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沈家庄谋划(3)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离开暗阁,朱槿吩咐蒋瓛亲自带人送王敏敏与沈珍珠回王府,自己则慢悠悠踱回小院,在石桌旁坐下。

  桌上早已备好一壶热茶、一碟点心,他提起茶壶,将温热的茶水缓缓注入杯中 —— 茶汤澄澈,茶叶在水中舒展如雀舌,袅袅茶香裹着水汽漫上来,光是闻着,就觉心头舒畅。

  轻啜一口,茶汤先在舌尖泛起微甘,而后鲜爽的滋味顺着喉间滑下,连带着浑身的疲惫都散了几分。

  朱槿放下茶杯,指尖摩挲着杯沿,不由心想:果然还是泡茶合心意,像捧着一汪茶叶的精华水,清透不腻,每一口都能尝出春日新茶独有的鲜活 “个性”—— 是雨前茶的清甜,还是雨后茶的醇厚,一尝便知。

  反观点茶,虽有茶汤绵密如乳的厚重感,却要先将茶叶蒸压成 “龙团凤饼”,再细细研磨成末,还要用银壶煮水、竹筅击拂,一套流程下来,少则半个时辰,多则近一个时辰,不仅费功夫,更要配着官窑烧制的盏、鎏金的勺,处处透着奢靡气。

  他指尖一顿,想起老爹朱元璋平日里的模样 —— 穿的常是洗得发白的素色常服,吃的多是糙米饭配两碟青菜一碟牛肉,连王府里的宫灯,都不许用镶金嵌玉的款式。

  老爹出身濠州农家,元末时见过太多百姓流离失所、啃树皮填肚子的惨状,如今虽要登基掌权,可 “苦日子不能忘” 的念头,早刻进了骨子里。

  他常说:“天下刚定,百姓连肚子都没填饱,当官的若是先学起宋人的浮华,这江山如何坐得稳?”

  点茶这东西,本就是宋代士大夫们闲出来的 “雅致”—— 彼时天下太平久了,文人官员们没事就比谁的 “龙团凤饼” 更珍稀(有的饼茶甚至要掺上龙脑香、麝香),比谁的 “分茶” 技艺更精妙(用茶汤在盏中画出山水花鸟),一套点茶的器具,够寻常百姓过半年好日子。

  可如今呢?元末战乱刚过,中原大地到处是荒田,流民还在四处乞讨,老爹推行的 “休养生息”,第一步就是让百姓能吃饱、穿暖,让官员们守着 “节俭” 二字办公。点茶这种既费钱、又费时间,还没半点实用价值的 “享乐事”,老爹见了定会皱眉 —— 他最恨的就是 “虚耗民力”,点茶要的茶饼、茶具,都得匠人耗费大量工时去做,这些人力物力,本该用在开垦荒地、修复水利上,哪能浪费在 “喝茶” 这种小事上?

  再说散茶,就实在多了。

  不用蒸压、不用研磨,摘下的茶叶晒干就能存着,喝的时候抓一把放进壶里,冲上热水就行 —— 百姓家里的粗瓷碗能泡,官员办公的粗陶壶也能泡,既省了做茶饼的功夫,又省了买精致茶具的钱。

  对百姓来说,散茶便宜,能解乏;对官员来说,冲泡便捷,不耽误处理公务;对老爹来说,散茶不挑器具、不费民力,正好契合他 “重实用、去虚浮” 的治国调子。

  他定会下令废除 “龙团凤饼” 的贡茶制度,让各地官员不得再向朝廷进献点茶器具,久而久之,士大夫们没了官方支持,也没了攀比的由头,自然会跟着用散茶。

  到时候,散茶冲泡取代点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朱槿又喝了一口茶,茶香在唇齿间散开,思绪也跟着飘到沈万三身上:交代他的事,不知进展如何?近来没收到蒋瓛的情报,想来是一切顺利。距离老爹登基还有段时日,这段时间倒能稍作放松,做点轻松事消遣消遣。

  正当他出神时,一个糯唧唧的声音突然打断了思绪:“哥哥,这个点心…… 囡囡能吃一块么?”

  朱槿抬头,只见石桌旁站着个小女孩。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浅布衣裙,布料上还打着两个细细的补丁,头发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红绳扎成两个小小的垂髫,垂在脸颊两侧,风一吹,鬓边的碎发轻轻晃着。

  她的眼睛圆圆的,像浸了水的黑葡萄,带着几分怯意,却又忍不住盯着桌上的点心碟,小手悄悄攥着衣角,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公子恕罪!” 沈重匆匆跑过来,脸上满是歉意,脚步都有些乱,他连忙抱起小女孩,力道轻得怕碰疼了她,“这是老奴的小孙女,没看住让她跑过来了,不懂事叨扰了公子,老奴这就带她走!”

