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晓燕的写作新突破
推荐阅读:
叶辰夏倾月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枭宠,总裁夫人超甜的苏小鱼墨北枭
诸天从心录
陈浩苏雪
混天鼎
穿成被团宠的长公主,她杀疯了!
撼龙秘卷
携崽逆袭:寡妇娘的空间有点甜
凡人虫仙:从废灵根到万蛊之主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正月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过窗棂洒在晓燕的书桌上,把摊开的作文本染成了浅金色。晓燕握着钢笔,笔尖悬在纸上半天没落下,稿纸上只写了“《村口的老槐树》”五个字,后面跟着几行被划掉的句子——她想写村里那棵百年老槐树的故事,却总觉得笔下的文字干巴巴的,没能把老槐树下的热闹和温暖写出来。“又在琢磨作文呢?”苏青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放在晓燕手边,看到稿纸上的划痕,笑着坐下来,“是不是觉得没把心里想的写出来?”晓燕点点头,把钢笔放在桌上,有点沮丧:“妈妈,我想写老槐树下的事,写张婶在树下纳鞋底,李爷爷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还有夏天大家在树下乘凉的样子,可我写出来总觉得少点什么。”
苏青拿起作文本,仔细看了看,指着“张婶在树下纳鞋底”那句说:“你看,这里只写了张婶做什么,却没写她怎么做的,她的动作、表情,还有纳鞋底时说的话。就像你之前写《我的妈妈》时,把妈妈缝衣服的细节写出来,才让人觉得真实。”她顿了顿,又说:“其实你可以试试写短篇小说,不用像作文那样讲究结构,把老槐树下发生的小故事串起来,就像串珠子一样,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短篇小说?”晓燕眼睛一亮,她之前在学校图书馆读过几本短篇小说,里面的故事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可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写。苏青摸了摸她的头:“对呀,你每天在村里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最好的素材。比如去年夏天,李爷爷在老槐树下给你们讲他年轻时当兵的故事,张婶一边纳鞋底一边帮着搭话,晓阳和几个孩子在树下追着蝴蝶跑,这些细节都能写进去,故事就活了。”
那天下午,苏青陪着晓燕坐在老槐树下,一起回忆老槐树下的点点滴滴。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张婶正好坐在树下纳鞋底,手里的针线穿梭不停,线轴在她指间转着圈,偶尔停下来,用针尾蹭蹭头皮,再继续缝。“张婶,您纳鞋底的时候,是不是总爱蹭头皮呀?”晓燕忍不住问。张婶笑着点头:“老习惯了,针钝了蹭蹭头皮,能更尖些,缝起来省劲儿。”
晓燕赶紧拿出随身带的素材本,把这个细节记下来,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线轴。苏青在旁边补充:“你还记得去年暴雨过后,老槐树的一根枝桠断了,村里的人一起帮忙修枝桠的事吗?李爷爷搬来梯子,陆叔叔拿来锯子,连晓阳都帮忙递钉子,最后大家还在树下摆了几桌饭,一起吃了顿热闹的。”晓燕点点头,又在素材本上写下“暴雨后修槐树,村民互助”。
接下来的几天,晓燕每天放学后都泡在老槐树下,有时候听李爷爷讲故事,有时候看村民们聊天,把听到的、看到的细节都记在素材本上。她还特意问李爷爷:“您年轻时当兵,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呀?”李爷爷摸了摸胡子,眼神变得悠远:“最难忘的是和战友们一起守阵地,冬天冷得睡不着,就围着篝火唱歌,唱《打靶归来》,唱得嗓子都哑了。”晓燕把这些话一字一句记下来,连李爷爷说话时眼角的皱纹都画在了素材本上。
开始写小说的第一天,晓燕先在稿纸上画了一张简单的结构图:开头写老槐树的样子,树干有多粗,枝桠有多茂盛,树皮上的纹路像什么;中间写三个小故事——李爷爷讲当兵的故事、暴雨后村民修槐树、夏天大家在树下乘凉;结尾写自己对老槐树的感情,老槐树就像村里的“老寿星”,见证着村里的喜怒哀乐。
写李爷爷讲故事那段时,晓燕特意加入了细节:“李爷爷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撒了一层碎银。他手里拿着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喝一口水,清了清嗓子,才慢慢开口:‘那年我才十八岁,穿着军装坐火车去部队,火车开了三天三夜,我盯着窗外的树,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她还写了晓阳的反应:“晓阳趴在李爷爷腿上,眼睛睁得大大的,连手里的弹弓都忘了玩,听到紧张的地方,还会攥紧小拳头问:‘爷爷,后来呢?敌人有没有攻上来?’”
