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明末改革 >第4章 崇祯十七年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章 崇祯十七年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崇祯十七年初,大明武库的簿册上,悄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皇帝朱由检亲自推动、工部呕心沥血打造的“甲申骑兵铳”并非单一兵器,而是演化出一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系列装备,共计五个精确定位的版本:严寒版、沙漠版、普通版、军官版以及专为步战设计的步兵版。

  这五个版本看似繁多,核心却秉持着朱由检极力推崇的“模块化”理念。其中,严寒版、沙漠版与普通版三者之间,大量部件可以互通互换。

  铳管、击发机构乃至枪身主体,皆采用统一规制。若在南京、天津等拥有大型水利锻锤的军工重镇,工匠们完全可以根据前线需求,快速将普通版转换为专御边塞苦寒的严寒版,或调整为抵抗大漠风沙的沙漠版。

  军官版则更侧重于身份象征与激励。

  其用料极为考究:精选的南洋象牙精心打磨成握把,触手温润;关键部件以鎏金工艺装饰,于沉稳中透显威严;最特别的,是每铳都配有一个由皇帝朱由检亲自设计并颁发的随枪小挂件,多以精钢或贵金属雕刻龙虎纹饰,明确标示持有者的品级武官身份,某种意义上,它取代了传统的官印,成为新一代军官的权力与荣誉信物。

  至于步兵版,则堪称整个甲申铳家族中的“异类”,其设计思路与骑兵铳迥然不同。

  在戚元功与瑞典教官奥克·拉尔森经过无数次“激烈讨论”——有时甚至是面红耳赤的争执——之后,这款步兵铳被赋予了全新的战术定位。

  它的铳管显着加长,旨在提升弹丸初速与射程,经过严格测试,其破甲能力被稳定在四十步之内。

  它的出现,完全是为了适配正在武毅营中磨合锤炼的“新鸳鸯阵”。设计意图极为明确:装备给阵型最前排的盾牌手。

  当敌军逼近至三十步左右,鸳鸯阵即将与敌接触进行残酷肉搏之前的最后一瞬,这些原本持盾握刀的精锐不再仅仅是防御与近战的角色,他们将同步举起早已装填完毕的甲申步兵铳,对准近在咫尺的敌军队列,进行一次齐射!

  这轮突如其来的近距离火力投射,目的并非远距离杀伤,而是在白刃战爆发前的刹那,最大限度地削弱敌军最前排的密集阵列,打乱其冲锋势头,甚至直接击毙其悍勇先锋。

  一阵硝烟过后,紧随其后的狼筅手、长枪手便可趁敌混乱、倒伏产生的缺口,迅猛突进,扩大战果。这致命的一击,使得古老的鸳鸯阵在保持其严密组织与冷兵器杀伤力的同时,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火力獠牙。

  说到这个脱胎换骨的“新鸳鸯阵”,其中的门道确实值得细细分说。

  它已非戚继光时代纯粹依赖冷兵器协同的阵型,而是在皇帝朱由检“火力为王”的理念下,经历了一场伤筋动骨却又精准高效的外科手术式改造。

  最根本的变化在于阵型内每个士兵的职责被重新定义,尤其是最前沿的盾牌手。

  过去的藤牌手,其核心使命是掩护身后的战友,是纯粹的防御壁垒。

  如今,他们腰间赫然悬挂着两把甲申骑兵铳。他们不再是沉默的坚盾,而是化身为阵线最前沿的移动火力碉堡。在敌军进入三十步致命距离时。

  他们可以依托藤牌的掩护,迅速拔铳射击,在狼筅和长枪发威之前,率先给予敌军当头棒喝。他们是从“守护者”升级为了“守护者兼惩戒者”。

  原先阵中不可或缺的刀兵被全员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四名专职的燧发枪铳手。他们装备着铳管更长、精度和破甲能力更佳的燧发枪。这四人构成了小队的中程火力核心,负责在接敌过程中进行更精准的压制射击,并在盾牌手近程齐射后,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冷兵器的突进职能,很大程度上被火器的投射密度所取代。

  狼筅手与长枪手的职责基本保持不变,他们依然是阵型的骨架和近战决胜的关键。

  狼筅以其独特的构造继续负责限制敌军行动、破坏其阵型;长枪则如毒龙出洞,在火力打击造成混乱后,进行最终的清理与突击。他们的存在,确保了新阵型在弹尽援绝或陷入极端混战时,仍保有强大的冷兵器格斗能力。

