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哑灶会说话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无焰复焙笼”的横空出世,像一颗惊雷,炸响在徽州平静的茶商圈里。

  一夜之间,所有关于“香精茶”的流言都成了笑柄。

  云记门前,前来探寻究竟、洽谈合作的茶客络绎不绝,甚至连几家之前散布谣言的老茶号,都厚着脸皮派人送来了拜帖。

  然而,谢云亭的书房里,气氛却远没有外界那般热烈。

  阿篾将一份从上海发来的电报和一张《申报》的副刊放在桌上,眉头紧锁:“掌柜的,您看。英国那边的洋行回信了,态度很微妙。他们惊叹于新茶的品质,却也提出了最大的疑虑——这种神乎其技的工艺,是否能保证稳定、大批量的供应?”

  谢云亭的目光落在报纸上。

  那是程鹤年授意下,由一位所谓的“旅法品鉴家”撰写的文章,标题刺眼——《论东方手工作坊的“灵光一现”与工业标准的缺失》。

  文章通篇没有提云记一个字,却句句都在影射。

  它盛赞了东方神秘工艺可能带来的惊艳单品,又话锋一转,悲观地指出,这种依赖于个别天才、无法量化、无法复制的“秘方”,在现代商业体系中毫无价值,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幻影。

  “一针见血,杀人诛心。”谢云亭轻轻敲着桌面,语气平静,眼底却闪着寒光。

  程鹤年这一招,比林四爷的地痞流氓高明百倍。

  他不再攻击你的品质,反而将你的品质捧成“艺术孤品”,从而在商业逻辑上,彻底判了你的死刑。

  一个无法稳定量产的产品,如何签订大额订单?

  如何走进大上海,与讲究标准化的洋行掰手腕?

  “掌柜的,这‘无焰复焙笼’,全靠您用那个……法子,才能掌控火候。”阿篾忧心忡忡,“别说外人,就连我,看了这么多天,也只知道添炭封口,里面的玄机一概不知。咱们就这一座焙笼,全靠您一个人,这产量……”

  他说不下去了。这正是云记最核心,也最脆弱的命门。

  谢云亭站起身,走到院中,凝视着那座被工人们敬畏地称为“哑灶”的焙笼。

  它沉默、内敛,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但它不会说话,无法将自己的秘密告诉每一个需要操作它的工人。

  谢云亭的脑海中,鉴定系统清晰地浮现出一行字:【工艺优化】:“无焰复焙笼”核心参数——内胆恒温120-125度,热力渗透率高于90%。

  此为“传世级”品质生成区间。

  这些冰冷的数据,是他成功的基石,却也是隔绝在天才与凡人之间的天堑。

  他不可能给每个工人都配一个系统。

  “阿篾,你说的对。”谢云亭缓缓开口,“一座会制茶的‘哑灶’,只是一个盆景。我要的,是一个能让所有‘哑灶’都开口说话的法子。”

  “让……哑灶说话?”阿篾愣住了,完全不明白掌柜的意思。

  “对,开口说话。”谢云亭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创造欲,“它得能自己告诉我们,它‘渴’了,还是‘饿’了,是‘冷’了,还是‘烫’了。”

  接下来的几天,谢云亭再次把自己关进了沈六爷的窑厂。

  这一次,他不是去请教,而是去合作。

  “你要我烧制一种……会变色的泥片?”沈六爷听完谢云亭匪夷所思的要求,捏着自己的山羊胡,半晌说不出话来。

  “是的,六爷。”谢云亭摊开一张画满了符号和数据的草图,“我需要三种泥片。第一种,在温度达到80度时,由青色变为黄色,我称之为‘醒火片’。第二种,在温度达到120度时,由黄色变为赤色,我称之为‘成香片’。第三种,则是在温度超过130度时,由赤色瞬间炸裂,我称之为‘废灶片’!”

  沈六爷是玩了一辈子火与土的大师,他瞬间就明白了谢云亭的意图。

  这哪里是什么泥片,这分明是一套不需要识字、不需要懂数据,只靠眼睛就能看懂的“温度标尺”!

  “醒火片”变黄,意味着预热完成,可以加料。

  “成香片”变赤,意味着已达最佳焙火温度,需要保持。

  “废灶片”一旦有炸裂的迹象,就意味着温度过高,即将损毁茶叶,必须立刻降温!

  “你……你这个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沈六爷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眼神里充满了震撼,“你这是要把老天爷的火候,变成傻子都能看懂的红绿灯啊!”

