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柳秀才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柳秀才》:沂州蝗灾录。

  明朝末年,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突发蝗灾。

  黑压压的蝗虫如乌云蔽日,所过之处,寸草不留。

  很快,灾情蔓延至沂州地界。

  沂县县令忧心如焚,连日召集乡绅商议对策,却一无所获。

  这一夜,他拖着疲惫的身躯退入后衙,和衣卧于榻上,恍惚间进入梦境。

  忽见一位秀才翩然而至。

  但见他头戴高冠,身披绿衣,形貌修长伟岸,气度不凡。

  秀才躬身作揖道:“明公勿忧,在下有一策可御蝗灾。”

  县令急忙请教。

  秀才道:“明日午时,西南官道上将有一妇人骑着怀孕的母驴经过。

  此乃蝗神化身。

  明公若诚心哀求,或可免此一劫。”

  言毕,身影渐淡,消失无踪。

  县令猛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

  回想梦中情形,历历在目。

  虽觉蹊跷,但念及百姓疾苦,宁可信其有。

  当即吩咐衙役备好香案酒醴,次日一早便率众出城南候。

  时至正午,烈日当空。

  众人等候多时,正疑为虚妄之际,忽见西南道上烟尘微起。

  一妇人梳着高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牵着一头肚腹隆硕的灰色母驴,缓步北行。

  那驴子步履蹒跚,显然怀有身孕。

  县令急忙命人点燃香烛,亲自捧起酒樽,趋步拜于道左,拦住驴头去路。

  妇人蹙眉问道:“官人何事相阻?”

  县令伏地哀恳:“沂县小邑,屡遭灾殃。

  今蝗灾将至,恳请仙姑垂怜,救这一方百姓!”

  妇人闻言色变,冷笑道:“可恨那柳秀才多嘴,泄露天机!

  既然至此,我当以彼身代偿,不伤禾稼便是。”

  言罢,连饮三杯酒,随即人与驴俱化作青烟消散,唯余道上尘土微微浮动。

  数日后,蝗灾果然降临沂州。

  但见漫天飞蝗如乌云压城,振翅之声似雷鸣轰响。

  令人惊异的是,蝗群竟不落稻田,只纷纷聚集于杨柳林中。

  所过之处,柳叶尽被啃食,片绿不存,而田中秋禾却完好无损。

  县令此时方悟:那托梦的绿衣秀才,原是柳神化身。

  为了保全百姓庄稼,不惜以身饲蝗。

  后来有人说:“这是县令忧民之诚感动上苍。”

  确实如此啊!

  柳神祭

  蝗灾过后,沂县百姓感念柳秀才恩德,在城南柳林中建起一座小庙,名曰“柳神祠”。

  祠中不塑神像,只以一段焦黑的柳木为祀。

  那是蝗群过后唯一存活的柳树残躯。

  老辈人说,那日蝗虫啃尽柳叶后,突然天降雷火,将整片柳林焚为白地。

  唯这段焦木在灰烬中卓然屹立,木质中隐隐透出青碧之色,以手抚之,触感温润如生。

  县令辞官后,就在祠旁结庐而居,日夜守护。

  每逢清明,他总要在祠前洒下三杯新酿:一杯敬天,一杯祭地,第三杯缓缓浇在焦木根下。

  他说柳秀才最爱酒香,那日道别时饮的三卮酒,让他眼中有了笑意。

  蝗神谶

  更深露重的秋夜,万籁俱寂,唯有官道上的赶路人在匆匆前行。

  突然,一阵清脆的驴蹄声响彻夜空,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

  赶路人循声望去,只见月光下,一个妇人正骑着驴子缓缓而来。

  那妇人身着褐色披风,高高盘起的发髻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她的面容被阴影遮住,看不真切,但从其身形和气质来看,与传说中的人物一般无二。

  待妇人走近,赶路人不禁好奇地问道:“这位夫人,如此深夜,您为何独自一人在这官道上赶路呢?”

  妇人微微一笑,轻声回答道:“我本是沂山深处修行的蝗母,掌管着世间虫蝗之事。”

  赶路人闻言,心中一惊,忙道:“原来您就是传说中的蝗母,失敬失敬!”

  妇人摆了摆手,继续说道:“那柳郎本是千年柳树成精,与我相斗已有三百载。”

  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三百载?”赶路人惊叹道,“如此漫长的时间,你们之间的争斗想必异常激烈吧。”

  妇人点了点头,叹息道:“彼以柔克刚,我始终胜他不得。”

  她抬头望着天边的残月,仿佛在回忆着与柳郎的过往。

  过了一会儿,她才缓缓说道:“那日,他愿以千年修为换一县百姓平安,我敬他这份痴心。”

  路人战战兢兢地向妇人询问未来一年的收成情况,妇人微微一笑,从衣袖中缓缓取出一支干枯的柳枝。

  她将柳枝递给路人,轻声说道:“这柳枝虽已干枯,但其中蕴含着天地之灵气。

  你只需观察柳枝上的叶子,便可预知年景的好坏。

  若见到柳叶青翠欲滴,那便是丰收之年;

  但若见到柳叶枯黄如土,恐怕就会有蝗虫肆虐。”

  路人小心翼翼地接过柳枝,仔细端详着,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妇人继续叮嘱道:“你一定要将这个方法告诉乡人们,让他们不要再砍伐柳树去造林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柳林越茂盛,蝗虫的灾害就会越少。”

  说完这些话,妇人和她的驴子渐渐融入了清晨的浓雾之中,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般。

  路人手持着那支枯柳,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后来,这支枯柳被路人供奉在柳神祠中,成为了一县丰歉的重要征兆。

  每当人们想要预测来年的收成时,都会前往柳神祠,虔诚地祈祷并观察那支枯柳的变化。

  柳烟翠

  又三十年过去,当年的县令已成耄耋老翁。

  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他倚在祠前打盹,恍惚又见绿衣秀才自柳烟中走来,冠带俨然,碧色如新。

  “柳君别来无恙?”

  老者笑问,如见故人。

  秀才执手相看:“蒙君三十年香火,今已重得形骸。

  只是...”他指向远处正在砍伐柳林的乡民,

  “人心易变,恐劫数又将重演。”

  是年秋,果然又见蝗虫。

  但这次飞蝗绕过沂县,直奔邻县而去那里刚砍尽柳林改种桑田。

  人们这才想起老县令生前立下的乡约:“沂水之滨,必植柳百里。”

  如今沂河两岸依旧翠柳含烟,每至暮春时节,柳絮如雪。

  乡人会在最老的柳树下洒三杯酒:一杯敬天,一杯祭地,第三杯缓缓渗入泥土。

  他们说,这是敬给那位绿衣秀才的,他或许正化作某株柳树,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着新枝。
  http://www.abcsee.cc/44982/3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