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依法治罪(二)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曹爽并不知道皇上曹穆找自己什么事情,看着他虽然在开玩笑,但是曹爽知道事情肯定不简单。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浪花越大风浪越大。不是吗?

  “爱卿,怎么啦!有心事。”曹穆也是望着他说道。

  “臣在想,皇上到底找臣所为何事?皇上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找我。臣想皇上找臣。肯定不简单。”曹爽也是笑着说道。

  “要是朕找你是私人的事情,你是不是另外一种想法,昭伯。”曹穆开玩笑道。

  曹穆的话,让曹爽以为又是皇上的试探,他也是摇头道:“皇上,为人臣知道。皇上从来就不会因为私人的事情,找臣。臣估计除了国家大事。就算皇上,找臣,是因为私人的事情,臣曹爽一定会尽力办好。”

  “看来我曹穆,没有找错人。也没有认识错人,曹爽朕找你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办?”曹穆也是表情沉重道。

  “皇上您尽管吩咐,曹爽一定不会辜负皇上的信任,请皇上安排。”曹爽也是表情真诚道。

  曹穆拍着他,对着他道:“朕想让你去河东井岸镇,把郡守押送进京。把他家人也一起带进皇宫。朕给你五千人。”

  此时。曹爽满肚子疑问,他也是很好奇,皇上究竟找自己所为何事。他是搞不明白。也不清楚。曹爽也是比起司马懿直接不少。他也是道:“皇上您让臣去河东井岸镇做什么,还请皇上明示一二。”

  看着曹爽,曹穆这个时候才想起先帝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曹爽只是庸碌之才。根本成不了气候,这样的人物他看来自己之前高看了一眼,不是吗?

  曹穆也是阴冷地开口说道:“昭伯。你只要记住执行任务,其他的也就跟你关系不大,不要过多去问,朕不想因为一个臣子问题太多,付出生命代价,昭伯你懂朕的意思不。”

  曹爽也是点点头,他也是紧张说道:“臣明白,臣一定执行皇上交代的任务。”

  曹穆也是看着他曹爽道:“曹爽,曹爽你以后要多学习,朕告诉你多读书是有好处的,不要犯糊涂。”

  曹爽也听着皇上的话,到底是有没有记住,估计也就他自己知道。

  曹穆也是看着他道:“该去执行任务。”

  看着曹爽,他就想起之前21世纪播放的朱元璋,历史上朱元璋是他佩服的人,尽管是来自于后世他对于朱元璋确实发自内心的佩服。

  1368年,朱元璋建国大明,当了皇帝。

  从一个放牛娃儿到九五至尊,十五年的光阴看似短暂,可是只有朱元璋和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们知道,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容易。

  无数次的生死大战,无数次的以弱胜强,无数次的刀光剑影,只要有一次的疏忽,现在的一切就会成为上辈子的梦。

  在这十五年无数次的厮杀当中,朱元璋南征北战,败尽天下英雄,勘破世间人心善恶、魑魅魍魉,粉碎无数诡计阴谋。

  一切的艰难险阻,全部被他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临人间巅峰,让朱元璋养成了坚硬、睿智的帝王心,君临天下,任何的算计在他面前都无所遁形。

  可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破绽,朱元璋也有软肋,所以才让杨宪成为了他的克星,败坏了他火眼金睛的名声,栽了大跟头。

  朱元璋出身贫农,对老百姓的苦感同身受,自小的凄惨经历也在时刻提醒着他要当一个好皇帝,把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当上皇帝,是元朝的腐败给了他机会,把众多老百姓逼得没饭吃才跟他当了兵打下了这个天下。

  如今他当了这个皇帝,所有人都在看着他,元朝人不给我们饭吃,我们跟着你混,你朱重八当了皇帝,我们老百姓总不会再饿着了吧?

