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北魏朝堂双佳话:崔光临终荐贤才,思伯显贵仍谦谨
推荐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秦时:截胡所有,多子多福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父可敌国
花豹突击队
大秦:始皇一不小心就薅羊毛了
覆殷商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北魏孝昌元年的洛阳皇宫,近来透着股说不出的沉闷。往常里,皇帝元诩(也就是孝明帝)下了早朝,还会拉着侍卫在御花园里射两箭,或是听乐师弹段《广陵散》解闷,可这些日子,御花园的箭靶蒙了尘,乐坊的琴弦也断了两根——倒不是宫里缺钱,实在是皇帝心里装着事儿,准确说,是装着一个病重的老人,那就是平恩文宣公崔光。崔光可不是一般人,打从孝文帝那会儿就入了朝堂,陪着北魏祖孙三代皇帝,论资历,满朝文武没几个能比得过他。更难得的是,这人肚子里有真学问,讲起《礼记》《尚书》来,能把枯燥的古文说得跟话本似的,连当年刚登基的孝明帝,都爱拽着他问东问西。如今这位“朝堂活字典”病倒了,孝明帝心里哪能不慌?
听说崔光病得连床都起不来,孝明帝干脆把早朝往后推了推,带着两个小太监就往崔府跑。刚到崔府门口,就见管家红着眼圈迎出来,低声说:“大人刚喝了药,昏睡着呢。” 孝明帝摆摆手,轻手轻脚进了内室,就见崔光躺在病榻上,脸色白得跟宣纸似的,原本乌黑的胡子也添了好些白霜。
孝明帝凑到床边,刚想说话,崔光忽然睁开眼,挣扎着要坐起来。皇帝赶紧按住他:“崔公快躺着,朕就是来看看你,不用多礼。” 崔光喘了口气,拉着皇帝的手说:“陛下……老臣怕是……陪不了您多久了。只是……朝中讲经的差事不能断,老臣举荐一人,都官尚书贾思伯……他学问扎实,性子又稳,定能好好教陛下读经。”
这话刚说完,崔光就咳得停不下来,孝明帝连忙让人递水,心里又酸又涩。他知道崔光这是在替自己着想,连临终前都记挂着他的学业。没等他再说几句安慰的话,崔光的手就慢慢垂了下去,眼睛也永远闭上了。
孝明帝当场就哭红了眼,回到宫里后,干脆把御案上的奏疏都推到一边,趴在桌上继续哭了起来。哭够了,他下了两道令:一是停了宫里所有的乐舞,取消一切出游宴饮的活动;二是往后御膳房的菜减一半,用素食悼念崔光。这下宫里可忙坏了,乐师们把乐器都收进库房,御厨们琢磨着怎么把青菜豆腐做得不那么寡淡,连太监宫女走路都放轻了脚步,生怕惹皇帝不高兴。
等崔光的丧事办完,孝明帝没忘他临终的举荐,立刻下旨召贾思伯入宫,让他担任侍讲,专门教自己读《春秋》。这贾思伯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虽出身士族,又当了大官,却没一点架子。第一次给皇帝讲经那天,他穿着一身素色朝服,手里捧着《春秋》,规规矩矩站在殿里,连抬头看皇帝的次数都少。
孝明帝见他紧张,笑着说:“贾尚书不用拘谨,就像在你家里讲经一样便好。” 贾思伯这才放松些,开口讲起“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从郑庄公的隐忍讲到共叔段的骄纵,连里面的历史背景都说得明明白白,比崔光讲得还细致。皇帝听得入了迷,原本定的一个时辰讲经时间,硬生生延长到了两个时辰。
往后日子长了,宫里人渐渐发现,贾思伯不仅学问好,为人还特别谦逊。有回他上完课,刚走出大殿,就见一个老太监在门口等着,手里捧着个锦盒,说是皇后娘娘赏的点心。贾思伯连忙道谢,接过锦盒后,还特意对着宫殿的方向躬身行礼,才慢慢离开。
有大臣私下里问他:“贾大人如今是皇帝的老师,地位多尊贵啊,怎么对太监都这么客气?” 贾思伯听了,笑着摇头:“你这话就错了。人这一辈子,就像走窄桥,地位越高,越容易摔下来。我如今得了陛下的信任,要是敢骄傲自满,说不定哪天就栽了跟头。再说,尊重别人,本就是该做的事,跟对方是谁没关系。”
这话很快就在朝堂上传开了,连那些原本觉得贾思伯“运气好”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通透。有回孝明帝跟他闲聊,说起这事,贾思伯还认真地说:“陛下,臣觉得,不管是当官还是做人,都得把‘谦’字刻在心里。就像田里的稻子,越是饱满,穗子越往下垂;要是空壳子,反倒仰着脑袋晃悠。老臣不过是不想做那空壳子罢了。”
孝明帝听了,连连点头,心里越发觉得崔光没举荐错人。自那以后,他听贾思伯讲经更认真了,有时候还会把朝堂上遇到的难题拿出来,跟贾思伯讨教。而贾思伯也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性子,不管是面对王公贵族,还是普通小吏,都一样和和气气,成了北魏朝堂上一道难得的“清流”。
司马光说
臣观崔光之事,可见忠臣之心:临终不忘荐贤辅君,非为私计,实为社稷也。孝明帝撤乐减膳,悼贤臣、重师道,亦有明君之姿。然更难得者,在贾思伯——身居显贵而不骄,位处尊荣而能谦,此乃古人所谓“君子之德”也。夫为官者,多因位高而忘本,因权重而失度,贾思伯能守“谦”字本心,不仅为当时人所赞,更当为后世为官者之镜。
作者说
崔光临终荐贤与贾思伯居贵守谦,看似是两件独立的事,实则藏着北魏朝堂难得的“良性循环”——崔光以“公心”荐才,不夹带私人恩怨;贾思伯以“谦德”履职,不辜负举荐信任;孝明帝以“诚意”待臣,不轻视师道尊严。这三者凑在一起,才让这段故事跳出了“官场倾轧”的俗套,成了佳话。更值得琢磨的是贾思伯的“谦逊观”:他把地位比作“窄桥”,把骄傲比作“空稻壳”,其实是看透了“权力的本质”——地位越高,越需要敬畏;权力越大,越需要收敛。反观历史上许多官员,不是输在能力不足,而是栽在“骄傲”二字上。有时候,“低头”不是软弱,而是比“抬头”更难的智慧,也是让地位长久的“保鲜剂”。
本章金句:稻穗越饱满越低头,人越尊贵越谦和,这不是怯懦,是藏在分寸里的长久智慧。
http://www.abcsee.cc/44060/6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