  “沈叔不必多礼。” 朱槿笑着摆了摆手,语气温和得像春日的风,“孩子年纪小,好奇点心是常事,没什么打扰的,放她下来吧,别吓着她。”

  沈重迟疑了一下,看了看怀里怯生生的孙女,又看了看朱槿温和的神色,才轻轻将小女孩放在地上,还悄悄给她递了个 “别乱说话” 的眼神。

  朱槿俯身,与小女孩平视,柔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女孩抬起头,看了看朱槿,又飞快地低下头,攥着衣角的手紧了紧,小声回答:“哥哥,我叫沈囡囡。”

  声音软软的,像。“囡囡真乖。” 朱槿拿起桌上的点心碟,碟子里放着沈珍珠从城里老字号买的桂花糕,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他将碟子递到囡囡面前,“这些点心是城里来的,你拿出去吃吧,要是不够,等会儿还能来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罢,他轻轻摸了摸囡囡的头,指尖触到柔软的发丝,带着孩童特有的温热,还能闻到一点皂角的清香。

  沈囡囡眼睛一亮,黑葡萄似的眸子瞬间亮了起来,她小心翼翼地接过点心碟,两只小手紧紧抱着,脆生生地说了句 “谢谢哥哥”,说完,还对着朱槿鞠了个小小的躬,然后抱着碟子,小步跑了出去 —— 浅布裙摆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像只快活的小蝴蝶,跑远了还回头看了朱槿一眼,露出个甜甜的笑。

  朱槿看着她的背影,嘴角的笑意更浓了,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只觉得今日的茶汤,似乎比往常更清甜了些。

  朱槿眼中含着笑意,对沈重道:“沈叔,未曾想您竟已抱上孙女了。”

  沈重忙躬身回话,语气带着几分乡野人家的质朴:“回禀公子,乡下人家不比京中贵胄,婚娶本就偏早。老奴当年十六岁时,便已娶妻生子,也算早早就成了家。”

  他顿了顿,脸上添了几分感激,又道:“说来还要感念沈老爷(沈万三)恩德,老奴的媳妇,正是当年沈老爷亲自为老奴寻的,不仅知根知底,性子也温顺,这些年操持家务、照顾儿女,从无半句怨言。”

  朱槿听沈重提及婚事由沈万三所促成,心中不由暗忖:这世道的婚嫁,本就不是男女自行能做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八个字,早刻进了天下人的骨子里。

  一来是因纲常伦理使然。自孔孟传下礼教,“孝” 便是立身根本,子女的婚嫁被视作 “家族大事” 而非个人私事 —— 父母养育子女成人,自然要为其终身归宿把关,若子女擅自定亲,便是 “违逆父母”,会被斥为 “不孝”,不仅遭宗族非议,更难容于乡邻。就像沈叔,沈老爷既是他的主家,也如半个长辈,由沈老爷为他寻妻,既合 “长辈做主” 的规矩,也让他得了体面。

  二来是为了家族安稳与门第匹配。这年月婚嫁,从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户人家的联结。媒妁的作用,便是奔走于两家之间,查探对方的家世、品行、家底,确保 “门当户对”—— 若嫁女到破败人家,恐女儿受苦;若娶媳身家不清,怕惹来是非。沈老爷为沈叔寻妻时 “知根知底” 的考量,正是如此:只有摸清对方的家世品行,才能保证婚事安稳,不致给自家或主家添麻烦。

  再者,这规矩也是为了避嫌。古时男女授受不亲,未婚男女若私下相见、谈及婚嫁,会被视作 “失德”,不仅坏了女子名节,也让两家蒙羞。有父母做主、媒妁牵线,便隔着一层 “礼” 的屏障,既保了男女清白,也让婚嫁之事名正言顺。就像大户人家的女儿,多是足不出户,婚事全凭父母与媒人商议,连未来夫君的模样,往往要到成婚掀盖头时才得见 —— 这看似刻板,却是当时护着男女名节、让婚事合乎礼教的唯一法子。

  朱槿想着,又瞥了眼沈叔脸上的感激,更觉这规矩虽束缚,却也藏着几分现实考量:在这乱世刚定、人心尚需规矩约束的年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像一根准绳,牵着家家户户的婚嫁,也维系着世道的伦理秩序,容不得半分逾越。

