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第78章 风雨逢知己(丁前溪1)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8章 风雨逢知己(丁前溪1)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丁前溪》之一。

  山东诸城有句老话:“富不夸财势,义不负须眉。”说的便是丁前溪。

  这汉子生得浓眉方脸,腰间常年别着个黄铜酒葫芦,行走坐卧皆带三分侠气。

  虽出身富庶之家,却视金银如粪土。

  偏对西汉郭解的《游侠传》爱不释手,案头典籍翻得发了毛。

  连酒肆小儿都晓得,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侠者,非以武犯禁,乃以心照肝胆。”

  说起郭解,丁前溪总爱拍着大腿讲一段掌故。

  郭解身为许负外孙,少时也是个混世魔王。

  私铸钱币,炉火烧红半边天。

  盗坟掘墓时,匕首挑落过北斗星官像。

  偏生他命硬,二十岁那年被官府追捕,慌不择路跌进乱葬岗,竟被野狼驮着逃过一劫;

  三十岁私铸铜钱事发,恰逢文帝大赦天下,出狱时,还顺道救了个被山匪劫持的商队。

  “真正让郭翁名震天下的,是那桩‘埋儿偿命’的义举。”

  丁前溪常对门客讲起这段,眼中泛光。

  “他外甥仗着舅父名头强灌人酒,被醉汉失手打死。

  换作旁人早灭了那醉汉满门。

  郭翁却摆下酒案,对着外甥灵位说:‘是我教你为侠要宽厚,你却仗势欺人,死不足惜。’

  当场放了凶手,还赠银三十两让其奉养高堂。”

  讲到妙处,丁前溪便会摸出酒葫芦灌一口老酒。

  “瞧瞧这胸襟!洛阳两族械斗,贤人说和百日不成。

  郭翁夜里翻墙头入仇家,只说了一句‘冤冤相报何时了’,次日两族便握手言和。

  这般手段,才叫真侠气!”

  康熙三年暮春,丁前溪正与门客在醉仙居论剑,忽有小厮跌跌撞撞闯进来,

  “老爷,御史行台的捕快在城西当铺问话,点名要寻‘丁公’!”

  酒葫芦“当啷”落地,琥珀色酒液,渗进青石板。

  丁前溪捏着葫芦嘴摩挲三圈,忽而大笑:“怕是有人,拿我当那私吞漕银的丁全西了!”

  话虽如此,却连夜叫管家取来百年陈酿,挨家挨户送到平日里相熟的猎户家中。

  这是要借山林避祸了。

  第三日寅时,丁前溪扮作卖货郎,挑着装满金银的货担,出了西门。

  行至城郊破庙,忽闻身后马蹄声急,回头见三个灰衣人腰间佩刀露着官衙形制,忙闪进高粱地。

  待那三人过去,才发现货担底漏了个洞,沿途撒了一路碎银,是昨夜慌乱中,管家未捆结实。

  “罢了,就当周济路人。”丁前溪摇头苦笑,随手扯了把高粱秆掩住足迹。

  却不知这一路银钱,竟在日后救了十户饥民性命。

  五日后,安丘地界突降暴雨。

  丁前溪躲在山神庙檐下,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石板上,溅起水花,忽闻竹林处传来“吱呀”一声。

  竟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顶着蓑衣来关庙门。

  “客官可是要避雨?”少年掀开蓑衣,露出青布小帽下一张憨厚脸。

  “我家就在前头,不妨去喝碗热汤。”

  进得门来,丁前溪见堂屋中央摆着张八仙桌,桌上半碗粗麦饼。

  墙根堆着二十几个空酒坛,坛口还沾着“醉仙居”的红封泥。

  少年不好意思地挠头:

  “实不相瞒,我家主人爱交朋友,这些都是待客剩下的空坛子。”

  正说话间,里屋转出个中年妇人,鬓角插着朵野菊。

  见丁前溪浑身湿透,忙从箱底翻出件粗布夹袄:

  “客官莫嫌弃,是我家男人年轻时穿的。”

  丁前溪接过时,见夹袄袖口补着细密的针脚,显然是妇人亲手改制过的。

  晚间雨势不减,少年抱来半捆湿柴生火,丁前溪这才发现那柴竟是房顶上的茅草。

  少年涨红了脸:“实在对不住,家里没草料了,只能拆房上的茅草喂牲口……”

  话未说完,妇人已端着热汤进来,碗里卧着两个白生生的鸡蛋。

  这在荒年可是稀罕物。

  次日正午,雨终于停了。

  丁前溪取出五两银子,塞进少年手中。

  少年慌忙推拒,却被丁前溪按住手腕:“莫要推辞,权当是买你家茅草的钱。”

  正推让间,里屋传来妇人清亮的嗓音:

  “客官既是过路人,便请忘了这地界吧。

  我家男人常说,待客是人情,索财是市侩,咱们丢不起这个脸。”

  丁前溪闻言肃然,对着里屋作了个长揖。

  临出门时,他解下腰间黄铜酒葫芦,塞给少年:

  “烦请转交给令舅,就说诸城丁某,盼着与他共饮此酒。”

  少年低头一看,葫芦底刻着“肝胆相照”。

  三日后,丁前溪在客栈收到飞鸽传书,是好友从诸城送来的:

  “御史已拿丁全西,公可归矣。”

  朝阳初升,他忽然想起,安丘那间漏雨的茅屋。

  想起妇人袖口的针脚,想起少年抱茅草时,沾在发间的草屑。

  这世间最珍贵的侠义,或许从来不在朝堂江湖,是在这荒村破屋里,在相濡以沫的肝胆中。

  回到诸城那日,丁前溪命管家在醉仙居,摆下三十桌流水席,遍邀安丘猎户、诸城樵夫。

  席间,他当众折断一支竹筷:“诸位可知郭解,为何能让仇人化干戈为玉帛?

  因他心中有尺,量的不是恩怨,是天地良心!”

  话音未落,门外来了个推车的少年,车斗里,装着半车新割的茅草,车把上,挂着丁前溪的黄铜酒葫芦。

  少年身后,跟着个大汉,正是那日避雨的屋主杨某。

  “丁公当日留的酒葫芦,我男人说,须得装满自酿的梅子酒,才能还。”

  妇人从车上,取下个泥封陶坛,坛口插着朵新鲜野菊。

  “只是家里实在没好坛子,只好用装过辣椒的……”

  丁前溪大笑,亲手揭开泥封,顿时满室生香。

  哪有什么辣椒味,分明是窖藏十年的梅子香。

  他斟满酒杯,先敬杨某夫妇,再敬满堂宾客:

  “郭解有句话,叫‘穷途知信义,乱世见真心’。

  今日我丁某在此立个规矩:凡安丘子弟来诸城,醉仙居一律白食三日;

  凡有急难者,持此葫芦可到丁府取银十两。”

  众人轰然叫好,杨某忽然从怀里掏出片竹简,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义”字:

  “我家小崽子说,长大了也要做丁公这样的人。”

  丁前溪接过竹简,竹节处,刻着个歪歪扭扭的酒葫芦,那是少年刻的。

  窗外阳光正好,丁前溪望着满堂笑靥,忽然明白郭解为何能名垂青史:

  真正的侠义,从来不是杀身成仁的壮烈,而是绝境中递出的半块麦饼。

  是风雨中敞开的半扇柴门,是平凡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热肠。
  http://www.abcsee.cc/44982/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