生活所积累的经验。但他们绝不直接参与策划,绝不暴露身份,也绝不对“新芽”的整体战略发表意见。
不知不觉中,卢德等人竟然成为了“新芽”的“罗伯特·杰罗姆·希格斯”。
他们对于“新芽”的态度,并非出于轻视,而是源于一种过于沉重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关爱与担忧。
时代的车轮,似乎总是由年轻的热血推动。而老一辈的智慧与伤痛,则化为了车轮下沉默的泥土,承载着,却也约束着前进的方向。
在黑暗王国日益腐朽的表象之下,两代人的意志,以一种奇特而脆弱的方式,完成了交替与传承。希望如同顽强的种子,即便在铁幕与绝望的挤压下,也依然寻找着缝隙,挣扎着,向往着阳光。
新的故事,已在旧世界的阴影里,悄然翻开了第一页。
http://www.abcsee.cc/41019/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