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流民阿山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院中晾晒的草药和忙碌的学徒,仿佛看到了未来:“好!此事,老夫应下了!济世堂地方狭小,老夫这就去寻沈先生,择地新建医塾校舍!生源选拔、课程设置,老夫亲自拟定!所需教具、药材、纱布耗材,还望你鼎力支持!至于这酒精……”

  孙伯贤指了指角落几个大陶罐,里面盛满了陵水堡新建酿酒工坊通过多次蒸馏提纯出的、浓度高达75%以上的“消毒酒精”,这是实施所有消毒缝合术的基础保障。

  “叔父放心!”吴桥立刻接口,“酿酒工坊已扩产,酒精蒸馏列为最高优先级!优先保障济世堂与未来医塾所需!羊肠线、特制缝针、棉纱口罩、羊皮手套,工坊亦会全力供应!”

  “如此甚好!”孙伯贤眼中闪烁,“老夫这把老骨头,就再拼上一回!为这陵水,为这三地,也为这医道新途,培养出第一批懂得消毒救命、能上火线抢人的‘白衣兵’!”

  数日后,陵水堡各处张贴出了“惠民医塾”的招生告示,条件优厚,管吃住,有津贴,学成包分配,要求明确。

  告示旁,那名被“蒜素”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矿工,成了活生生的宣传榜样。

  告示前围满了庄民,不少父母拉着半大孩子,眼中充满了希冀——学门救命的手艺,还能有口安稳饭吃,在这乱世,是天大的机会!

  ……

  甘蔗林在腊月的陵水,铺展成一片望不到头的深绿色海洋。

  凛冽的北风被琼州海峡的暖流驯服,吹到这片土地时,只剩下带着咸腥气的和煦,在连绵起伏的蔗叶上卷过一阵阵哗哗的涛声。 那叶片,边缘带着细微却锋利的锯齿,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烁着近乎金属的冷光。

  一株株甘蔗挺立着,粗壮的蔗杆上,紫红色的斑驳纹路如同凝固的古老血痕,沉甸甸的顶梢已微微弯垂,宣告着积蓄了整个短促冬季的甜蜜即将喷薄而出。

  阿山握着镰刀粗糙的木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站在田垄上,深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里弥漫着海风的咸、泥土的腥,还有一股越来越浓烈的、从那些被镰刀割开的蔗杆断口处逸散出来的清冽甜香。

  他低下头,粗糙的手指抚过腰间新束紧的布带。

  就在几个月前,这条带子松松垮垮地挂在他嶙峋的腰胯上,仿佛随时会滑落。

  那时他刚从广西的大山里钻出来,像一条被追猎到濒死的野狗。

  家乡的山寨被乱兵焚毁,大明朝廷的边乱从来就没停过,只是那些小动乱从不会上奏到朝廷的中枢。

  阿爹阿娘倒在血泊里,他带着小妹阿秀没命地奔逃。

  兄妹俩饿着肚子一路乞讨。

  他和小妹能活着走到海边,爬到那条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破船上,漂到海南岛,连他自己都觉得是祖宗坟头冒了青烟。

  下船时,他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阿秀更是轻飘飘的,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枯叶。

  陵水,这个名字在很多流民口耳相传中,是活命的一线希望。

  他们被收容在简易的棚户里,头一顿饭,是熬得浓稠的鱼汤泡着糙米饭。

  阿山捧着那个粗陶碗,碗壁的温热透过皮肤渗进冻僵的骨头里,鱼汤的鲜味混合着米粒的香气猛烈地冲击着他麻木的味蕾。

  他几乎是颤抖着,狼吞虎咽地把那碗东西倒进喉咙,滚烫的汤水烫得食道生疼,他却只觉得这是活着的滋味。

  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那顿饭,他吃得肚子滚圆,撑得几乎无法弯腰。

  接下来的日子,每日出些力气,帮着平整土地,搬运石块,或是跟着老农侍弄那些据说能“肥田”的紫色小花,后来他知道那叫紫云英,便能换得实实在在的一日两餐,有鱼有米。

  陵水的鱼汤,奶白浓郁,撒上几粒粗盐,便是无上的美味,滋养着他干瘪的肠胃和枯萎的筋骨。

  几个月过去,手臂上、肩膀上,那些凹陷的地方竟渐渐被紧实的肌肉填平。

  粗糙的土布短衫穿在身上,不再空空荡荡地灌风,而是被撑得有了轮廓。

  “阿山哥,愣着做啥?开工啦!”旁边一个同样精壮的汉子笑着喊了一嗓子,声音洪亮。

  阿山猛地回过神,应了一声:“来了!”

  他甩开大步,踏入蔗林深处。

  深绿色的蔗叶立刻将他包围,阳光被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跳跃在紫红色的蔗杆上。

  他选好一株粗壮的目标,微微沉腰,左臂猛地探出,铁钳般的大手稳稳扣住蔗杆中段,粗糙的掌心立刻感受到蔗皮特有的坚韧和冰凉。

  右手的镰刀随即挥出,一道雪亮的弧光闪过,带着破风的轻啸。

  “嚓!”

  一声干净利落的脆响。

  手腕粗的蔗杆应声而断,断口处汁水四溅,那股清甜的气息瞬间浓烈了数倍,直冲脑门。

  沉重的蔗杆倒向他的臂弯,沉甸甸的分量压在臂膀上,带来一种奇异的、踏实的满足感。

  就是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让他和妹妹活了下来,还长出了肉,有了力气。

  他反手将甘蔗甩到身后堆好的地方,动作一气呵成,流畅有力。

  汗水很快从他结实的脖颈和额角渗出,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却只觉得浑身是劲,仿佛这几个月吃下的每一口鱼汤、每一粒糙米,都化作了此刻臂膀上源源不断涌出的力量。

  镰刀起落,甘蔗倾倒。

  阿山的身影在蔗林的绿浪中起伏、穿梭,每一次有力的挥臂,每一次沉腰发力,都伴随着甘蔗清脆的断裂声和蔗汁浓郁的芬芳。 这声音,这气息,交织成一首粗犷而充满生机的进行曲,回荡在陵水这片被开垦出的希望之地上。

  他不再是那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幽灵,他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出了肉,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这片甘蔗林,这片土地,给了他重新站直的力量。

  ……

  甘蔗榨汁工坊巨大的木棚下,空气永远闷热而粘稠,弥漫着一种化不开的、近乎发酵的甜腻气息。

  水牛蒙着特制的竹编眼罩,拉着沉重的石碾,围绕着巨大的榨槽缓慢而不知疲倦地转着圈子。

  粗大的甘蔗被填进石碾的缝隙,在令人牙酸的挤压声中,清冽的汁液如同溪流般汩汩涌出,汇入下方宽大的木槽。

  汁液呈现出一种浑浊的草绿色,漂浮着细碎的渣滓和泡沫,离人们心目中“糖”的洁白模样相去甚远。

  接下来便是熬煮的大灶。

  十几口特制的大铁锅排成壮观的一列,下面炉膛里的柴火熊熊燃烧,舔舐着漆黑的锅底。

  熬糖的汉子们赤着精壮的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油光发亮,汗水小溪般流淌。

  他们手持比人还高的长柄木铲,在滚沸的糖汁中奋力搅动。
  http://www.abcsee.cc/44927/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