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京舞空竹 >第169章 大杂院的出图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69章 大杂院的出图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沈林帆平时喜欢追星,现在正粉着一个男团,那个男团的人其实肉眼看上去也不是很有星味儿,拍摄角度和后期修图也是蛮重要的能力。

  她自己学的就是新闻与传播,没准儿以后真能跟这行沾点儿边,所以平时追星也就当练手了。

  这个祥庭小筑的布置很温馨,而且很有老北京那味儿。

  沈林帆把行李箱打开收拾了一下,然后就去拿着相机开始到处拍了。

  就是沈林帆来住的几天,整个祥庭小筑都被她拍了个遍。

  甚至她去逛完北京的重要景点回来,还特意从大路上到胡同口,再到这个大杂院儿,还拍了个路线指示图出来。

  这天她逛完回来,看见个没见过的大叔,拿了两根棍儿,还有一个看起来圆圆鼓鼓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在院儿里捣鼓呢。

  项安国这天下班儿得早,正在院儿里练基本功。

  他指尖攥着竹棍,棉线绷得笔直,空竹在绳间悬着,像颗待醒的陀螺。

  以前项有志教他基本功的时候就说过:“初学得先练立稳。”

  他手腕轻轻一挑,空竹顺着线的弧度转起来,嗡嗡的鸣声响在耳畔。

  以项安国现在的水平当然不会再让空竹有什么闪失,但他身边还带了个小徒弟,正在像模像样的学。

  小孩儿前头的动作都差不多,但空竹却总是不听使唤,在晃动中往一侧倾,要么线缠成乱麻,要么空竹直直坠落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响。

  他有些气馁地抬头看向项安国。

  项安国温和地说:“捡起来就成。”

  于是那小孩儿努着嘴去弯腰把空竹捡起来,还用指尖去蹭掉空竹上的浮尘,重新架线。

  “节奏放慢,胳膊贴着点儿侧身,只靠手腕发力,”项安国在一旁指导,“得小幅度去上下抖动,让空竹在绳间形成稳定的圆周轨迹。”

  那小孩儿目光死死地盯着那个圆滚滚的家伙,看它在棉线的牵引下,从磕磕绊绊的 “吱呀” 声,渐渐转成连贯的 “嗡嗡” 鸣,转速越快,机身越稳,像被无形的力场固定在绳中央。

  沈林帆都看呆了。

  小孩儿很努力,也很能坚持,他练到手腕都发酸了,也不肯停,只是换只手接着来。

  他时而左右平移竹棍,让空竹在绳上慢慢滑动,感受线的张力变化;时而轻抬重落,借着惯性让空竹跃起半尺,再稳稳接住。

  阳光落在转动的空竹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棉线划过空气的轻响,与空竹的鸣音交织,不知不觉间,那个刚开始还不听话的小物件儿,现在已经能在绳间稳稳当当去跟着手腕的节奏,转出越来越扎实的韵律了。

  沈林帆赶紧举起相机把这个画面给拍下来,当天晚上就修好了图给翁思敏私信里发过去了。

  “你推荐的这家民宿太有意思了,不白来!”

  翁思敏平时读书不看手机,到周六的时候,才看到她给自己的私信留言,然后立刻就跟陶莹联系了。

  陶莹这周刚好家政工作也很忙,很多年后回北京工作的小年轻都在约打扫的时间,她忙得团团转,沈林帆来的那天还是因为刚好主屋卫生间水管坏了,她约了师傅过来修,人得在这儿,才刚好打了个照面。

  但翁思敏跟她说:“姑,您不管多忙都得赶回去,人姑娘给您民宿拍了好多图片,上传到软件里,那到时候肯定客源会多很多的!”

