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功过自在人心:晋国大臣轮番替邓艾喊冤喊到皇帝醒
推荐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秦时:截胡所有,多子多福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父可敌国
花豹突击队
大秦:始皇一不小心就薅羊毛了
覆殷商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三国末年的官场,比戏台还热闹。有人靠演技封侯,有人凭耿直掉脑袋,邓艾就属于后者。这位打小在田里放牛的老伙计,凭着一股子愣劲和用兵的本事,硬生生爬到了太尉的位置,最后却落得个夷灭三族的下场。时人提起这事,都得叹口气:冤啊,比窦娥还冤!邓艾的冤,冤在太实在。当年他带着大军平蜀,刘禅都光着膀子投降了,他却觉得大局未定,自作主张封了蜀汉的官,还写了篇长文说要趁势伐吴。这话传到朝廷,本来就瞧他不顺眼的钟会逮着机会了,撺掇着人告黑状,说邓艾想谋反。那会儿司马昭刚掌权,最怕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将领搞事情,二话不说就给邓艾定了罪。可怜老邓艾,从成都押回洛阳的路上,稀里糊涂就被追兵砍了脑袋,儿子们也跟着遭了殃,只有小孙子因为年纪太小,不知道藏在哪户人家,才算留了条根。
这事过去好几年,司马昭没了,他儿子司马炎登基成了晋武帝。朝堂上渐渐有人敢提邓艾了,打头的是个叫段灼的议郎。这老兄是个直肠子,写了封奏折,把邓艾的生平扒得底朝天:陛下您想啊,邓艾当年就是个放牛的,后来混到三公,位极人臣,他谋反图啥?图天上掉馅饼吗?他在蜀地那点操作,无非是想稳住局面,假托圣旨也是怕军心乱,哪有半分反意?
晋武帝看完奏折,摸着下巴点头:说得在理。可也就仅限于说得在理,没下文了。为啥?因为给邓艾平反,就等于说司马昭当年办错了案,这让刚登基的司马炎咋开口?就像家里老爷子当年错怪了人,做儿子的就算知道真相,也得掂量掂量怎么翻这个篇。
段灼的奏折就这么凉在了宫里,直到某天晋武帝闲得慌,拉着蜀汉旧臣樊建聊天。樊建当年在诸葛亮手下当差,晋武帝特好奇地问:老樊啊,都说诸葛亮厉害,他到底有啥本事?
樊建捋着胡子叹气:那可不是一般的厉害,治国有方,待人真诚,手下人都愿意为他拼命。
晋武帝听着听着,拍着大腿感慨:哎,朕要是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安啊!
这话刚说完,樊建突然抬头,眼神直愣愣地盯着晋武帝:陛下,您真想要这样的人才?
晋武帝被问得一愣:那还用说?
樊建微微一笑,话里带刺:可您现在有个现成的例子摆在那——邓艾。他平定蜀汉立下大功,最后却蒙冤而死,至今没人敢为他说话。就算诸葛亮活到现在,瞧见这光景,怕是也不敢来投奔您吧?
这话跟一记耳光似的,把晋武帝打醒了。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晌说不出话来。可不是嘛,嘴上喊着求贤若渴,却让有功之臣含冤受屈,这就好比老板天天喊着人才至上,转头就把业绩最好的员工开除了,谁还敢来上班?
没过多久,晋武帝下了道诏书,虽然没明着说邓艾没罪,但总算认了个错:邓艾当年的事,确实有点复杂,不完全是他的错。然后派人四处寻访,找到了邓艾那个躲起来的小孙子邓朗,封了他个郎中的官。
消息传出去,老百姓都乐了。有人说:这哪是给邓艾平反啊,分明是皇帝给自己找台阶下。也有人说:不管咋说,总算给了邓家一个说法,比装聋作哑强。最逗的是洛阳城里的说书先生,把这事编成了新段子,说段灼的奏折是敲门砖,樊建的话是开门锁,最后晋武帝总算开了门,听得老百姓哈哈大笑。
司马光说:有功不赏,有冤不雪,虽有贤才,亦将裹足。邓艾之冤,天下共知,晋武帝久拖不决,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直至樊建点破,方知错失,虽晚矣,亦足以慰忠魂。治国者,当以公心待臣,以信义立国,不然,贤才何以归附?
作者说: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的艺术。晋武帝从头到尾没说邓艾是被冤枉的,却用封官的方式悄悄翻了案,就像现代人吵架,明明知道错了,偏不说对不起,而是递瓶水缓和气氛。这背后藏着权力的小心思——既想维护权威,又想笼络人心。其实历史上的很多冤案,不是没机会平反,而是掌权者总在算经济账:平反的成本有多大?能带来多少好处?却忘了最基本的道理——公道自在人心。就像职场里,领导要是总护着会拍马屁的,冷落办实事的,时间长了,再能干的人也得卷铺盖走人。
本章金句:堵住了冤屈的嘴,也会挡住贤才的路。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皇帝司马炎,你会怎么处理邓艾冤屈之事,有魄力纠正司马昭的错误吗?欢迎留言。
http://www.abcsee.cc/44060/4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