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以太坊的创始人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邮件的末尾,没有通常的祝福语。

  而是嵌入了一个极小的,难以察觉的GIF图标。

  林志华看到这图标。

  又是这个图标!

  他冷静下来,首先,他需要验证这个事情。

  他快速想起了自己第一篇帖子标题。

  《【长篇连载】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白皮书解读与思考》的ShA-256哈希值。

  得到一串64位的十六进制字符串。

  然后,他复制邮件末尾的加密文本。

  在一个在线的AES解密工具中,粘贴密文,输入得到的哈希值作为密钥。

  点击解密。

  一段文字跳了出来:

  ……基金会首批创始顾问名单:

  “省财经大学金融系杨振华教授,陈影,Leo……”

  看到最后几个名字,林志华的瞳孔猛然收缩。

  陈影!还有Leo!

  他们也在这个名单里?

  她和这个基金会,和那个图标,又是什么关系?

  杨教授的名字出现,反而增加了一点可信度。

  说明这并非完全的地下组织,似乎有意在吸纳学术界的正规力量。

  但陈影和Leo的出现,让整件事变得更加复杂。

  他想起了陈影说过她父亲与比特币早期开发的失踪案有关。

  林志华感觉自己掉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他关掉解密网页,清空浏览器历史,然后新建了一封邮件,回复给对方。

  标题:Re: 诚邀担任比特币中文基金会顾问

  先生你好:

  “感谢您的认可与邀请。对此殊荣,我深感荣幸,亦觉责任重大。”

  “基金会之愿景令人振奋,我深表赞同,然顾问一职关系匪浅。”

  “我需对基金会的宗旨,架构,资金来源及首批成员有更为详尽的了解。”

  “尤其是其与现有监管框架之间的考量,方可做出郑重承诺。”

  “不知是否方便提供更为详细的筹备资料,特别是创始成员的背景与承诺?”

  “此外,我对顾问的具体权责边界亦希望有更清晰的界定。”

  盼复。”

  中本聪华。

  点击发送后,邮件如同石沉大海,他知道对方不会立刻回复。

  技术烽火台论坛的金融科技版块。

  因为中本聪华的帖子持续输出,逐渐吸引了一批早期关注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技术极客,自由职业者和对金融充满好奇的大学生。

  在这个小小的数字角落里,关于比特币的讨论开始有了深度。

  殊不知这群自由职业者会随比特币的发展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

  林志华发布了一篇题为《智能合约雏形:比特币脚本的潜力与局限》的帖子。

  他基于比特币现有的脚本系统。

  然后谨慎地探讨了未来在区块链上执行复杂逻辑的可能性。

  他描述了一种未来:

  “未来的某一天,合同条款可以被编码,在满足条件时自动执行,无需中间人。”

  但他也着重强调了比特币脚本的图灵不完备性带来的巨大限制。

  帖子发布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大多数人表示难以理解,或者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然而,几天后,一个英文Id为“Vitalikm”的用户用略显生硬的中文回复了这条帖子:

  “@中本聪华,你的想法非常有趣。”

  “比特币脚本的非图灵完备性确实是实现复杂智能合约的根本障碍。”

  “你是否认为,一个从底层设计就是图灵完备的新区块链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

  “这样的平台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比特币式的简洁和安全,但能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林志华看到这个回复时,正在喝水,差点呛到。

  Vitalik?

  难道是……?

  他强压下心中的震惊,仔细阅读这段文字。

  此时的Vitalik buterin应该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

  可能才刚刚接触比特币不久,距离他撰写以太坊白皮书还有好几年。

  但他的思考已经如此超前,直指问题的核心。

  林志华深吸一口气,用平静而鼓励的语气回复道:

  “@Vitalikm,很高兴看到如此深入的思考。”

  “你说得非常对,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权衡trade-off。”

  “比特币牺牲灵活性换取了安全和稳定。”

  “这对其作为数字黄金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而一个全新的、支持图灵完备智能合约的平台,无疑将开辟一个全新的应用生态。”

  “但其面临的安全挑战,如无限循环,代码漏洞,也将呈指数级增长。”

  “这或许是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演进的两个不同方向。”

  “一个专注于价值存储,一个专注于去中心化应用。期待看到你更多的想法。”

  但他的回复无疑认可并深化了Vitalik的思考。

  “谢谢!我认为这两个方向并非完全割裂……”

  Vitalikm很快又回复了一段更长的文字,开始探讨跨链交互和可能性。

  这场隔着匿名Id的对话,持续了几个来回。

  他们谁也不知道网络那头的人是谁,更不知道对方在未来将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此刻,他们只是一个匿名的布道者和一个天才的少年,

  在一个中文论坛的角落里,进行着一次纯粹的技术与思想碰撞。

  林志华内心激动万分,但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的言辞。

  他扮演的只是一个思维开阔,乐于探讨的早期爱好者。

  最终,Vitalikm用一句:

  “我需要去研究一下椭圆曲线密码学,感谢讨论!”

  然后快速的结束了对话。

  林志华看着屏幕,久久不能平静。

  他刚刚与以太坊的创始人,就以太坊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第一次隔空交流。

  几天后,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流发生了。

  一个名为“Jihanw”的用户在他关于矿池技术的帖子下留言,问题非常犀利且具体:

  “楼主对ASIc矿机出现的可能性怎么看?”

  “如果存在专门为ShA-256算法设计的硬件,其效率将远超cpU和GpU。”

  “这会否导致挖矿中心化,违背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初衷?”

  Jihan?詹克团?还是吴忌寒?

  林志华脑海里出现这些矿霸们的名字。

  此时,比特大陆还未诞生。

  他沉思片刻,如实回复,同样基于当时的认知:

  “@Jihanw,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担忧。”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专用集成电路的出现几乎是必然规律,就像GpU取代cpU挖矿一样。”

  “这确实可能导致算力集中,这是效率与去中心化之间永恒的悖论。”

  “可能的应对方案,或许是核心开发团队在极端情况下考虑微调挖矿算法。”

  “或者,社区文化本身对去中心化的坚持能否形成制衡。”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他的回答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矛盾点。

  这似乎正是Jihanw想看到的,他简单地回复:

  “明白了,谢谢。效率的诱惑确实很大。”

  这次的讨论让一个名叫Vitalik的年轻人。

  更加坚定了对比特币局限性的思考。

  并开始构思下一代区块链的必要性。为以太坊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http://www.abcsee.cc/44738/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