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这本易经超有料 >第3章 六三 ·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章 六三 ·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译文: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她见到有财势的男子,就失身相从,娶她没有任何好处。

  含义:比喻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他们来学习并非真心求道,而是见异思迁,谁有势力、有好处就依附谁(见金夫),不能安守自身求学的本分(不有躬)。教导这样的人是没有利益的(无攸利)。

  六三故事:

  冬雪初融时,学塾里来了个特别的学生。

  他叫鲧,比大多数孩子年长几岁,衣着体面,眉眼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精明。

  送他来的是一位衣着华贵的使者,当着众人面递给舜一袋沉甸甸的贝币:此乃崇伯之子,望先生悉心教导。

  孩子们窃窃私语。崇伯是北方大部落的首领,权势显赫。

  鲧确实聪明。

  第一天习字,他就能写出工整的字;第二天算数,他心算快过所有人。

  但他眼睛总飘向窗外,飘向那些偶尔来访的贵族车驾。

  先生教这些有何用?课后他常拉着同学问,朝廷现在看重什么?治水?农耕?还是律法?

  孩子们答不上,他便撇嘴:就知道死读书。

  舜注意到了,却不点破。

  他讲字——言成于诚,人无信不立。

  鲧在下面轻笑:诚信能当饭吃?我父亲说,朝中讲究的是站队。

  舜看他一眼,他立即端正坐姿,露出谦恭的笑。

  一次,尧帝派使者来学塾考察。

  鲧提前三天就打听到消息。

  他换上最好的衣服,连夜背诵《农政要略》,还特意准备了泥塑的水车模型。

  使者来时,他抢着演示,侃侃而谈,引得使者连连点头。

  此子可造之材!使者对舜赞叹。

  舜只是微笑:材之大小,需看根是否扎得深。

  使者走后,鲧得意非凡。

  他凑到伯益身边:听说你父亲掌管礼器?下次朝贡可否引荐?

  伯益皱眉:我只管读书。

  鲧又找羿:你箭术好,不如教我?将来军中也好有人照应。

  羿甩开他:没空。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场春雨后。

  那日学堂泥泞,舜让大家暂歇。

  孩子们玩起投壶游戏,鲧却悄悄溜进舜的书房。

  他翻找竹简,想提前看到下次考核的题目。

  正翻着,忽听门外脚步声。

  情急下,他碰倒了一摞竹简,最上面那卷展开——正是《河图洛书》的拓本。

  舜站在门口,静静看着他。

  鲧脸涨得通红:先生……我、我想找水利相关的书……

  舜走进来,拾起《河图洛书》:这是帝王之学,你为何感兴趣?

  鲧脱口而出:尧帝年迈,将来……

  他突然住口,冷汗直流。

  舜展开拓本,上面是星象与地脉的图谱。

  你看得懂吗?他问。

  鲧摇头。

  那为何急切?

  鲧低头不语。

  当晚,舜留鲧单独谈话。

  油灯下,他问:你为何来学塾?

  鲧答:求学上进。

  求何种上进?

  ……报效朝廷。

  为朝廷,还是为权势?

  鲧猛地抬头:先生何意?

  舜目光如镜:你打听朝中动向,巴结权贵之后,甚至偷窥帝王之学。这是求学,还是求梯?

  鲧脸色煞白。

  舜轻叹:你像一棵树,拼命长枝叶,想够到最高处的阳光,却忘了扎根。

  他指向窗外新栽的树苗:你看它,现在矮小,但根已深入地下三尺。将来风雨再大,也撼不动它。

  又指向一株攀援的藤蔓:而这藤,爬得高,却依仗外物。树一倒,藤便亡。

  鲧争辩:人往高处走,有何不对?

  高处需自己走上去,而非攀附他人。舜语气转厉,你见权贵如见金矿(见金夫),趋之若鹜,可曾静心读过一本经典?可曾诚心求教过一个问题?