  朱元璋担子很重,也重情义,他不能寒了百姓的心。作为皇帝,是他们的君父,也不能让子民饿着。

  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饿死的,当初他没能力给家人温饱,现在他当了皇帝,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只能尽心尽力的对百姓好,来稍微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

  建国后,他把税收调到了历史最低,只有4%,希望百姓可以多些余粮生养更多的孩子,种更多的地,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他也担心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会让他看不到的地方的百姓受到贪官的欺压无处申诉,所以他破天荒的在宫门外放了一架鸣冤鼓,发明了叫做大诰的状纸,只要哪个地方的官员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当地百姓可以联合在一起绑了官员,顶着大诰到京城告御状,沿途州府官员不得阻拦,违者杀无赦,还要免费提供食宿,报销路费,举报有功还有奖赏。可谓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无论哪个朝代的明君都没有这么做过,各地官员代表了皇帝在当地的皇权统治,这种民告官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皇权的威望,没有哪个皇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朱元璋就敢这么做,在他心里,哪怕自己当了皇帝,也是农民的孩子,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朱重八。

  他永远是贫苦百姓的发言人,正如他所说:明朝是与百姓共天下,而不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相比于宋朝三百年基业没有杀过一个文臣来说,朱元璋却是毫不手软。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仇视当官的,因为他的家人就是被当官的逼得活活地饿死的。

  但是他又不得不用他们,国家那么大,他一个人管不过来,这就造成了朱元璋手底下官员艰苦的生活,工资低,责任大,一个干不好,还有杀头的风险。

  元朝的政治腐败让贪腐成了风气,明朝建国的时候,官员缺口太大,一时间无法补足,只能让这些前朝官员留任,那就必须对他们严格监督。朱元璋就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他们。生怕贪官让百姓受了委屈。

  他对当官的狠,历史上独一份儿,对百姓是真的好,也是历史上独一份儿。

  他知道,尽管如此,他做的还不够,治标不治本。

  元朝对中原百姓跟喂养牲畜一样的管理模式,让中原大地人口损失太严重,土地也严重荒芜,即使现在重新建国,一切有所改善,可是在哪个不知名的角落,或许还存在大片大片的饿死人的情况,甚至易子而食。

  想到这些,朱元璋坐不住了,他急于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把朝中事务安排好之后,就带领着一帮臣子微服出宫体察民情了。

  明初的都城在南京,在扬州境内,朱元璋私访第一站也就到了以富庶闻名的扬州城。他想的很好,看了扬州的情况后,其他地方虽然比不上扬州,但是根据扬州的情况,他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稍微降低评估,推测出其他地方的真实情况。

  他明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即使富庶的扬州也不会有多好,可是到了扬州城之后,眼前的一幕,却超出了他的认知,给了他当头一棒。

  站在扬州城头,朱元璋觉得自己似乎是站在了乱葬岗。放眼望去,全是断壁残垣,没有尽头。扒光了树皮的树桩,像是一个个凌迟而死的囚犯吊在那里,诉说着人间惨状。

  过了好久,在扬州当地官员竭力的搜寻下才找来了仅存的18户人家百姓,衣衫破烂不堪,还不如当年的乞丐朱重八,双眼无神,因为饥饿,他们脸色浮肿发白,看着穿着光鲜的朱元璋一行人,眼中有着畏惧与渴望。

  咚!眼前的一幕仿佛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朱元璋的心上,让他疼得险些背过气去。

  此刻的朱元璋就像是在经历酷刑,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期。

  父母家人饥饿而死的一幕幕再次浮现在了眼前,他只能无助的哭喊,却无能为力,因为父母要的是食物,可是草根都挖没了,树皮都吃光了,到哪里去给他们找吃的?父母饿死了,兄弟姐妹也饿死了。乡里乡亲也饿死了,每天都在大量的死人,随处可见骨瘦嶙峋皮包骨头的百姓死在路旁被乌鸦啄食。这不是人间,这是地狱,我要打破他。朱元璋在内心嘶吼着。

  幸运的是,多年后他成功了,他当了皇帝,他处死了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他给老百姓划分了新的田地,他们再也不会挨饿了,这是朱元璋的想法。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今天的扬州城还是人间地狱?那么那些百姓跟着我建立大明江山的意义在哪儿?我自认为远比暴元的统治要好得多,能够给华夏儿女一份生机 ,可是眼前的这一幕,和暴元有什么区别?

