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勋泽庄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屋内的梨花木方桌上,四菜一汤已齐齐摆定,正是马王妃寿宴上朱元璋亲定的简朴规制,却透着几分农家独有的鲜活 —— 一盘清炒时蔬是刚从菜园掐下的嫩青菜,;一碗红烧肉块头均匀,肥瘦相间;一碟腌菜是庄里自制的芥菜,切成细丝,撒了少许芝麻,清爽的咸香能解腻;还有一盘炒鸡蛋,金黄蓬松,边缘微微焦脆,是用后院新收的鸡蛋炒的,香得勾人食欲;正中间一碗冬瓜汤,冬瓜切得厚薄均匀,浮着几星葱花,汤色清亮。

  待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依次落座,朱槿先拿起竹筷,笑着招呼:“各位大人快尝尝,这青菜是今早辰时刚从庄东菜园摘的,露水还没干呢,咬着脆生;肉是后院养了一年的黑猪,昨天刚宰的,炖了两个时辰,烂乎得很;连这鸡蛋,都是鸡窝里刚捡的热乎蛋,新鲜劲儿足。”

  可桌旁三人却没半分动筷的心思 。

  满桌鲜香仿佛与他们隔着一层,竹筷搁在碗碟旁,纹丝未动。

  朱槿见此情景,无奈地放下竹筷,打趣道:“行吧,看来今日这饭菜,是留不住各位大人的心思了。也是,心里揣着事,再好的美味也尝不出滋味。不如咱们先把之前没说完的事捋清楚,等议完了,我让厨房再热一热,保准不让各位错过这口新鲜。”

  这话一出,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顿时露出释然的笑容,纷纷放下手中的茶盏与碗筷,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朱槿,连带着先前紧绷的坐姿都放松了几分 —— 显然,议事才是他们此刻最挂心的事。

  朱槿先转向李善长,身子微微前倾,语气比方才郑重了几分:“李丞相,先前您担心沈家庄安置不下天下的残兵老兵,这一点我与大哥私下里反复商议过,确实是个问题。单靠一个沈家庄,就算把庄外的荒地都开垦了,也容不下那么多人。所以我们的想法是 —— 在各地再多建几处像沈家庄这样的庄子,比如北方的山东、河南,南方的湖广、江西,都选几处荒地多、离军营近的地方,让老兵们能就近选择安置地,不用千里迢迢往应天跑,既能减少奔波之苦,也方便他们与旧部联系。”

  他顿了顿,手指在桌沿轻轻点了点北方的方向,继续说道:“至于这些庄子的选址,就得劳烦李丞相您找人负责了。您在各地为官多年,人脉广,又熟悉地方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北方,荒地多、战乱后空置的村落也多,正好可以开垦出来给老兵耕种,还能省去不少买地的麻烦。您看这个安排可行?”

  李善长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为难 ——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坦言道:“二公子这个想法确实周全,能让更多老兵有安身之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眼下的难处是钱 —— 前期买地要花钱,修建工坊、盖住房要花钱,给老兵置办农具、种子还要花钱。二公子,这个银钱从何处而来啊?”

  “这还不简单。” 朱槿笑着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让那些军中将领出就是了。咱们给他们算‘入股’,他们出多少钱,将来庄子上酿酒、造农具、制味精的生意,就按比例给他们分多少利润。您想啊,白酒本就是暴利行当,之前醉仙楼的二锅头,连王府都抢着要,就算只让他们负责一个行省的销售,一年下来的利润也少不了。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人,最清楚老兵的苦,也最明白这生意稳赚不赔,肯定愿意出资。”

  李善长心中一动 —— 他自然清楚白酒的利润,先前听杨思义提过,沈家庄的酒坊一个月就能赚上千两银子,若是将领们入股,既能解决建庄的资金问题,又能让将领们与这些庄子绑定,日后庄子的管理也能少些阻力。

  只是还有一处疑虑:“二公子考虑得周全,可这分成的比例该如何定?是按出资多少分,还是按负责的区域大小分?若是定得不合理,反而容易引起纷争。”

