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紧迫
推荐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乾第一纨绔
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唐人的餐桌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经历了一场临时小考和经义课的捶打。下午时分,学子们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紧张。
连一向以风趣洒脱着称的苏学士,此刻,也敛去了惯有的笑容,面色严肃地端坐于讲台之上,让整个讲堂的气氛愈发凝滞。
“诸位。”
苏学士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说道:
“院试在即。”
“今日诗赋课,不讲风花雪月,不论山水性情。”
“专讲院试诗赋之规则与应对之法。”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逐一分析这次的考点和应试技巧,请大家注意认真听。”
“这个考点,我不会再说第二次,听或者不听,背或不背,全在你们。”
众人精神一振,纷纷挺直腰背,凝神细听。
这才是当前最迫切需要的。
“院试诗赋,主考‘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苏学士直接切入核心,说道:
“此试帖诗,非尔等平日随心所欲之作。”
“其题,常取自古人诗句或经典成语,并限定特定韵脚。”
“譬如,‘赋得‘明月松间照’得‘光’字’,则你等之诗,不仅需紧扣‘明月松间照’之意境展开,更需严格押‘光’字所属之韵部。”
“一韵到底,不得出韵。”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底下一张张专注而略带困惑的脸,继续深入讲解,说道:
“其格律,要求极为严谨。”
“五言六韵,共十二句。”
“除首联、尾联可不对仗外,中间四联必须两两对仗,工整严谨。”
“平仄,需依定式,不可随意。”
“其内容,虽需描绘景物,但,最终须归结于颂扬圣朝德政、阐发忠孝仁义之伦理,须得‘庄雅醇正’,合乎圣贤之道,切忌流露个人牢骚或轻浮艳情。”
为了让众人更直观地理解,苏学士还举了一些往届的真题和范文片段,逐一剖析其中的扣题、用韵、对仗、立意之妙处与禁忌。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又倍感压力,这才明白院试的诗赋与他们平日所学的随意吟咏差别何等巨大。
“此外,尔等需知。”
苏学士补充道:
“在院试的‘经古’场中,亦可自愿报考‘诗赋’一门,作为特长展示。”
“若作得出彩,或能增色不少。”
“然,其要求与试帖诗大同小异,皆重格律、扣题与雅正。”
讲解完毕。
苏学士看着底下大多眉头紧锁的学子,知道光听理论无用,需得实战演练。
他略一沉吟,为考验众人的应变能力,决定现场命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
“现在,老夫便仿院试规制,现场出题,限一炷香时间,尔等当场作来。”
苏学士目光扫视全场,缓缓说出题目:
“赋得‘风雨不动安如山’得‘安’字。”
“此题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名句,要求紧扣“风雨中岿然不动如山的安稳”之意,并押“安”字韵。”
题目一出,满座皆寂。
“安”字韵……风雨……岿然不动……
这题目既要描绘风雨之景,又要体现安稳之态,最终还需归结到对朝政稳固、士人操守的颂扬或阐发,难度不小。
香烛点燃,青烟袅袅。
学子们纷纷低头苦思,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喃喃自语,有的提笔又放下,面露难色。
王圆咬着笔杆,一脸痛苦。
高肃凝眉沉思,迟迟未能落笔。
大多数人都在格律、对仗和立意之间艰难平衡,顾此失彼。
张衍志亦是凝神静思。
这题目让他联想到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乃至国家的动荡。
“安如山”,是一种定力,一种信念。
他回想自身经历,从贫寒屠户之子到如今,所求不过是一份在知识海洋和未来风雨中的“安稳”与坚定。
思路渐明,他不再犹豫,提笔挥毫,文思如泉涌。
香烬,收笔。
苏学士令书童收上诗稿,当场批阅。
他看得很快,大多诗作或格律有失,或对仗不工,或扣题不紧,或立意流于表面,只能摇头。
直到他看到张衍志的诗稿,眼前骤然一亮。
只见,纸上笔力遒劲,写道:
“赋得‘风雨不动安如山’得‘安’字
狂飚卷地起,万木尽摧残。
砥柱立中流,孤峰傲岁寒。
心随金石固,节共竹松安。
岂畏浮云蔽?长歌天地宽。”
苏学士轻声吟诵,越读眼神越是明亮。
此诗首联以“狂飚”、“万木摧残”极写风雨之暴烈,反衬之意立现。
颔联“砥柱”、“孤峰”直接点出“不动安如山”之象,对仗工稳。
颈联由物及人,“心固”、“节安”将主题升华至心志与操守,巧妙扣合“安”字韵脚,且“金石”、“竹松”之喻恰切。
尾联“岂畏浮云蔽”展现出无畏的胸怀,“天地宽”则意境顿开,将个人的安稳与天地之大融为一体,隐含对清明世道的信心与自身豁达的襟怀,庄重而大气。
“好!”
“好一首试帖诗!”
苏学士忍不住击节称赞,将诗稿示于众人,说道:
“尔等且看张衍志此诗!”
“紧扣题目,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用韵准确。”
“更难得者,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立意高远,气韵沉雄,将‘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内涵阐发得淋漓尽致,且完全合乎‘庄雅醇正’之要求!”
“此方为院试诗赋之典范!”
满堂学子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张衍志身上,惊叹、佩服、乃至一丝无奈皆有之。
在如此严格的限制下,他竟还能作出这般出色的诗篇,其诗才与应变能力,确实远超同侪。
王圆凑过来低语,说道:
“衍志兄,你这……也太打击人了!”
高肃亦叹服,说道:
“心服口服。”
张衍志面对赞誉,依旧平静,只是向苏学士微微躬身。
……
很快。
下课的钟声敲响。
往日里,总会嬉笑打闹,相约游玩或讨论报社事务的学子们。
今日却都如同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沉默而迅速地收拾好书箱,步履匆匆地离开讲堂,汇入前往食堂的人流。
食堂里,往日的喧闹被一种压抑的嗡嗡声所取代。
打饭的队伍移动得飞快,几乎没人闲聊耽搁。
座位上,学子们大多埋头快速进食,即便交谈,声音也压得极低,内容清晰可辨:
“陈先生今日所讲《春秋》‘华夷之辨’,必是重点,晚间需再细读注疏。”
“苏学士强调的试帖诗平仄格律,我还有些模糊,饭后得去找同斋的李兄请教……”
“听闻去年院试首题出自《孟子·尽心下》,不知今年会否延续?”
“我只求那‘辍落’的运气,莫要降临到我头上……”
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却更浓的是那股挥之不去的焦虑与紧迫感……
http://www.abcsee.cc/44910/1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