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手工复刻方便面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轧钢厂,小灶食堂。

  廖承泽特意从四九城食品厂请来的面点老师傅——高满囤,正围着那包从香江辗转而来的方便面样品打转。

  在场的,还有廖承泽紧急召集的几名轧钢厂农机维修厂、以及北京粮食机械厂的技术员。

  李长武作为方源的全权代表,也站在一旁,神情严肃。

  高师傅五十来岁,手上布满老茧,他没急着拆包装,而是先拿在手里掂量了两下。

  “嘶啦。”

  油纸包装被撕开。

  他凑近面饼,闭上眼,深深嗅闻了一下。

  “一股子油哈味儿……不重。”

  接着,他掰下一块面饼,捻起一点碎屑,放进嘴里,细细尝了尝。

  “嗯……”

  “高师傅?”廖承泽忍不住催促道。

  高满囤睁开眼,将手里的碎屑拍干净,笑了。

  “廖主任,各位师傅,别急。”

  “这玩意儿,其实就是南方的伊府面而已,制作起来不难!”

  说着,他用手一掰面饼:“瞧这脆劲儿,应该是烘干脱水了。”

  “等着。”

  高师傅二话不说,直接借用了小灶的家伙事儿。

  “我给大伙儿,现场复刻一份!”

  众人精神一振,齐齐围了上去。

  “第一步,和面。这是面条筋道的根儿。”

  高师傅一边说,一边利索地动手。

  “咱还用做伊府面的高筋面粉。500克面粉里加两个鸡蛋、少许盐。”

  他指挥着旁边的人。

  “盐得先兑温水化开,再跟鸡蛋搅匀了,分多次往面粉里倒,边倒边用筷子搅成棉絮!”

  “然后,上手揉!”

  高师傅的手掌孔武有力,面团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

  “必须揉到‘盆光、面光、手光’!”

  “揉完了,盖块湿纱布,醒面40分钟。得比平常做伊府面多醒10分钟,让面筋更韧实,后续脱水才不容易碎。”

  “第二步,擀皮切条。”

  高师傅将醒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撒上干粉。

  “用擀面杖往四周擀,擀成0.1厘米厚的薄皮,跟咱做饺子皮似的薄,但不能破。”

  “擀好后,卷成面卷,切成0.5厘米宽的细条。切完抖散,撒粉防粘,再静置15分钟,二次醒面。”

  “第三步,煎制定型。”

  他指挥人架起轧钢厂食堂的大平底锅。

  “倒上足量的菜籽油,烧到六成热——就是插根筷子进去,周围冒细小泡泡就行。”

  “滋啦——”

  面条均匀地铺在锅里,一股浓郁的麦香混合着油香瞬间炸开。

  “小火煎3分钟,底面成浅金黄色,翻面,再煎2分钟。”

  “两面金黄,面条发脆,盛出来控油,放竹篾上晾凉。”

  高师傅擦了擦汗,指着晾凉的面饼。

  “到这儿,伊府面就算成了。但要达到人家那种,开水一泡就能吃的地步,还得两步工序。”

  众人屏息凝神。

  “一是,脱水干燥。这是‘能泡着吃’的关键!”

  “咱没机器,就用土办法。”

  他让技术员在煤火灶上支起一个细密的铁丝网。

  “把晾凉的煎面铺在上面,铺稀一点儿,让热气能透过去。”

  “灶里烧小火,保持温度在50c上下,火千万不能旺,不然面条就焦糊了。”

  “每隔几分钟翻一次面,总共烘上一个半小时。”

  时间一到,他取下一根面条,递给廖承泽。

  廖承泽学着他的样子,用手一掰。

  “啪!”

  面条脆生生地断开,断面干爽,没有丝毫潮气。

  “成了!”高师傅很满意,“这手感,跟样品差不多了。”

  “二是,熬制鸡汤料包。这味儿得正。”

  他让人拿来早就备好的老母鸡。

  “剁块,冷水泡1小时去血水。然后冷水下锅,加姜片、大葱,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2个钟头。”

  “等鸡肉酥烂、汤变浓稠,把鸡肉捞出来,撕成碎末。”

  “鸡汤里加少许盐、一点点生抽提鲜。”

  “最后,鸡汤和鸡肉末分别装碗晾凉,再跟脱水好的面条一起,放太阳下晒1个小时,把料里的潮气也散掉,这样才放得久。”

  最后一步,高师傅将脱水好的面饼(约50克一份)和晾干的鸡汤料、鸡肉末,一起装进一个油纸袋里,用麻绳扎紧了袋口。

  “成了。”

  他将一份“手工方便面”递给廖承泽。

  “廖主任,您试试。拿滚烫的开水冲下去,盖上盖子,泡5分钟,就能吃了。”

  水壶里的水早就烧开了。

  廖承泽、方源、李长武,还有几位技术员,每人分到了一小碗。

  五分钟后,碗盖掀开。

  一股远比日清样品更霸道的鸡汤香味,混着麦香,扑面而来。

  廖承泽迫不及待地挑起一筷子,吸溜入口。

  面条筋道,汤汁鲜美!

