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仙宫天门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那黄金面具泛着森冷邪气,像是被施过邪法的祭器。面具上生着龙角虎口,两腮状若鱼尾,活像张狰狞鬼面。五官处嵌着青白玉片,佩戴时可取下。

  面具表面还刻着漩涡纹路,从中心向外扩散,整张面具宛若一只眼珠,想必是照着雮尘珠的模样打造的。

  不过方余一时想不起这面具有何用处,端详片刻便抛回给老洋人。

  至于那根手杖,通体由青厱石雕琢而成,杖头分为两端,一端雕着龙首,一端刻着虎头。若将两头磨平,倒与普通手杖没甚区别。

  这柄手杖虽材质普通,却是破解古墓痋术的核心物件。

  镇陵谱记载,大祭司主持祭祀仪式时,必须佩戴这张面具,手持此杖。这两件应该是他专属的法器。

  棺内未见金银珠宝,说明墓主不重财物,却将面具与手杖随葬,足见其重要性,想必未曾传给其他祭司。

  或许与献王墓的祭祀仪式相关,甚至牵涉墓中痋术,日后定能派上用场,必须小心保管。

  交代完后,方余将手杖交还老洋人。

  老洋人听罢神情肃然,收起沮丧之色,谨慎地收好黄金面具与龙虎杖。

  经过这番耽搁,等四人回过神来,天色已晚。

  商量后,他们决定在镇陵谱旁露宿,次日清晨再启程寻路。

  ............

  夜色渐浓,四人围坐在篝火旁闲聊。

  老洋人和花灵颇为健谈,刚落座便兴致勃勃地分享从前盗墓时遇到的奇闻轶事。

  鹧鸪哨和方余含笑聆听,并未插话。

  待花灵与老洋人入睡后,鹧鸪哨看向方余,欲言又止。

  方余察觉,低声问道:道兄可是有心事?

  鹧鸪哨摇头,目光掠过旁边的镇陵谱,压低声音道:

  方兄,那上古仙穴水龙晕究竟是怎样的风水格局?

  镇陵谱提到,献王竟将陵墓建在彩余之上,我知此事绝无可能,但心中仍有疑虑。

  若能早些弄清其中奥秘,进墓时也好有所准备。

  方余听罢,神色一凛,放下手中把玩多时的大夏龙雀,正色道:

  水龙晕被称为上古仙穴,是因它仅存于远古传说,后世无人亲眼得见。

  这等仙穴世间罕见,堪称风水至宝。

  若要详述水龙晕,一时难以说尽,但你可将其视为放大万倍的内藏眢,其中蕴含的风水灵韵,更是内藏眢的万倍有余!

  什么?!

  鹧鸪哨闻言,顿时脸色大变。

  他早听说内藏眢已是极为难得的风水宝地,除帝王外,常人根本无缘享用。

  这水龙晕的格局竟比内藏眢还要强盛万倍?

  如此玄妙的风水宝地,当真存在于人间?

  倘若属实,称其为确实毫不为过,怕是只有上古传说中的神仙才有资格享用。

  确实是万倍之差!

  看到鹧鸪哨震惊的神情,方余内心也是波澜起伏。

  这绝非信口开河,《十六字风水秘术》中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典籍记载,水龙晕能蒙蔽天机,颠倒阴阳。

  在风水格局中,这等上古仙穴的地位,就如同帝王中的秦皇汉武,神话里的盘古女娲,堪称空前绝后,后世再难寻觅可与之比肩的宝地。

  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无不苦苦追寻这般仙穴,却都徒劳无功,谁曾想竟被献王在这深山老林中觅得。

  当然,这并非说历代皇陵的风水都不如水龙晕。

  毕竟……风水格局亦可后天改造!

  就说那秦始皇陵,前后修建近四十年,征发民夫超过七十万,已探明的区域就相当于七十八座 !

  陪葬坑与附属陵墓多达四百余处,区区兵马俑不过是九牛一毛。

  说来可惜,如此珍贵的上古仙穴,却被献王这等寒酸角色占据。

  若是落在秦皇汉武手中,以这两位帝王的雄厚财力,定能将此处打造成固若金汤的永恒禁地。

  感慨过后,方余继续为鹧鸪哨解释道:

  内藏眢引的仅是黄河支脉之水,而水龙晕却能汇聚地脉万川精华,囊括长江黄河两大主脉,更能承接九天甘露。

  此穴中的水龙如同放大的内藏眢,出口处形成地脉漩涡,恰似巨龙自黄泉腾空而起。

  晕,实为水汽凝结的七彩光晕,被称作日月华盖,登仙虹桥。

  镇陵谱描绘的仙宫幻景,多半是借这光晕映照而成。若献王真能建造天宫,又何须大费周章修筑陵墓?

  水龙晕又称真龙目,远看有迹可循,近看却无影无踪,乃是地脉灵气汇聚之处。若将先人安葬于此,可令生气长存,百邪不侵。

  鹧鸪哨忽然神色一凛:既然说要葬在龙晕之中,献王理应将陵墓建在水底才对,为何反而修筑悬空仙宫?

  方余暗自点头,这位大舅哥果然心思缜密:不错!水龙潜于下,仙晕浮于上,陵墓必须脚踏龙脉,头顶祥余,才能形成登天之势。

  献王深谙风水之道,那座仙宫恐怕只是幌子。

  真正的墓穴必定依水龙而建,即便不藏于水下,也必定设有连通龙脉的暗沟,方能构成乘龙朝仙的格局。

  鹧鸪哨恍然大悟,终于参透献王墓号称永世不现的缘由——既有毒虫把守,又有水龙为障。

  若那水龙晕真比内藏眢庞大万倍,而墓室又与地下暗河相连,确实堪称天衣无缝。

  念及此处,他心头又笼上一层阴霾。

  车到山前必有路。方余出言安慰,献王墓未必就在水龙晕正中央。两千年前的工艺,要在水下施工谈何容易?

  见鹧鸪哨面色沉郁,气势渐弱,方余适时开口点拨。

  方兄所言极是,是我过于心切了。

  鹧鸪哨舒展眉头,长吐一口浊气,果然是关心则乱。

  看来献王墓并未建在水龙晕主脉之上,至多只是借用了支脉灵气。

  又商讨良久,方余渐感疲倦,在四周撒过驱虫药粉后,便拥着花灵进入梦乡。

  ............

  次日黎明,四人早早醒来,整理行装,草草用过早饭便向虫谷腹地挺进。

  行至此处,那张残破地图已毫无用处。

  除两道毒瘴阻隔外,镇陵谱记载的内容远比地图翔实。

  想来绘制地图者并非献王亲信,对毒瘴内里的情形一无所知,仅知晓墓穴外围概况。

  不过两份记载有个共同特征:都标记着蟾蜍图案,代表最接近献王墓的方位。

  镇陵谱上刻有两处蟾蜍,一在虫谷深处,一在墓穴外围,紧邻谱中所示仙宫天门。
  http://www.abcsee.cc/44426/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