写到暴雨后修槐树时,晓燕想起苏青说的“动作细节”,特意描写了陆叔叔锯树枝的样子:“陆叔叔踩着梯子,手里的锯子来回拉动,木屑顺着梯子往下掉,落在他的肩膀上。他时不时停下来,喊一句:‘晓阳,递个钉子过来!’晓阳赶紧跑过去,把钉子递给他,还不忘叮嘱:‘叔叔,你小心点,别摔下来。’”她还写了张婶的细心:“张婶煮了一锅绿豆汤,用木桶装着提到树下,给大家盛汤:‘天热,喝点绿豆汤解解暑,别中暑了。’”
写夏天乘凉那段时,晓燕把自己的感受也写了进去:“傍晚的风带着槐花香,吹在脸上凉凉的。我坐在妈妈身边,看妈妈给晓雨扇扇子,晓雨手里拿着一块西瓜,吃得嘴角都是红汁。张婶和几个婶子坐在一起,聊着谁家的孩子考了好成绩,谁家的庄稼长得好,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我靠在老槐树上,听着大家的笑声,闻着槐花香,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所有的烦恼都不见了。”
写完初稿后,晓燕把稿子拿给苏青看。苏青逐字逐句地读,遇到写得好的地方,就用红笔圈出来:“你看这段写李爷爷的头发,‘像撒了一层碎银’,这个比喻特别好,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李爷爷的样子。还有写张婶煮绿豆汤,把村里人的热心肠写出来了,很有生活气息。”她也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尾可以再加点你和老槐树的故事,比如你小时候在槐树下捡槐花,用槐花做书签,这样能让感情更真挚。”
晓燕按照妈妈的建议,修改了结尾:“我小时候最喜欢在槐花开的时候,捡落在地上的槐花,把它们夹在书里做书签。现在我的书里还夹着好几片槐花书签,有的已经变黄了,却还带着淡淡的香味。每次看到这些书签,我就想起老槐树下的日子,想起李爷爷的故事,想起张婶的绿豆汤,想起妈妈和弟弟妹妹的笑脸。老槐树就像我们村的亲人,一直陪着我们,看着我们长大。”
第二天,晓燕把修改后的短篇小说《村口的老槐树》交给了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可看着看着,就被故事里的细节吸引了——老槐树下的石凳、掉了瓷的搪瓷缸、带着槐花香的书签,这些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描写,让她仿佛真的看到了那棵老槐树,看到了树下的村民和孩子。
王老师拿着稿子,激动地找到晓燕:“晓燕,你这篇小说写得太好了!没有华丽的句子,却把农村生活的温暖和真实写出来了,特别有感染力。我帮你推荐给县文化馆的《乡村文艺》刊物,他们肯定会喜欢,这篇小说很有发表的潜力!”
晓燕听到这话,心里又惊又喜,连忙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苏青。苏青抱着晓燕,比自己获奖还开心:“咱们晓燕真厉害,不仅会写作文,还会写小说了!以后你要继续观察生活,把身边的故事都写下来,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接下来的日子,晓燕每天都盼着县文化馆的消息。她还继续写短篇小说,写村里的小河,写供销社的王阿姨,写幼儿园的李老师,每一篇都充满了农村生活的细节。王老师也经常指导她,教她怎么让故事的情节更紧凑,怎么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
半个月后,县文化馆给学校寄来了回信,说《村口的老槐树》已经通过审核,将在最新一期的《乡村文艺》上发表,还附上了一张稿费通知单。王老师拿着回信和稿费单,在班里特意表扬了晓燕:“晓燕的小说能发表,不是因为她有天赋,而是因为她善于观察生活,把身边的小事写进故事里,用真诚的文字打动了别人。大家要向晓燕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晓燕拿着稿费单,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把稿费交给苏青,笑着说:“妈妈,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咱们用它给弟弟妹妹买本书吧。”苏青接过稿费单,眼里满是欣慰:“好啊,咱们周末就去县城的新华书店,给晓阳买本奥数书,给晓雨买本图画书,再给你买本短篇小说集,好不好?”
那天晚上,晓燕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又拿起了钢笔。她在新的稿纸上写下标题《村里的小河》,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她知道,这只是她写作之路的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故事等着她去写,还有很多温暖等着她去记录。而妈妈的指导、老师的鼓励,还有村里的人和事,都会成为她最珍贵的写作素材,陪着她在写作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http://www.abcsee.cc/44447/3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