  “好!好!好!”

  廖承泽一拍大腿:“高师傅,这味道……比小日子那个,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方源和李长武也尝了一口,同样是赞不绝口。

  “高师傅,好手艺!”

  在场的技术人员也都尝了,无不竖起大拇指。

  高师傅摆了摆手,神情却严肃了起来。

  “廖主任,方科长。这手工做,不难。可您二位要的,是能大批量生产的机器……”

  他话音刚落,来自粮食机械厂和农机厂的几位技术员便凑到了一起,低声交流起来。

  “老刘,这活儿……难吗?”

  “难,也不难。”被称为老刘的技术员,是粮食机械厂的骨干。

  “我琢磨着,要复刻高师傅这套流程,无非就是五个步骤:配料和面、压延切条、蒸制糊化、油炸干燥、最后是配料封装。”

  他转头看向廖承泽和方源,条理清晰地分析起来。

  “所以,咱们对应的,也需要五种机器。”

  “第一,【和面机】。这个好办,改造食品厂现有的简易设备,加装固定的搅拌桨叶和料斗,靠电动机带动,人工控制时间和水量,就能满足需求。”

  “第二,【压延切条机】。这个得重新设计。参考饺子机的滚筒,咱们得定制多组滚轮的压延机组,把面带压匀。后面再加装固定刀片,把面带切成均匀的面条,甚至还能压出波浪卷。”

  “第三,【蒸汽蒸箱】。这个得农机厂的师傅们帮忙,用锅炉提供蒸汽,制作一个密闭的箱体,靠温度计人工监控。面条走传送带,实现连续蒸制。”

  “第四,【定型油炸锅】。这个也要定制。弄个带分区的大型油槽,搭配燃煤加热。面条放在特制的铁框里,人工配合传送带,控制油炸时间。”

  “第五,【简易封装机】。这个得请罐头厂的师傅们出马,把他们那个压合密封的设备改一改,做成半自动的,人工放面饼和料包,机器完成塑料袋的热压密封。”

  老刘一番话说完,在场的人都心中有数了。

  廖承泽点了点头:“老刘,那依你看,把这些机器都攒出来,大概需要多少人?多久?”

  老刘和几个技术员又合计了一下。

  “廖主任,这活儿,光靠我们几家不行。至少得联动三到四家厂子。”

  “和面机、封装机,得食品厂和罐头厂那边出人。”

  “切条机和蒸箱,我们粮食机械厂能解决设计,但零部件加工,还得农机修造厂的师傅们用他们的车床、钻床配合。”

  “这么一套班子攒起来,核心团队怎么也得二十五到三十五个人。”

  “至于时间……”老刘沉吟了片刻,“整体周期,快了不敢说,怎么也得半年左右。”

  “光设备改造和零部件加工就得三两个月的功夫。”

  “中间还得调试和工艺磨合、一点点修改设计也得耽误工夫。”

  “最后还得花点时间,搞整条生产线的联动测试,解决设备适配、面饼口感这些问题。”

  “半年……”方源和廖承泽对视了一眼。

  这个时间,不算长,但也绝对不短了。

  “廖主任,”方源当即表态,“时间紧迫,时不我待。这人员调配的事,还得您多催催,尽快让津门和秦皇岛的老师傅们到岗。”

  廖承泽听完,佯作“笑骂”起来。

  “好你个方源,真当这些老师傅是地里的大白菜啊!”

  “个顶个的,在原单位都是宝贝疙瘩!”

  “要不是有陈老和叶老亲自发话,我就是磨破了嘴皮子,都请不过来一尊!”

  他虽然嘴上抱怨,还是站起了身。

  “行了,我这就去打电话接着催!”

  “你这边,让李干事抓紧,先把高师傅今天这套工艺流程,原原本本地整理出来,给技术组送过去!他们今天就得开始画图纸!”

  “没问题!”
  http://www.abcsee.cc/41708/1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