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旱蝗预警惊朝堂,徙民安邦策难行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贾诩带来的密报在几位核心重臣手中无声传递。每多一人看完,殿内的空气便凝重一分。当最后一人,年轻的诸葛亮将绢帛轻轻放回御案时,他清秀的面庞上也已是一片肃穆。无需多言,那“密密麻麻的蝗虫卵块”意味着什么,在场无人不晓。蝗灾,往往与持续的大旱相伴相生,而大旱,动辄绵延数载。天子苦心经营,眼看再有一年便可廓清中原,平定十州,仅余交、扬、益三州可传檄而定。若此时遭遇如此旷日持久的天灾,一切宏图都可能被拖入泥沼,胜负之数,再难预料。刘协深吸一口寒气,率先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诸卿都已看过。此番,伴随着蝗灾,旱灾很可能随之而来,甚至……可能已悄然开始。据朕查阅典籍,旱灾往往持续两三载,波及范围极大。” 他目光扫过地图上那几个触目惊心的点,“朕预估兖州、豫州、徐州……恐怕皆难幸免。”
贾诩闻言,垂下的眼帘微微一颤,心中泛起一丝疑惑:‘陛下如何能如此笃定兖、豫、徐三州亦有蝗卵?绣衣府的探查重点尚在司隶……’ 但他素来深沉,此等疑问绝不会宣之于口,只是将头埋得更低了些。
一旁的鲁肃已是脸色发白,急声问道:“陛下,此消息……可确凿?若真如此,实乃塌天之祸!”
刘协目光扫过贾诩,语气不容置疑:“乃是文和绣衣使千里密报,星夜兼程送至。消息来源,当无疑问。”
贾诩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心中暗叹一声,面上却只得顺势应道:“……陛下明察,各地绣衣使正加紧核实,然……初步迹象,确如陛下所忧。” 这口突如其来的“黑锅”,他背得是既无奈又娴熟。
鲁肃得到“确认”,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袭来,他快步走到悬挂的巨幅疆域图前,手指颤抖着划过几个州郡:“陛下,若真如此,则司隶、兖州、豫州、徐州皆在劫难逃!仅以此四州在册人口论,司隶已恢复百万,兖州二百余万,徐州二百余万,豫州亦二百万余,合计便已超过七百万之众!若再算上世家豪强隐匿之口,恐不下八、九百万!这还未算可能被波及的青州、冀州、并州接壤部分……此番灾劫,关乎生民,恐近千万!”
近千万黎民的生死存亡,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轰然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刘协走到窗边,望着窗外似乎依旧平静的天空,声音沉痛地剖析着更深层的危机:“诸卿,莫要以为去岁推广曲辕犁,今岁各地便仓廪充实。我朝新定之地,百姓多贫,手中余粮几何?大多田亩,仍是租赁于世家豪强。寻常百姓,秋收所得,扣除租赋、种子、各类摊派,所余口粮,往往仅能勉强熬过寒冬。一到春夏,仍需依靠挖野菜、捕猎弥补口粮不足。若逢大旱,草木枯焦,蝗虫过境,更是片叶不留……届时,百姓连这最后一点补充都将断绝。蝗灾往往爆发于五六月份,恐怕……最多到七、八月间,民间存粮便将告罄,饥荒立现!”
他猛地转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一旦数百万、近千万饥民无粮可食,活不下去,他们会如何?必然扶老携幼,成为流民,冲击其他尚未受灾或灾情稍轻的州郡!若其中大量饥民被袁绍、袁术裹挟或吸纳,二袁得其人口补充,实力必将大涨,我军平定中原之势,恐生巨变!届时,内忧外患并举,我等数年心血,可能毁于一旦!”
