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格物院出品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朱槿话音刚落,李善长便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审慎的质疑:“朱二公子,你这话虽在理,可‘充盈国库’四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今百姓刚安定,商户凋零,若想让国库充盈,要么加征赋税,可这会加重百姓负担,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要么鼓励垦荒,可荒地开垦需时日,短期内难见成效。你既说有办法,不知具体打算从何处入手?”

  他这番话直指要害,毕竟在朝堂多年,李善长深知经济发展的困境,对于朱槿这个 “晚辈” 提出的想法,难免心存疑虑 —— 毕竟此前朱槿从未涉足过朝堂经济事务,突然提出这般宏大的目标,实在让人难以完全信服。

  一旁的杨思义也连忙附和,作为户部尚书,他对国库的空虚感同身受,眼中满是急切:“李丞相所言极是。如今户部每月能调度的银钱不足二十万两,仅够支撑边境军需与地方基本开支。公子若真有让国库充盈的法子,还请详细说说,也好让我们心中有底。”

  朱槿早料到会有这般质疑,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两位大人不必着急,我今日叫大家来,便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各位看到希望。”

  说着,朱槿转身对门外朗声道:“来人,让格物院的弟子把东西呈上来。”

  话音刚落,门外便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几名身着青布长衫的格物院弟子鱼贯而入。他们有的双手捧着精致的木盒,有的则合力扛着一架造型独特的农具,动作轻柔且恭敬,显然对这些物品极为珍视。

  朱槿率先走到那架农具旁,伸手轻轻扶起它,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缓缓开口介绍:“各位请看,这便是曲辕犁。传统的直辕犁笨重难用,需两牛三人协作才能拉动,一天拼尽全力最多也只能耕地两亩。但这曲辕犁不同,它的犁辕呈巧妙的弧度,仅需一牛一人便可操作,一天便能轻松耕地五亩,效率提升了一倍还多,能大大减轻农民的劳作负担,提高耕地速度。”

  他顿了顿,手指轻抚过犁镵与犁壁,继续补充:“更重要的是,与前代的曲辕犁相比,我们这版经过了格物院弟子的改良。犁镵采用更好的锻铁工艺,做得更薄也更锋利,入土时毫不费力;犁壁的弧度也经过反复测算优化,翻土更彻底、更均匀。而且我们还针对不同地域的土壤特性做了调整 —— 南方水田土壤湿润松软,便用窄镵;北方旱地土壤坚硬厚重,就用宽镵。深耕时能达一尺,足以让作物根系深扎;浅耕时仅三寸,也能满足幼苗生长需求,可随土性灵活调整。另外,格物院还研究出了双辕犁,可由两牛并行牵引,适合开垦大片荒地,单日耕地面积能达到 10 亩。”

  介绍完曲辕犁,朱槿又从一名格物院弟子手中接过一本线装书。

  书册封面由厚实的牛皮纸制成,上面用苍劲的楷书题着四个大字 ——《天工开物》。

  他将书举在手中,向众人展示:“这曲辕犁只是格物院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这本《天工开物》里,记载了格物院弟子研究出的各种农具。我们按‘耕作→灌溉→收获→加工’的农业生产流程,系统分类记载了近 30 种农具,每种农具都详细说明了构造、用法、优势,还有适配的场景。”

  说着,他将《天工开物》递向朱标,示意众人传阅。

  朱标接过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只见里面不仅有清晰的文字描述,还配有细致的插图,将各种农具的模样、零件都画得一目了然。

  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也迫不及待地凑了过来,轮流翻阅。

  当看到书中记载的龙骨水车、筒车、连枷、风车等农具,以及每种农具对应的效率提升数据时,三人脸上满是震惊,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 这些农具若是真能推广开来,大明的农业生产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槿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心中暗自思索:他们哪里知道,这本《天工开物》并非格物院凭空研究出来的。它本是明代晚期的科技巨着,由科学家宋应星编撰,成书于明崇祯十年(1637 年)。这部着作系统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内容覆盖作物种植、农具制造、纺织、冶金、机械等数十个领域,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详实,既收录了传统农具的经典形制,也记录了明代农具的改良成果,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史的核心文献。

  若不是为了循序渐进,避免太过惊世骇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真想把完整的《天工开物》直接扔出来,让众人看看更多超越时代的技术与智慧。但眼下,还是先让大家慢慢接受这些 “研究成果”,一步一步推动大明的发展更为稳妥。