  总以为自己的成就能够弥补心中的一些遗憾,可是现在的场景,和当年全家惨死的场景有什么不同?

  诺大的扬州城,以富庶闻名,从三国孙权开发,经过隋唐两宋蓬勃发展,这里本是世间最为富贵的地方,可是让人讽刺的是,就这种地方,竟然只有18户人家,一棵树!剩下全是断壁残垣和荒芜的土地,要想恢复这里,难如登天!

  朱元璋,你硬生生活成了一个笑话!

  想到这里,朱元璋哭了!一向凌厉的目光此刻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无助苦涩的两行清泪。这是朱元璋心里的痛,扬州的老百姓都如此艰难,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谁?谁能接下这里的担子”?朱元璋一一扫过在场的臣子,猩红的双眼盯着他们,声音沙哑的问道。

  所有大臣面面相觑,最后全都选择沉默的低头。扬州的情况太过严重,已经不是整顿那么简单了,这里基本上全毁了,等于是要从头发展,想在这里有所建树,基本上要花一辈子的心血,还不见得能成功,搞不好,还有杀头的风险,吃力不讨好,及时撇清才是好事。

  朱元璋看着众臣的反应,眼中杀机毕露,满心的嘲讽。

  这些人一个个的都饱读诗书,天天嚷着忠君爱国死而后已,可是遇上事情,一个比一个爱惜自己的羽毛。

  要说他们搜刮百姓民脂民膏,倒是一把好手,这样的臣子杀光也是没错的。

  正当朱元璋杀心再也无法遮挡的时候,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人,砰的一声跪了下来,以头抢地,声音铿锵有力的吼道:“臣,参知政事杨宪,愿意担此重担,保证五年内扬州耕地全部复耕,民生趋于安稳,如若不成,请斩吾头”。说完,又砰的一声磕在了地上,久久不起。

  杨宪虽然跪着,可此时他的身影在众人眼中,显得却是那样的高大伟岸。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只留下朱元璋粗重的呼吸。

  “好!好一个杨宪”!过了好久,朱元璋一声兴奋的大喝,惊醒了呆滞中的众人,全部向朱元璋望去。

  只见朱元璋眼中满是赞赏之色,直直的望着跪在地上的杨宪,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杨宪,这个让自己最为器重的臣子之一,果然没让自己失望,和那些墙头草就是不一样。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市)的时候,杨宪来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

  在暗地里,杨宪是朱元璋的情报机构检校组织的重要成员,做起事来狠辣无情,命令为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样的人本就是朱元璋无比顺手的一把刀。

  但尽管如此,朱元璋对官员的防备也仍然包括他杨宪。

  可是直到此刻,直到所有人对扬州都避而远之的时候,杨宪却主动挺身而出接下扬州这个烂摊子,在朱元璋心里,他就和其他臣子再也不一样了。

  以后不管他能否把扬州的事情办成功,他都注定平步青云。

  他的这份心意,深深的打动了朱元璋,注定不会把他当一般臣子对待。

  既是对平民百姓的表现出的怜悯之情让朱元璋觉得杨宪贴心,认为他不是一个为自己牟利,而是一心为民、敢为天下先的好官。

  也是主动为朱元璋解围的忠诚之举,毕竟百姓过得不好,那打得是君王的脸面,没人收拾烂摊子,君王更难堪。

  朱元璋深深的看着杨宪,感触颇深。

  杨宪,你一心为国,咱必不负你!

  可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杨宪在低头领旨接任扬州知府的那一刻,眼中却露出的狡黠与兴奋之色,那是对权势的渴望。

  朱元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当中,成为了他一生的耻辱。

  离开扬州时,为了方便,朱元璋给了杨宪全权处理大权,以免让他被其他人影响,并且吩咐其他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杨宪的一切需求。

  此时的扬州需要的当然是粮食,但是这也是朝廷目前缺乏的,建国初年,百废待兴,根本帮不了杨宪多大的忙。

  而杨宪为了博取更大的功劳,直接婉拒了一切,表示不给朝廷添麻烦。

  这一点,无疑让杨宪又猜中了朱元璋的心思,对他也更加青睐,不再有一点儿怀疑。

  以朱元璋的性格,竟然对杨宪执政扬州连基本的监督人员都没有,可见对杨宪的放心。

  杨宪本就出自校检组,很快就察觉到了,他偷偷得意的勾唇一笑。从此,他终于可以大展拳脚,鲤鱼跃龙门了吗?