殿内一片死寂,唯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衬得气氛更加压抑。天灾的阴影与潜在的人祸交织,让这些平日里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与无力。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个尚且带着几分青涩,却已初显沉稳的声音响起:
“陛下,诸位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年仅十四岁的诸葛亮,此刻正拱手出列。他清澈的眼眸中不见慌乱,唯有冷静的思索。这是他首次在如此重大的国策危机面前,正式出谋划策。
“亮以为,或可效仿前两次安置黄巾、黑山流民之旧例,未雨绸缪,主动迁徙人口。” 诸葛亮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可将司隶之民,有计划地向并州、凉州转移;而豫州之民,则可向南方的荆州迁徙。”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西方和北方,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据史料所载,凉州人口巅峰时期,曾达一百三十余万。如今虽经战乱,仅存三十万军民,地广人稀,以其底蕴,再容纳百万百姓,并非难事。并州方面,虽因黑山军迁入,人口压力稍增,但其北部、西部仍有大量荒地。且并州可与幽州联动,幽州在刘幽州治下,民生恢复,现有人口约二百万,然其巅峰时期曾近四百万,潜力巨大。可令司隶、兖州之民,北迁并州,乃至部分转入幽州安置。如此,或可分流数百万灾民,减轻核心受灾州郡压力。”
诸葛亮的提议,思路清晰,引据有力,让在场众人眼中都闪过一丝惊异。此子年纪虽轻,眼界与魄力却已非同一般。
然而,主管内政钱粮,深知迁徙艰难的鲁肃,立刻出列反驳,语气急切:“陛下!孔明之策,立意虽善,然……恐不切实际!”
他面向刘协,又看了一眼诸葛亮,沉痛地剖析道:“首先,叫安土重迁的百姓背井离乡,远离祖辈坟茔,此乃万难之事!非到易子而食的绝境,百姓绝不会轻易踏上流亡之路。强行迁徙,必生民怨,甚至激起民变!”
“其次,百万乃至数百万流民之迁徙,绝非易事!朝廷虽有两次安置百万流民之经验,然其成功,皆有特殊缘由。” 鲁肃伸出两根手指,“其一,兖州荀文若安置百万黄巾,乃是借青壮直接编为屯田兵,加以军事化管理,且有徐州牧陶谦倾力配合接收部分人口,河南尹钟繇全力接应,更有朱儁、张辽等大将率军沿途维持秩序、弹压可能的骚乱,即便如此,也耗时半年才勉强稳住局面,一年方彻底安宁!”
“其二,黑山军百万众迁徙,乃是张燕等大小头领尚在,其部众军纪尚存,且迁徙目的明确,分由幽州牧刘虞、并州牧刘备全力配合接纳,更有黑山军主力沿途护送,威压与怀柔并用,方能在半年内堪堪稳住局势。”
鲁肃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诸葛亮身上,语气愈发沉重:“孔明可知,这两次成功迁徙,有一共通关键?那便是这些流民之中,其丈夫、儿子,大多已在朝廷或归顺的军队之中!黄巾余众成了屯田兵,黑山部众归顺朝廷亦是军属。有至亲在军中,则其家眷便多了一份约束,少了一份盲动,迁徙过程方能有序!且都是流民,如今,我等要迁徙的,是散布于四州之地的近千万在册普通农户!”
他最终掷地有声地总结:“陛下,大规模、强制性的跨州迁徙,稍有不慎,便是人间惨剧,未受其利,先受其害!以目前朝廷之力,绝难在灾情爆发前,完成如此规模的迁徙。即便勉强行之,接收地如凉州,刚刚安定,骤然涌入百万饥民,恐非使其重生,而是与其同溃!然孔明之策,确实可行,少量、有序的迁徙,或可尝试,譬如将司隶部分人口迁入凉州,但总量绝不可超过一州承受之极限,否则,必是全线崩溃之局!”
鲁肃一番话,如同冷水浇头,将诸葛亮提出的迁徙之策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得淋漓尽致。殿内再次陷入沉默,迁徙之路,看似是条生路,实则遍布荆棘,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http://www.abcsee.cc/44757/1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