  朱槿指尖仍摩挲着茶杯冰凉的釉面,听沈重说起婚事,心中思绪翻涌:《明会典》明载 “祖制,皇嫡子正储位,众子封王爵,必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皇家子弟到了年纪便由长辈择定姻缘,哪有自己挑拣的余地?像自己这般,想凭着心意寻未来媳妇的,且还是未来要封王的身份,放眼天下,怕真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

  他又念及大哥朱标 —— 前世大哥本是洪武四年与常遇春之女常婉静完婚,偏因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常氏需守孝三年,婚事才一拖再拖。可这一世有自己在,早为常遇春避开了前世的劫数,他断不会早早离世,既无守孝的牵绊,大哥与那位性子爽朗、私下被人戏称作 “河东狮” 的常婉静,说不定能早些定下婚事?

  想到这,朱槿嘴角不自觉弯起,眼底漾开几分期待:若大哥能提前成婚,或许自己的婚事也能跟着松快些,不用再等那按部就班的规矩?他望着不远处沈囡囡抱着点心碟、蹦跳着与同伴分享的模样,心头又掠过一丝柔软:真盼着能早些有个软糯可爱的闺女,像囡囡这般,仰着小脸甜甜喊自己一声 “爹爹”,那才是真的圆满。

  思绪稍定,朱槿抬眼看向沈重,温声问道:“沈叔,方才见囡囡乖巧,想来令郎教女有方。不知令郎如今在何处营生?”

  沈重闻言,身子微微一欠,恭声回禀:“回公子的话,承蒙沈老爷(沈万三)不弃,看重老奴几分忠心,已将犬子唤到身边,如今正跟着沈老爷往北方去了,一来帮衬打理商事,二来也让他多见见世面。”

  “北方?” 朱槿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如今北方虽渐趋安稳,可北元残部仍在边境游荡,战事风险未绝。令郎随沈老爷去北方行商,一路山高水远,且涉边境之地,你怎能放心得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重听了这话,先是沉默片刻,随即眼中泛起感激的泪光,声音也添了几分哽咽:“公子有所不知,老奴本是乡下泥腿子,父母早逝,早年孤苦无依,连糊口都难,更别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若不是沈老爷当年可怜老奴,不仅给了老奴活计,还亲自为老奴寻了媳妇,又提拔犬子在身边做事,老奴哪有今日这般,能看着孙女绕膝、阖家安稳的日子?”

  他顿了顿,挺直了微驼的脊背,语气变得坚定:“沈老爷于老奴而言,是再生父母。如今他要往北方去,犬子能在旁伺候,是我沈家的福气。别说北方只是有几分风险,就算真有不测,为了报答沈老爷的恩德,就算这条老命交代出去,老奴也绝无半分怨言!”

  朱槿抬手从怀中取出一锭沉甸甸的赤金,金锭泛着温润的光泽,入手便知分量十足。他将金锭递向沈重,语气温和却不容推辞:“沈叔,这锭金子你收下,权当给囡囡的见面礼。回头融了,给她打个长命锁或是首饰,也算图个吉利。”

  沈重见那金锭足有二两重,连忙摆手,脸上满是惶恐:“公子使不得!这金锭太过贵重,囡囡不过是个乡下丫头,哪当得起这般厚赠,还请公子收回!”

  “沈叔不必推辞。” 朱槿将金锭轻轻按在沈重手中,目光诚恳,“您也清楚,沈家庄于我而言,是筹备诸多事务的根基之地,日后庄中大小事宜,还需您多费心照看。这点心意,既是给囡囡的,也是我谢您操劳的一点念想,务必收下。”

  沈重望着朱槿坚决的神色,又捏了捏手中冰凉却厚重的金锭,心中又感激又惶恐。

  他不再推辞,双手捧着金锭,深深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老奴…… 老奴多谢公子厚爱!此番便斗胆替孙女囡囡收下这份厚礼,日后定当尽心竭力照看沈家庄,绝不辜负公子所托!”

  朱槿摆了摆手,语气带着几分随意的温和:“好了沈叔,不必多礼。你且带着囡囡下去歇息,这几日我都会在庄中居住,庄里日常照旧便是。”

  沈重捧着金锭,闻言连忙躬身应下:“是,老奴省得。公子若有任何需用,只管差人唤老奴便是。” 说罢,他又轻轻唤过不远处正摆弄点心碟的沈囡囡,牵着她的手,再次向朱槿躬身一礼,才缓缓退下。
  http://www.abcsee.cc/45091/2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