  刚开始,杨宪接管扬州事务的时候,还是挺卖力的。

  毕竟,要是真的能把扬州治理好,那绝对是大功一件,成为皇帝的红人。

  更何况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是自己不尽心,万一哪天朱元璋派人暗中查访,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杨宪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脱下官袍,换上了麻衣下农田和和百姓一起开荒,同吃同住,时常累得晕倒在地里。

  他拆了官府的房子,用木板为老百姓盖简易的住房。

  为了给百姓计时,他花费了自己积攒的仅有的三百两俸禄银子,跑到三百里之外买来一只大公鸡,为百姓每天计时打鸣。

  这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直呼他是救苦救难的大菩萨。

  杨宪的名声很快就传了出去,朱元璋听闻后,红了眼眶,嘴里喃喃道:“杨宪!杨宪!”。

  手中的毛笔沾上红色涂料,在功劳簿上杨宪的名字下面,画了一个又红又粗的红杠。

  为了不让杨宪有心理压力 ,朱元璋再次声明,百官不得干涉杨宪的事物。

  这样一来,杨宪管理的扬州与朝廷之间的消息就完全隔开了。杨宪也完全放飞自我。

  他仍然一如既往的在田里和百姓们一起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专门弄了一块自己的试验田和百姓比赛,看谁先种出粮食,到时候有赏银。

  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大的增加,逃到其他地方去的流民听闻扬州得到了治理,又陆陆续续开始回到扬州,从官府领了农具种子开荒。

  扬州的人口逐渐增多了起来,到处都是百姓满脸笑容夹杂着汗水开荒,干的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果这么一直干下去,扬州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开荒速度也会加快,五年内全面复耕是完全能实现的。

  可是杨宪等不了了,谁都不知道的是,他虽然表面一副为民形象,但那只是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喜好,作为皇帝的心腹亲信,这点儿了解还是有的。

  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心中从没有什么老百姓,他要的是权势,是高官厚禄。呆在扬州五年,不见得能爬到多高的位置,他也等不了那么久。

  所以,仅仅过了一年,田地复耕还不到一半的时候,杨宪撂挑子不干了。

  他把朝廷从其他地方运输过来的粮种、农具全部变卖,就在百姓还在为开出的大片良田而高兴的时候,杨宪把田地卖给了其他地方的大地主。汇聚了大量钱财贿赂朝廷官员。

  百姓一下子再次跌入了深渊, 他们找到杨宪讨要说法,结果被安排的打手打得头破血流,出了人命。

  百姓不甘屈服,想去京城告御状,却被杨宪安排的人杀死在半路上。

  朝廷因为早就放弃了对扬州情况的监视,对此一无所知,杨宪在扬州直接一手遮天。

  等他稳住扬州,打点好一切后,正好接到了朱元璋宣他进京的圣旨,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杨宪去的时候,他身上穿了全套的粗布烂衣,上面还打着各种各样的补丁,然后在外边套上官服,又把里面衣服的衣角不着痕迹露出来,他的“不小心”露出来的破败衣服自然映入了朱元璋和群臣的眼帘,一时间所有人感叹良多,众人都惊叹于他的廉洁勤勉。

  杨宪也聪明,他又开始趁热打铁,给朱元璋准备了一份礼物,当他在宫廷宴会上拿出来的时候,朱元璋直接就被惊住了。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杨宪。

  只见杨宪的手里拿着一束果实累累、颗粒饱满的稻穗。

  杨宪告诉朱元璋,扬州已经全面复耕,田里全是这种长势的稻子,堪称祥瑞,百姓家家有余粮,这是皇上圣明,洪福齐天啊。

  朱元璋喜不自胜,兴奋的忘乎所以。也许其他皇帝会
  http://www.abcsee.cc/44908/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