  接着,朱槿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细腻的白色粉末与圆润的颗粒状物体,凑近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土腥味。“这白色粉末是化肥,” 朱槿拿起一小撮粉末,指尖轻轻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它可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用草木灰、人畜粪便、矿石粉末按特定比例发酵炼制而成。将它撒在田里,粉末中的养分能快速渗入土壤,被庄稼吸收 —— 种水稻时,插秧后撒一次,抽穗前再撒一次,稻穗能比往常饱满三成,颗粒也更重;种小麦的话,不仅能让麦秆更粗壮、抗倒伏,麦粒的产量也能提升三成以上。更重要的是,哪怕是贫瘠的盐碱地、沙土地,撒上这化肥,改良两三年,就能变成能种庄稼的好地,再也不用让大片荒地闲置了。”

  朱标此前在沈家庄见过化肥施用的场景,此刻只是平静地看着,可李善长、刘基与杨思义三人却满脸震惊。李善长忍不住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点化肥,放在鼻尖轻嗅,疑惑道:“这粉末竟有如此奇效?若真能让贫瘠土地变良田,那天下的荒地可就都能派上用场了!”

  刘基也皱着眉,手指在粉末上轻轻刮动,似乎在思索这东西的原理,杨思义则在一旁盘算着 —— 若粮食产量真能再提升三成,不仅百姓能吃饱,朝廷的田赋也能多收不少,国库空虚的困境或许真能缓解。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极轻微的 “吱呀” 声,像是有人不小心碰到了窗棂。

  朱槿耳尖,瞬间捕捉到声响,体内真气悄然运转,探查向窗外 —— 只见院墙下,自己老爹朱元璋正踮着脚,扒着窗沿往里瞧,毛骧则站在一旁,神色紧张地四处张望。

  朱槿心中暗自偷笑:这个小心眼老爹,果然还是不放心,还是跑过来偷听了。

  他不动声色地看向朱标,发现大哥也正朝着窗户的方向望去,眼神中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显然也察觉到了外面的动静。

  朱槿悄悄招手,将蒋瓛叫到身边,附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蒋瓛听完,忍着笑,快步走出了房间。

  窗外,朱元璋正听得入迷。

  刚才听到曲辕犁能提升耕地效率,他就已经心动不已,再听到化肥能让粮食产量提升三成,还能改良荒地,更是激动得手都抖了,不小心碰到了窗户。

  他连忙缩回手,躲到院墙后,心脏还在砰砰直跳 —— 这些东西若是真的,加上土豆还有杂交水稻,大明的农业可就有救了!

  可还没等他平复心情,蒋瓛就端着一把椅子走了过来,轻声在他耳边说:“上位,二爷说,让您坐着听,一会还有更震惊的呢。”

  朱元璋一愣,随即又气又笑:这个兔崽子,早就发现老子了!还故意让蒋瓛送椅子来,明摆着不让自己进去。

  他瞪了一眼房门,心里嘀咕:算了,看在这些宝贝的份上,就先听这小子说说,倒要看看他还能拿出什么好东西。

  房间内,朱槿见蒋瓛回来点头示意,便继续拿起又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装着晶莹剔透的白色颗粒,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泽。

  “各位,这是精盐,” 他抓起一把精盐,放在手心展示给众人,

  “如今朝廷的盐多是粗盐,用传统的煎煮法制成,里面混着泥沙、草木灰,甚至还有石子,不仅味道苦涩,吃多了还会伤身体。而且粗盐制作时需大量柴火,一斤盐的成本要二十文,到了百姓手里,售价更是高达五十文,不少人家都舍不得吃盐。”

  他顿了顿,将手中的精盐倒回碗里,声音愈发清晰:“而这精盐,采用的是‘日晒 过滤’的新法子。先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暴晒蒸发水分,得到粗盐后,再用清水溶解,加入石灰、草木灰,让杂质沉淀,最后将澄清的盐水再次日晒,就能得到这种纯净的精盐。整个过程几乎不用柴火,成本大大降低,一斤精盐的成本仅需五文。而且这精盐纯度高,味道咸鲜,没有丝毫苦涩味,还能长期储存,不易受潮结块。”

  说着,朱槿让格物院的弟子拿来几个干净的小碗,每个碗里都放了少许精盐,又端来一壶温水,对众人说:“各位大人可以尝尝,对比一下粗盐和精盐的区别。”

  李善长率先拿起一个小碗,用指尖沾了一点精盐,放进嘴里。咸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散开,没有丝毫杂质的苦涩感,他眼睛一亮:“这盐竟如此纯净!比宫里用的盐还要好!”