  然而,最具颠覆性、也是改动最大的,在于火炮的编制层级被前所未有地降低。

  每五个这样的新鸳鸯阵(约60名士兵)作为一个核心战术集群,直接配属一门轻型三磅野战炮及其炮组(约5-8人)。这门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战略武器,而是变成了步兵队长可以直接呼叫和指挥的“大号火铳”。

  这一变革彻底重塑了接敌流程。当发现敌军时,不再是步兵缓缓前出、试探接敌,而是:

  炮火开路。

  三磅炮凭借其射程优势,在二百步至一百步的距离上率先发言,用实心弹远距骚扰,或用致命的霰弹对进入有效射程的敌密集队形进行“洗礼”。

  铳手跟进。

  炮火掩护下,四名专职铳手向前移动,在七八十步的距离上进行排枪轮射,进一步削弱和扰乱敌军。

  盾手决杀。

  敌军艰难突破炮火和铳弹的双重拦截,冲至三十步内时,遭遇盾牌手双铳的迎头痛击。

  冷兵收官。

  最后,由狼筅和长枪完成对残敌的清扫。

  至于当初朱由检让戚元功以及那几十上百个戚家老老少少组的十万“武毅营”呢?

  戚元功与麾下的戚家老少,秉持戚家军宁缺毋滥的传统,手握皇帝拨付的足额饷银,既不愿在兵员数额上弄虚作假,也坚决不招募那些仅会耕作的朴实农夫充数。

  兵贵精而不贵多,这是戚家军百战不殆的信条之一。因此,直至崇祯十七年春,整个“武毅营”实有兵力,也仅有一万余人,多不出多少。

  面对武毅营缓慢的扩军速度,朱由检却表现出难得的耐心。他多次对戚元功表示:“练兵之事,关乎国运,宁可慢些,务必要精。”皇帝心里明白,制约他战略布局的,远不止兵员数量这一个因素。

  工部下属的军器局虽已开足马力,但新定型的“甲申骑兵铳”产量始终有限。

  即便引入了西班牙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配备了最新式的水力锻锤,月产量仍徘徊在二千把左右。这点产量对于大明的庞大军需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限的“甲申骑兵铳”不得不优先配发给最紧要的战略方向:

  辽东的关宁铁骑需要直面建奴最精锐的八旗兵马;

  大同满桂所部、宣府曹文诏所部作为京畿屏障,常年与蒙古各部周旋;

  再加上卢象升直接统辖的三万近卫营,这些部队的装备需求都排在了武毅营之前。

  皇太子朱慈烺的婚期,也终于定了下来,就在三月初三,一个诸事皆宜的吉日。

  未来的太子妃,并非此前宫中隐隐传闻、与太子颇为亲近的黄氏姑娘,而是松江府一位赵姓商贾之家的千金。

  此女祖上数代,无人出仕为官,也无人投身行伍,是真正的清白商贾门第。

  这位赵氏年方十六,性情温婉娴静,知书达理,容貌清丽端庄。

  虽不完全符合朱由检私下里那套“前凸后翘好生养”的、带着几分戏谑的玄学理论,但其大家闺秀的风范与沉稳的秉性,作为未来的一国之母,无疑是极为合适的。

  更难得的是,此女面相丰润,被视为福泽深厚之相,且脾气柔顺,并非善妒骄纵之辈。

  其才学更是出众,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见解往往独到,曾有服侍的翰林学士私下感叹,若允女子科考,以此女之才,恐不少皓首穷经的读书人都要名落其后。

  至于那位曾与太子两情相悦的“黄丫头”,在经过朱由检与周皇后一番推心置腹的劝说后,太子朱慈烺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理解了“娶妻娶贤”的道理,同意先迎娶一位符合礼法、能安定朝野的“正常”太子妃。

  作为补偿与安抚,朱由检也默许,待太子大婚风波过去后,可将黄氏纳入太子府,初封选侍或才人,待日后太子登基,再凭其心意与资历予以册封晋位。

  当然,为了杜绝后世可能出现的废后风波,朱由检这次可是板起脸,对自家好大儿进行了严厉警告。

  “慈烺,朕把话说在前头,”

  朱由检盯着太子的眼睛,半是告诫半是玩笑道,“这赵氏是你明媒正娶的元配嫡妻,将来便是你的皇后。你需敬她、重她。若将来你敢生出废立之心,行那宠妾灭妻的糊涂事……哼,莫怪朕这个当老子的,到时候半夜从陵寝里爬出来,也要到你床前好生‘教导’你一番!”

  这半真半假的吓唬,让朱慈烺又是尴尬又是惶恐,连忙躬身应诺,心中那点因不能立心上人为正妃而产生的芥蒂,倒也消散了大半。
  http://www.abcsee.cc/44887/2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