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退意!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通州,督师行辕

  捷报传来,杨岳精神大振!

  幕僚兴奋地说道:“督师!西路大捷!陆督师与孙将军合力,重创阿济格!傅巡抚也在大同方向有所进展!

  如今阿济格败退,西线威胁大减,我军已握有战略主动!”

  杨岳霍然起身,目光灼灼:“上报朝廷!嘉奖陆铮、孙应元、萧破虏等所有有功将士!传信陆铮、孙应元,稍作休整后,率得胜之师东进,向蓟州靠拢!

  命令傅宗龙,巩固大同方向战果后,派兵东出居庸关,威胁清军主力侧后!”

  他走到巨大的北疆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蓟州位置:“是时候了!汇合我宣大、蓟镇、川陕三方精锐,与皇太极主力,进行一场决定国运的会战!

  此战若胜,可保北疆十年太平!”

  在杨岳的统筹下,获得西路大捷的明军各部开始向蓟州方向集结,准备利用战略优势,与皇太极主力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

  大明王朝,在经历了一系列惨败和危机后,终于第一次在战略层面上占据了主动,看到了扭转国运的曙光。

  ……

  蓟州平原,明军大营连绵数十里

  旌旗招展,号角连营。杨岳的中军大帐内,来自各方的明军统帅济济一堂。

  陆铮、孙应元、傅宗龙神色复杂、谢尚政面带愧色等分列左右。沙盘上,清晰地标示着明清双方态势。

  杨岳作为此地官阶最高、受命督师北疆的重臣,率先开口,语气庄重而非命令:“陆总督,孙将军,傅巡抚,谢总兵。

  今日我等汇聚于此,兵马已逾十五万,实乃国朝近年来前所未有之盛况。

  皇太极主力十万亦陈兵于前,此战关乎国运,需我等同心戮力,共商破敌之策。” 他首先看向陆铮,态度恳切:“恒毅,你与应元将军甫获西路大捷,熟知虏情,不知对于此番决战,有何高见?”

  陆铮对杨岳拱手,态度尊重但不卑不亢:“杨督师过誉。督师久镇边关,经验远非晚辈可比。

  当前我军虽众,然虏骑精锐,野战仍具优势。依晚辈浅见,我军当扬长避短,依托营垒,发挥火器、兵力优势,以守代攻,消耗其锐气,待其师老兵疲,再寻机决战。不知督师以为如何?”

  孙应元附和道:“末将附议陆督师之言。我军新胜,士气可用,但需稳扎稳打。”

  杨岳认真听取后,颔首表示赞同:“弘远与孙将军所言,深合兵法正理,老成持重。” 他环视众人,“既然如此,老夫提议:便请陆总督与孙将军,统领麾下及部分蓟镇精锐,共八万步骑,负责构筑正面防线,坚守营垒,此为全军砥柱,至关重要!”

  杨岳用的是“提议”和“请”,表明是协商而非命令。

  陆铮与孙应元对视一眼,爽快应承:“督师信任,敢不从命!我二人必竭尽全力,稳住中军!”

  杨岳欣慰点头,又看向傅宗龙和谢尚政:“傅巡抚,谢总兵!两翼安危,关乎全局。

  老夫提议,请二位各率本部两万精锐,分布于大军两翼,护卫侧翼,并伺机而动,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傅宗龙见杨岳态度客气,且陆铮已率先响应,便也拱手:“督师安排妥当,本抚自当尽力。”

  谢尚政同样表态:“末将领命!”

  杨岳最后总结,语气有些凝重:“好!既然如此,便如此定策。

  老夫自率三万中军及所有骑兵为预备队,随时策应各方。此战非同小可,望我等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共御国敌!”

  明军通过高层协商,而非上级下令,完成了决战前的部署,气氛显得更为团结。

  ……

  明军中军,陆铮与孙应元联合指挥部

  面对清军的持续骚扰,陆铮与孙应元应对沉着。

  孙应元看着沙盘:“督师,虏骑每日骚扰,意在寻找我军弱点。傅、谢两翼,军心似乎不甚稳固。”

  陆铮点头:“此确为隐患。杨督师统筹全局,我等既负责中军,亦当为全局考量。”

  他沉思片刻,对孙应元道:“应元,我意从你我两部中,抽调两千火铳手与一千弓箭手。

  由赵奎统领,秘密增援左翼傅巡抚阵前,名义上归其节制,助其防御。右翼亦照此办理,如何?”

  孙应元略作思考,便明白陆铮深意:“督师高见!此乃顾全大局之举,既能稳固防线,亦可示好同袍,弥合裂隙。末将赞同!”

  陆铮此举是主动为之,体现其大局观和合作精神,并非奉杨岳之命。

  ……

  皇太极御帐(数日后)

  探马回报明军调动及士气情况。

  多尔衮:“大汗,明军防线稳固,尤其中军,陆铮、孙应元两部战力强悍,协调如一。

  两翼虽稍弱,但明军内部似乎相互支援,未见明显破绽。我军流言收效甚微。”

  范文程神情凝重,“大汗,杨岳老成,陆铮善谋,此二人摒弃门户之见,合力应对,实是我军劲敌。长期对峙,于我军补给不利。”

  皇太极凝视地图,沉默良久。明军展现出的团结和韧性,超出了他的预料。他精心策划的攻心与分化策略,在对方高层的有效合作下,未能奏效。

  “传令下去,” 皇太极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再伺机攻击三日,若仍无法撼动其阵脚……大军便逐步北撤,退回长城以北,再从长计议。”

  决定国运的蓟州会战,因明军高层,尤其是杨岳与陆铮的有效协商与团结协作,使得防线坚不可摧,战略天平逐渐向明方倾斜。

  清军的战略意图受挫,开始萌生退意。

  ……

  蓟州城头,了望

  杨岳与陆铮并肩而立,遥望清军大营。连日来,清军的骚扰力度明显减弱,营中似乎有不同寻常的调动迹象。

  杨岳抚须沉吟:“恒毅,你看虏营炊烟较前几日少了三成,巡骑也稀疏许多。皇太极……莫非真欲退兵?”

  陆铮目光锐利,仔细观察着远处清军营帐,“杨督师明鉴。皇太极用兵谨慎,见我军防线稳固,无隙可乘,久持于其不利。退兵,应是其当下最合理的选择。然而……”

  陆铮话锋一转,“困兽犹斗,何况十万虎狼之师?须防其佯退设伏,或临走前发动雷霆一击,以挫我锐气。”

  杨岳深以为然:“不错,越是此时,越不可松懈。需派精干哨探,密切监视其一举一动。

  同时,我军亦需做好追击之准备,若其真退,当衔尾痛击,扩大战果!”

  两位统帅意见一致,既保持警惕,也做好了乘胜追击的准备。

  ……
  http://www.abcsee.cc/44161/4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