  “这个您不用急。” 朱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笃定,“到时候我让沈万三的女儿沈珍珠与您对接。沈姑娘从小跟着沈万三打理生意,账目算得精,分成的规矩也懂,她定能算出合理的比例。不过有一点要提前说清楚 —— 利润的大头还是要给我娘,后续的庄子也少不了她的帮扶。其余的细节,您与沈姑娘慢慢合计,保证不让出资的将领吃亏。您放心,这绝对是个好买卖,一年回本都算慢的,用不了两年,他们就能赚回好几倍的本钱。”

  朱槿心里暗暗补充:反正我肯定是要占一份的,旁边那个一直没出声、只顾着喝茶的 “黑芝麻” 朱标也得有一份 —— 毕竟也是为了给他铺路。

  至于那个小心眼的老爹朱元璋,他压根没往心里去 —— 反正老爹最疼娘,给了娘就等于给了全家,没必要特意提。

  此时的隔壁屋内,朱元璋正独自坐在桌前,面前摆着同样的四菜一汤 。

  他正大口大口地扒着饭,嘴里还嚼着红烧肉,吃得正香。

  忽然,他鼻子微微一痒,一股打喷嚏的劲儿涌了上来,他连忙放下筷子,用袖子捂住嘴,闷哼了一声,才把喷嚏压下去。

  放下袖子时,目光扫过墙壁,朱元璋对着隔壁的方向,没好气地瞪了一眼,嘴里小声嘀咕:“肯定是朱槿那个兔崽子在背后说咱!不然好端端的,咱怎么会突然想打喷嚏?”

  可越是这么想,心里越觉得不对劲。:“不对啊,总感觉自己好像少了点什么重要的东西……”

  他说不上来,只觉得朱槿那小子筹划的事儿,桩桩件件都透着精明,可偏偏没提给他留一份,连句 “请爹定夺” 的话都没有。

  “哼,这兔崽子,眼里只有他娘和他大哥,把咱这个爹忘到后脑勺了!” 朱元璋拿起筷子,又夹了一块肉塞进嘴里,嚼得比刚才更用力了些,可心里那点莫名的 “空落落”,却怎么也压不下去。

  另一边,议事的屋内,话锋忽然一转,朱槿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眼神也锐利了几分,直直看向李善长:“不过李丞相,有一件事您一定要记住 —— 您找的负责建庄、管庄的人,必须是实在、可靠、心术正的,绝不能有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徒。我不希望听到任何‘克扣老兵粮饷’‘侵占庄内田地’‘贪污建庄钱财’的事情,若是出了问题,不仅那些犯错的人要严惩,您这个举荐人,也得担责任。您知道后果的。”

  这番话语气不重,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善长心中一凛,连忙起身拱手,腰弯得比平时更低了几分:“二公子放心!此事关乎老兵生计,也关乎咱们这些参与者的名声,利国利民,且咱们都能得好处,我怎会掉以轻心?我不仅会亲自筛选人选,逐一核查他们的过往品行,还会自己出资帮助庄子建成 —— 就算掏光我家里的积蓄,也绝不会让这桩好事出任何差错!”

  见李善长表态如此坚决,朱槿脸上的严肃才渐渐散去,又恢复了往日的轻松,他笑着摆了摆手,示意李善长坐下:“那就好,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对了,还有一件事 —— 这些新的庄子,总不能再叫‘沈家庄’了,得有个新名字,既要体现庄子的用途,又要让老兵们觉得体面。各位大人,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话音刚落,一直沉默着听众人议事的朱标忽然开口,他放下手中的茶盏,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笃定,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倒有个想法,不如叫‘勋泽庄’。‘勋’字,是为了彰显老兵们昔日在战场上立下的军功勋劳,他们为大明流血牺牲,这份功劳不能忘,也不该忘;‘泽’字,既代表朝廷对功臣的恩泽 —— 让他们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也寓意这些庄子能像庇护伞一样,为老兵们提供安稳的生活,滋养他们安度余生。”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称赞 —— 李善长率先抚掌道:“世子起的这个名字好!‘勋泽’二字,既重功勋,又含恩泽,既记着老兵的付出,又显露出朝廷的体恤,贴切得很!”