  刘基和杨思义也纷纷尝了尝,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 这样的精盐,若是能推广开来,百姓既能吃到好盐,朝廷通过官卖,也能赚不少税收,简直是两全其美!

  紧接着,朱槿又打开一个木盒。

  “各位,我还有一样好东西要给大家瞧瞧。”

  朱槿拿起陶罐,轻轻晃了晃,罐内晶体碰撞发出清脆的 “沙沙” 声,“这里面装的透明晶体,名叫味精。别看它不起眼,做菜时只需放少许,就能让菜肴的味道变得格外鲜美。无论是百姓家里日常煮的青菜豆腐、杂粮粥,还是酒楼餐馆里做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加了它,滋味都能上一个大台阶。日后咱们批量生产售卖,不仅能让百姓的餐桌更有滋味,还能成为朝廷新的财源,一举两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话一出,众人又是一阵好奇。

  李善长凑上前仔细打量陶罐里的味精,疑惑道:“这晶体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这味精,凭什么能让味道变得鲜美?”

  朱槿笑着解释:“李丞相有所不知,咱们平时吃的菜肴,之所以能有‘鲜’味,是因为食材里含有一种叫‘谷氨酸’的东西,比如鸡肉、鱼肉、香菇里就有不少。但这些食材里的谷氨酸含量有限,而且烹饪时容易流失,所以菜肴吃起来鲜度不够。而这味精,就是从粮食、豆类里提取出谷氨酸,再经过加工制成的晶体,纯度极高。做菜时加一点,它能快速融入汤汁和食材里,让菜肴里的‘鲜’味大大增强,而且还能中和食材本身的腥味、涩味,让味道更纯正。”

  朱槿话音刚落,一直静静聆听的刘基忽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好奇,像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子:“二公子,你方才说的‘谷氨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话一出,李善长和杨思义也纷纷点头,显然他们也被这个陌生的词汇勾起了疑惑。

  毕竟在洪武年间,人们对食物味道的认知还停留在 “盐能提咸、糖能增甜、醋能添酸” 的层面,从未听过 “谷氨酸”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不明白它为何能让菜肴变鲜。

  朱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心里暗自叫苦:坏了,光顾着解释味精的功效,忘了 “谷氨酸” 这茬根本没法用他们能理解的话讲清楚。总不能跟他们说这是 “氨基酸的一种”“能刺激味蕾上的鲜味受体” 吧?先不说 “氨基酸”“味蕾” 这些词他们听都没听过,就算解释了,以当时的认知水平,也没人能明白这背后的道理。

  朱槿:“这个不重要。您就当它是老天爷藏在食物里的‘美味小精灵’,知道它能让菜变好吃就行,深究起来,就算我讲上一天,您也未必能懂。”

  他顿了顿,举了个例子:“就说咱们常吃的白菜豆腐汤,平时煮的时候,顶多放点盐和葱花,喝起来只有淡淡的白菜味和豆腐味。但要是加一小勺味精,煮出来的汤会变得格外清甜,白菜的鲜和豆腐的嫩都能被激发出来,喝一口就觉得满口生津。再比如炖鸡肉,加了味精,鸡肉的香味会更浓郁,肉质也显得更鲜嫩,就算是普通的农家土鸡,也能炖出堪比山珍的滋味。”

  杨思义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问道:“这么说,有了这味精,以后百姓就算吃不起肉,家常的素菜、杂粮粥,加一点也能变得有滋味?”“正是如此。”

  朱槿点头应道,“而且这味精制作起来不算复杂,用小麦、大豆就能做原料,成本不高,批量生产后价格也能让百姓接受。日后无论是市井小摊,还是寻常百姓家,都能买得起、用得上。”

  说着,他将陶罐盖好,放回木盒,“大家也别光听我说,一会中午吃饭,我已经让厨房准备了几道菜,有的加了味精,有的没加,大家对比着尝尝,就能真切感受到这味精的妙处了。”

  而窗外的朱元璋,听到这里,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心里对中午的饭菜多了几分期待,同时也在盘算着:这味精要是真能批量生产,不仅能改善百姓生活,还能为朝廷创收,确实是个好东西!
  http://www.abcsee.cc/45091/2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