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八卦
推荐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乾第一纨绔
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唐人的餐桌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朱由检对着袁崇焕等人发了一通关于钱粮的牢骚,但心里跟明镜似的——该给的,一分不能少;该花的,一文不能省。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这辽东就是个巨大的吞金兽,若是此刻断了供养,不仅前期的海量投入尽数打了水漂,这好不容易打开的有利局面,也可能瞬间崩塌,甚至引发连锁性的灾难后果。他这位大明皇帝亲身坐镇辽东,本身就是一个最强烈的政治信号。
整个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重心,乃至无数双或期待或警惕的眼睛,都自然而然地被牵引到了这片土地上。这种无形的压力,也推动着局势不断升级,投入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本来只是想修个大凌河城,再加个棱堡,顶多是嵌进辽西的一颗钉子……”
朱由检揉着太阳穴,心里有些莫名的嘀咕,“怎么这动静就越搞越大,现在倒好,辽南三城矗立,大军云集,流民归附,简直像是在这边上另起炉灶,重建了一个小辽东了?”
更让他有些费解的是,面对大明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势,辽东的老对手——满清,在袁崇焕一系列“扫辽”、筑城的操作下,除了前期一些被动应对和小规模冲突,整体反应竟显得有些……迟钝和无力?这不太像他们以往的作风。
他回想起之前得到的情报,皇太极病重,幼子福海即位,多尔衮成了摄政王……
“多尔衮……摄政王……”
朱由检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一个源于后世某些“民间传说”和影视剧的念头,如同水泡般突然冒了出来,带着几分荒诞和戏谑。
“那个多尔衮……现在不会就和那个啥……大玉儿?对,就是那个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搞到一起了吧?不会吧?
皇太极这尸骨未寒呢……” 这想法一旦出现,就在他脑海里盘旋不去,结合眼下清军相对“安静”的表现,似乎更增添了几分“合理性”——莫非是忙着内部争权夺利,加上叔嫂秘闻,所以才无暇他顾?
这充满现代八卦思维的想法,与眼前严肃的军国大事形成了奇特的反差。
他越想越觉得有趣,忍不住心血来潮,派人召来了如今几乎成了他“贴身护卫队长”的吴三桂、祖宽、杨御蕃、刘源清四人。
这四位总兵如今被钱龙锡和卢象升千叮万嘱,啥正经军务都可以暂时放一放,唯一的、也是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寸步不离地“看好”皇帝陛下,绝不能再让他上演单骑闯关的戏码。
四人不知皇帝突然召见有何要事,匆匆赶来,肃立待命。
朱由检看着眼前四位顶盔贯甲的悍将,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严肃一些,但眼中那抹好奇和八卦之火却难以完全掩盖。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用一种讨论机密军情般的神秘口吻问道:“咳……朕叫你们来,是想问问……你们在辽东时间长,对建奴内部那些事,应该比朕清楚。你们说……那个新上任的摄政王多尔衮,和他那个皇兄留下的妃子,就是那个科尔沁部来的,叫大玉儿的……他们俩,会不会……嗯?有没有可能……已经搞到一起去了?”
“……”
吴三桂、祖宽、杨御蕃、刘源清四位总兵,瞬间僵立在原地,如同被四道无形的惊雷劈中。
他们预想了皇帝可能询问军情、敌阵、粮草、防务等等任何问题,却万万没想到,陛下会用如此郑重的姿态,问出……问出这么一桩听起来极其不着调,甚至有些……有伤风化的宫闱秘闻猜想!
四人面面相觑,脸上表情精彩纷呈,从最初的震惊,到茫然,再到极度的尴尬和不知所措。这让他们怎么回答?他们是打仗的将领,不是打听敌酋床帏之事的细作啊!陛下这思路,未免也太……太跳脱了吧!