  刘基也微微颔首,眼中带着几分赞许:“‘勋’字尊其功,‘泽’字安其心,此名既有风骨,又有温度,再好不过。”

  杨思义更是连连附和:“世子高见!有了这个名字,老兵们住进庄子里,也能更有尊严,更安心。”

  显然,世子朱标所起的 “勋泽庄”,不仅契合众人对庄子的期待,更暗合明初 “以恩固心” 的治理思路,无人有异议。

  朱槿听着众人对 “勋泽庄” 这个名字的认可,脸上笑意更浓,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将话题引向庄子未来的发展:“既然庄子名字定下了,那咱们就说说后续的产业规划。往后勋泽庄可不能只靠白酒、味精撑着,得再多些营生。我已经跟格物院那边打过招呼,以后水泥也会在勋泽庄设坊制造。而且格物院以后再研究出什么新发明,只要适合大规模生产,也都会放在庄子里落地,咱们要把勋泽庄打造成既有安稳日子,又有长远生计的地方。”

  这话刚落,刘基猛地皱起眉头,放下手中的茶盏,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二公子,万万不可!水泥这东西硬度惊人,若用于修筑城墙、堡垒,能极大增强防御能力,乃是国之重器啊!勋泽庄虽以安置老兵为主,但毕竟分散在各地,若生产技术不慎外流,尤其是落到北方元庭手中,他们用水泥加固城池、修筑工事,将来我大明北伐之时,定会多费无数兵力,甚至造成更多将士伤亡,这可是天大的祸害!”

  刘基的话让李善长与杨思义也纷纷点头,显然也认同 “水泥技术需保密” 的想法。

  朱槿却神色坦然,端起茶盏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才缓缓说道:“刘夫子多虑了,水泥这东西,其实根本没法保密。您以为它制造有多复杂?其实简单得很。”

  他放下茶盏,伸出手指一一列举:“首先,原料随处可见,无非是石灰石、黏土,要是没有黏土,用黄土掺些铁矿粉也行,这些东西在北方草原、中原腹地,甚至偏远山区,都能轻易找到,不用特意去开采稀有矿石;其次,制作流程也不复杂,把石灰石和黏土按比例混合,碾碎后放进窑里烧,烧到通体发白,再加水磨成粉,就是水泥了。烧窑的火候也不用多精准,普通烧砖的窑就能用,只要别烧太糊、别没烧透,出来的水泥都能用。”

  朱槿顿了顿,看着众人惊讶的神情,继续说道:“您想啊,这么简单的原料和流程,就算咱们严防死守,只要有人见过水泥的样子,再拆开看看成分,琢磨个把月也能仿制出来,根本藏不住。而且就算北方元庭余孽学去了也无妨,他们现在早已是强弩之末,手里没多少城池,大部分还都是些土城、废城,就算用水泥加固,也不过是零星几座,翻不起什么大浪。反观咱们大明,疆域辽阔,不管是修民生工程还是军事防御,对水泥的需求量都远大于他们,先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才能更快巩固咱们的根基,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解释了水泥无法保密的原因,又点出了双方实力的差距,听得刘基眉头渐渐舒展,虽仍有几分顾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朱槿说得有道理。

  李善长更是眼前一亮,笑道:“二公子这话在理!与其费心保密,不如咱们先把产能提上去,让水泥尽快用在刀刃上,既能让勋泽庄多份收入,又能助力大明建设,一举两得!”

  杨思义也附和道:“没错,水泥要是能大规模生产,以后各地建粮仓、修驿站都能省下不少钱,对户部来说也是件好事。”

  朱槿见众人已认同水泥在勋泽庄生产,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刘基身上,语气诚恳:“刘夫子,方才您担忧水泥外流,其实还有一桩事,正需水泥来解燃眉之急。”

  刘基闻言一愣,眼中闪过几分疑惑:“二公子所言是何事?”
  http://www.abcsee.cc/45091/2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