  有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实验。

  在鉴定系统的“成分勘破”功能辅助下,谢云亭能精准分析出每一种陶土和矿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变化。

  他不断提出配方,沈六爷则凭借一生的经验进行烧制和改良。

  失败了无数次,烧废了上百斤陶土后,三天后的一个黄昏,当一片小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泥片,在窑火的炙烤下,精准地从黄色变为漂亮的朱赤色时,连沈六爷这样见惯风浪的老匠人,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成了!哑巴……要开口说话了!”

  半个月后,云记茶坊后院,十座一模一样的“无焰复焙笼”整齐排列,宛如一队沉默的兵马俑。

  每一座焙笼的侧面,都留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口,里面嵌着三片颜色各异的泥片。

  谢云亭召集了所有焙火工,其中也包括了好奇的小石头。

  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指着那些泥片,用最简单的话定下了规矩:

  “黄片不变色,就往外层加炭。黄片变色了,就盯着红片。等红片也变色了,就封死风口,保持住。要是看见红片有裂纹,就赶紧叫我!”

  工人们面面相觑,将信将疑。

  这比他们学过的任何手艺都简单得离谱。

  小石头第一个自告奋勇,负责看守最边上的一座“哑灶”。

  点火,升温。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小石头负责的灶口里,“醒火片”悠悠地从青色变成了土黄色。

  “变黄了!”他兴奋地大喊。

  “封一层风口!”谢云亭下令。

  小石头手脚麻利地照做。

  又过了一炷香的功夫,那片黄色的“成香片”开始泛红,最终变成了一块温润的赤玉。

  “红了!掌柜的,也变红了!”

  “好!维持住这个火,一个时辰后开炉!”

  当十座焙笼的炉门同时打开,十股几乎一模一样的、霸道而纯粹的兰花蜜糖香冲天而起时,所有工人都被眼前的奇迹惊呆了。

  他们这些最普通的茶工,竟然真的亲手复制出了掌柜的“神技”!

  小石头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看着自己亲手焙出的、品质丝毫不亚于掌柜亲制的茶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创造了神话的大英雄。

  谢云亭满意地笑了。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云记的工艺,才真正从“个人技艺”,进化为了“组织能力”。

  当晚,谢云亭召集了阿篾和所有管事。

  他取出云记的火漆印章和新印制的“茶引”,在众人面前,对这套信誉体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升级。

  新的茶引,不再是一张薄纸,而是一个小小的、可以折叠的硬卡。

  正面,是云记的商标和茶叶等级。

  背面,除了传统的产地、采摘日期外,赫然增加了三项内容:

  一、“焙火师”一栏,由当天负责看炉的茶工亲自画押或盖上自己的木头私印。

  二、“监造”一栏,盖上了谢云亭自己的印章。

  三、最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槽,用火漆蜡封着一片小小的、朱赤色的“成香片”残片!

  “这是什么?”阿篾不解地问。

  “这是我们‘哑灶’说出的话,是物证。”谢云亭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批茶叶出炉,我们都会敲碎一片当时窑里的‘成香片’,封入茶引。它将告诉每一个买家,这批茶,是在最完美的温度下诞生的。”

  “我把这个,叫做‘火漆溯源链’。”

  “它不仅能追溯到哪一天、哪一座山头,更能追溯到是哪一个工匠、在哪一座‘哑灶’里,用什么标准把它造出来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谢云亭这石破天惊的构想彻底镇住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做生意了。

  这是在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可量化的方式,为东方最神秘的茶叶工艺,建立一套无可辩驳的信用标准!

  三天后,一艘快船从徽州码头启航,驶向大上海。

  船上装载的,是云记第一批由“标准化流程”生产出的特级祁红。

  每一箱茶叶里,都附着这枚独一无二的、封印着“会说话的泥片”的全新茶引。

  而在上海的程家茶行里,程鹤年刚刚得意洋洋地在他投资的报纸上,看到了那篇《论东方手工作坊》被翻译成英文,准备递交给各大洋行。

  这时,一名管家神色慌张地闯了进来,递上一封从黟县发来的加急密报。

  程鹤年展开信纸,只看了几行,脸色便从得意转为错愕,再从错愕变为一片死灰。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描述了云记那套匪夷所思的“泥片控温法”和全新的“火漆溯源链”。

  他手中的报纸,飘然落地。

  程鹤年瘫坐在太师椅上,口中喃喃自语,

  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什么了。

  那不是一个会制茶的匠人,也不是一个懂经营的商人。

  那是一个疯子……一个试图为这个混沌的行业,重新制定规则的……怪物!

  而那个怪物,正带着他会说话的“哑灶”军团,朝自己来了。
  http://www.abcsee.cc/44841/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