所以说,朱由检脑子里那些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的缠绵悱恻,多半是后世电视剧看多了留下的“后遗症”。他并未完全意识到,自他这位现代灵魂降临大明后,历史的车轮早已被他踹得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轰隆隆地驶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其干预,几件关键的历史事件已被彻底改写。
原本应在崇祯九年(1636年)遭受皇太极亲征、被迫臣服的朝鲜,因朱由检提前布局支援,以及袁崇焕在辽东的持续压力,使得皇太极始终无法全力东顾,朝鲜得以保全独立,未遭“丙子胡乱”之祸,成为了牵制满清侧翼的重要力量。
历史上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便香消玉殒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在这个时空却因朱由检带来的蝴蝶效应,得以健康地活了下来。
因其子福海被立为太子,她在皇太极驾崩后,母凭子贵,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太后之位,尊荣无限。
而皇太极本人,也因为朱由检在书信、檄文中动不动就嘲讽其“体态臃肿”、“恐难承弓马之劳”,为了维护大汗的威严和提振士气,竟真的开始注意起“养生”,时不时进行骑射活动,加之可能减少了些许亲冒矢石的征战,其高血压等健康问题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竟比原历史多活了些年头。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的结果便是原本的历史已被搅得面目全非。
那个在真实历史上,凭借幼子福临登基而一跃成为孝庄太后的布木布泰,如今依然只是永福宫庄妃。她的儿子福临并非皇帝,她也自然无缘太后尊位。后宫中,风头最盛、地位最尊崇的,是那位来自科尔沁、深受皇太极宠爱的海兰珠太后。
这一后宫权力格局的巨变,对前朝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兰珠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科尔沁部以及那些支持太子福海的满洲勋贵。而布木布泰(大玉儿)及其所出的皇子,在继承权竞争中已然出局,其政治影响力与历史同期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这使得围绕在福海身边的政治集团更为稳固,也使得多尔衮、豪格等实权派在觊觎最高权力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这位来自科尔沁的太后及其背后势力的态度。
此刻,在盛京皇宫深处,永福宫显得有几分冷清。
布木布泰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庭院中凋零的树木,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她依然是那个聪慧的女人,但历史的聚光灯已经偏离了她。她或许在暗中观察,在默默积蓄,但至少在表面上,她已不再是那个能够左右大清未来走向的关键人物。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朱由检,还在营口的行营里,一边啃着羊腿,一边琢磨着多尔衮和“大玉儿”的八卦,浑然不觉自己早已将历史的剧本撕碎,并亲手写下了一版连他自己都预料不到的全新篇章。
吴三桂被皇帝那个关于“大玉儿”的问题问得一头雾水,他小心翼翼地抬头,脸上写满了真实的困惑,适时地提出了疑问:“陛下……您说的这位‘大玉儿’……是哪位啊?末将孤陋寡闻,只知如今伪清宫中的太后,乃是那奴酋皇太极身前最为宠爱的关雎宫宸妃,名唤海兰珠。其子福海被立为太子,皇太极驾崩后,她便母凭子贵,晋为太后了。”
“海兰珠?谁?哦……”
朱由检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像是从某个遥远的记忆角落里把这个名字翻了出来,他甚至还带着点小得意,用油乎乎的手比划着说道,“朕听说过!是有这么个人!前年朕还特意写信给那皇太极,‘关心’过他这位爱妃的身体呢,让他少惹朕生气,免得他那爱妃跟着担惊受怕……”
他这话带着明显的戏谑,显然当年的“关心”绝非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但随即,他咀嚼着吴三桂的话,眉头渐渐皱起,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信息——太后是海兰珠,太子是海兰珠的儿子……
一个极其不对劲的念头让他瞬间从那种八卦的轻松状态中惊醒过来。他猛地坐直了身体,紧紧盯着吴三桂,“等等!你刚才说……太后是海兰珠?太子是她的儿子?那……那现在在盛京当酋长的是谁?不是那个……福临吗?!”
他记忆中清朝的顺治帝,应该是福临才对啊!
吴三桂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激动搞得有些懵,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清晰地回答道:“回陛下,伪清现今的酋长,正是那海兰珠所出的皇子,名唤——福海。”
“……………………………啊????????????!!!!!!”
瞧瞧咱们这位崇祯皇帝朱由检,他对《明史》可谓是一问三不知,脑子里关于前朝后世的那点“历史知识”,全是从各种清宫剧里看来的零碎玩意儿。
这倒也不能全怪他。他穿越前只是个为生活奔波的小职员,闲暇时哪会去啃那些砖头厚的《明实录》或是《清史稿》?
他对历史的全部理解和想象,基本都构建在那些伴随着寒暑假循环播放的经典电视剧上。
他印象中的康熙,是那个带着法印、三德子满大街溜达,到处管闲事的;
他想象中的乾隆,是那个有事没事就往江南跑,跟各种民间女子邂逅“十全老人”;
而他对于清初宫闱秘事的全部概念,则都来自于那部爱恨情仇纠缠不休的《孝庄秘史》,坚信多尔衮和“大玉儿”之间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孽缘”……
至于那些严谨的史学考证、复杂的政治背景、真实的人物关系?对不起,电视剧里没演,他朱由检自然也就“不知道”了。
这种知识结构上的严重“偏科”,使得他在处理与满清相关的事务时,常常会冒出一些基于“戏剧逻辑”而非“历史逻辑”的奇思妙想,让身边那些熟读圣贤书、恪守正统的大臣们,时常陷入茫然与凌乱之中,完全跟不上这位天马行空的皇帝陛下的思路。
http://www.abcsee.cc/44887/2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