  鲧哑口无言。

  你迷失的不是方向,是自己(不有躬)。舜一字一句,若心术不正,我教你的越多,你将来为害越深。这样的教导,于你何益?于天下何益?(无攸利)

  鲧浑身一震,手中把玩的玉珏掉落在地。

  那是他准备送给某位权臣之子的礼物。

  玉碎成两半。

  你且回去想想。舜拾起碎玉,放入他手中,何时想明白为何而学,何时再回来。

  鲧握紧碎玉,踉跄离去。

  那夜后,鲧称病不来学塾。

  孩子们议论纷纷:听说他去投奔共工氏了?

  共工氏正得势呢,他倒是会选!

  舜听了,只摇摇头。

  他照常讲课,却在一日课后,让每个孩子在沙板上写下为何而学。

  答案五花八门:

  为父母高兴。

  为吃饱饭。

  为像先生一样厉害。

  羿写:为成为第一神射手。

  禹写:为治水安民。

  舜一一看着,末了说:无论为何,需记得:学问是灯,能照亮路,也能放火烧屋。灯无善恶,在乎执灯之人。

  三月后,春祭大典。

  各部落首领齐聚,鲧也随崇伯而来。

  他衣着光鲜,周旋于权贵之间,俨然已是半个官场人。

  祭典上,尧帝突发奇想,让各族青年才俊解答一题:天下何以长治久安?

  轮到鲧时,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农耕说到律法,听得众人点头。

  尧帝却问:若你为政,先治何事?

  鲧答:治水。水患平,则天下安。

  如何治?

  筑高坝,固河堤,以人力胜天!

  尧帝蹙眉:禹,你说。

  禹从学塾队伍中走出,躬身道:学生以为,治水在疏不在堵。如治民,在导不在压。

  他展开一幅河道图:应顺水势,开渠引流,分洪减灾。坝越高,溃时灾越重。

  全场寂静。

  鲧急道:疏浚费时费力,岂如筑坝立竿见影?

  禹平静反问:为政是为立竿见影,还是为万世太平?

  鲧噎住。

  尧帝颔首,对舜道:你的学生,很好。

  目光扫过鲧:有的树,枝叶繁茂,根却浮浅;有的树,其貌不扬,根深千尺。

  鲧面红耳赤。

  祭典后,鲧独自站在河边。

  舜走过去,递给他一半碎玉:还留着?

  鲧苦笑:天天揣着,提醒自己曾多么愚蠢。

  他望向河面:先生,我是否……再无机会?

  为何想要机会?

  我……鲧深吸一口气,我想真正学治水。不是为做官,是为读懂父亲。

  舜微怔。

  鲧眼中泛起泪光:我父亲崇伯,一生治水,只会筑坝。去年坝溃,他引咎自囚……我想明白,他错在何处。

  他握紧碎玉:可我走了他的老路,只求速成,不求根本。

  舜将碎玉拼合,虽裂痕仍在,却已成完整。

  玉碎可镶,人迷可返。他轻声道,学问如治水,急则溃,缓则通。

  鲧泪如雨下:先生还愿教我?

  若你愿从根学起。

  我愿意!

  次日,鲧重返学塾。

  他脱下华服,换上粗衣,从最基础的《水经》读起。

  孩子们窃笑:怎么又回来了?

  鲧坦然道:根浅树摇,回来扎根。

  他主动找禹讨论水势,向羿请教射箭(练专注),甚至帮启砍柴。

  他仍是那个聪明的鲧,但眼睛不再飘向窗外,而是沉在竹简中。

  一月后,他在沙板上写下新的为何而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舜问:不为自己?

  鲧答:根深自有叶茂,何须外求?

  窗外,新栽的树苗抽出嫩芽。

  虽经历寒冬,终在春天扎下根须。

  而那条曾想攀高的藤蔓,也学会了自己站立。

  本章小结:

  鲧的迷失与回归,深刻阐释了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的警训。求学若心术不正,见权贵而忘本心(见金夫),便会迷失自我(不有躬),终无所得(无攸利)。舜以玉碎为喻,点醒鲧:学问之道,重在扎根而非攀高。本章通过祭典论治水等冲突,展现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为名利而学,如筑沙成塔;为明道而学,似根深树茂。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端正心性,导人归正。
  http://www.abcsee.cc/45071/1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