  陶莹这才打开翁思敏给她转发的图。

  前面几张图是清晨的大杂院儿。

  晨雾刚漫过胡同青砖,镜头就锚住了大杂院的檐角。

  斑驳灰瓦上还凝着霜花,阳光斜切过雕花雀替,在斑驳的木门上投下错落的棱线。

  晾衣绳上虽然没挂衣服,但一看就知道它在微风里轻轻晃,因为和墙根下晒暖的老藤椅交错出了温柔的层次感。

  镜头应该是压低了,掠过青砖缝里冒出的新绿,然后再拉高捕捉鸽子群掠过屋顶的弧线,灰瓦、红门在光影里交织在一起。

  这跟他们自己用手机拍出来的图片,确实是很不一样啊。

  后头几张图差不多都是特写。

  镜头对准了门环上磨亮的铜绿,能够看到重重叠叠的指纹印嵌在上头,就像嵌入了岁月的沟壑里,这无疑是大杂院最沉默的注脚。

  窗棂上糊着的旧报纸,边角卷着翘,把晨光筛成细碎的金点,落在炕桌上温着的搪瓷缸上,晃出粼粼的光。

  墙角码着整整齐齐的白菜,带着泥土的湿气。

  晾在铁丝上的腊肠垂着油珠,与廊下挂着的红灯笼相映,油光与红光在镜头里晕开,粗粝的砖石与温润的生活交融在一起,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

  最后几张终于有了人物,快门定格的时候,恰好撞见了郑大爷提着鸟笼穿过月洞门,笼中画眉扑棱翅膀的瞬间,与墙头上静立的猫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镜头追着脚步移动,掠过檐下挂着的干辣椒串,红得热烈,又扫过趴在石阶上打盹的狗,懒得起身抬眼,陶莹正打扫完另一间屋子,从里屋走出来。

  烟筒里冒出的淡烟在冷空气中慢慢散开,与远处胡同口驶过的共享单车一虚一实,看得人心里都暖洋洋的。

  最后就是项安国和他小徒弟训练的那组照片。

  第一张的快门掐在了空竹跃起的瞬间。

  圆滚滚的家伙带着旋转的虚影,在晨雾里划出半道银亮的弧线,棉线如两道绷紧的银弦,一端攥在竹棍上,一端牵着空中的 “小陀螺”,竹棍持有者的袖口被风掀起,手腕弯出有力的弧度,背景里是胡同灰瓦的剪影,雾汽让整个画面蒙着一层柔焦,把动和静结合得太好了。

  第二张则是光影的特写,镜头对准了绳间高速旋转的空竹,金属轴芯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揉碎的阳光嵌在上面。

  棉线在光影里拉出两道笔直的痕,一端连着布满薄汗的指尖,一端缠着转动的空竹,竹棍的木纹清晰可见,与空竹的金属质感形成鲜明对比。背景虚化成暖黄的光晕,只有空竹的转速与线的张力,在镜头里凝成触手可及的劲道。

  第三张是低角度的拍摄,让青砖地面占满下半帧,空竹悬在画面中央,带着旋转的模糊轨迹,嗡嗡的鸣音仿佛要穿出画面。

  项安国正在给小徒弟示范动作,他的身影半隐在廊下,只露出握棍的手和微弓的脊背,檐角的红灯笼垂在背景里,红得热烈。

  阳光斜切过院落,把空竹的影子拉得很长,和晾衣绳、老藤椅的轮廓交织在一起。

  即便是陶莹丝毫不懂摄影,也能看出来,这套照片的可贵。

  比他们自己上传做宣传的可好不止一点半点了。

  她马上飞奔回大杂院儿去,正好赶上沈林帆退房。

  陶莹把自家做的酱菜啥的,能塞的都给她塞过去:“真是太谢谢您了,这套照片拍着我都爱住过来了。”

  沈林帆被她的说法逗乐;“您可真会开玩笑。”

  “我可半点儿没跟您开玩笑,”陶莹说,“所以这是我们一点儿心意,您可千万别嫌弃。”

  她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沈林帆只好收下了。

  当天沈林帆在回程的路上点开订房软件,上传了她拍摄的这些图,然后写上了——

  “这次住宿的体验,让我想起厄休拉·勒古恩在《世界的词语是森林》 离写的那样:我们于此相见之前我就见过你。你在一条小径上走着,年轻的树木在你身后生长,橡树和桦树,柳树和冬青,冷杉和松树,桤树和榆树,开白花的白蜡树,整个世界的屋顶和墙垣,不断获得重生。”

  我好像很早以前就在记忆中见过你,老胡同里的大杂院儿。

  或许是在儿时看过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小燕子进宫之前就住在一个这样的大杂院儿里,有老人、有孩子、有树有屋顶。
  http://www.abcsee.cc/42678/1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