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北方局势
推荐阅读:
汉世祖
东汉不三国
不明不清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吴元年(1366 年)12 月,华北平原的积雪刚没过马蹄,凛冽的北风卷着沙砾拍打在明军将士的铁甲上,却压不住他们眼中收复河山的灼灼光芒。徐达麾下的北伐大军正沿着辽西走廊稳步推进,前锋将领常遇春率领的轻骑已冲破元军在锦州的最后一道防线 —— 城墙上的元军旗帜被砍倒,取而代之的是绣着 “明” 字的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随着辽东重镇辽阳城门缓缓打开,守军出城投降,继山西、陕西、甘肃之后,整个北方终于彻底脱离元朝统治,归入朱元璋麾下。
这一历史性胜利的背后,是徐达攻克元大都,到叶旺、马云跨海平定辽东,每一场战役都浸透着明军将士的血汗。
对朱元璋而言,这绝非简单的疆域扩张,而是从 “南方割据势力” 迈向 “天下共主” 的关键一跃,为次年明朝开国奠定了坚实根基。
北方的全面收复,从战略、民心、军事三个维度,为朱元璋的帝王基业筑牢了根基,每一个维度都有着具体而深刻的历史细节支撑。
战略破局:终结数百年南北分裂桎梏
自唐末 “安史之乱” 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更是政权更迭频繁,“南人治南、北人治北” 的格局延续近四百年。
南方政权如南宋,虽经济富庶,却始终难以跨越黄河掌控北方,最终被蒙古所灭。而朱元璋此次的北伐,打破了这一历史魔咒。
元大都改名 “北平” 后,成为明朝北方的军政中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的收复,则切断了北元与中原的联系。
这两座战略要地的掌控,让朱元璋得以将防线北推至蒙古草原边缘,为次年正式登基称帝扫清了最大障碍,使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从纸面变为现实。
元末的北方,历经元廷暴政、军阀混战与天灾,早已是流民遍野、土地荒芜。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北方各州府的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 5 人,许多村庄沦为废墟,仅存的百姓以草根、树皮为食。徐达大军入城后,朱元璋即刻下令推行 “安抚流民、恢复屯田” 政策,每一项举措都精准贴合百姓需求。
在北平,徐达按照朱元璋的指令,开设了 20 处粥棚,每天供应米粥数千石,救济饥民近十万人;同时,将元廷贵族遗留的无主荒地按 “人均十五亩” 的标准分配给士兵与流民,还发放耕牛、种子与农具 —— 这些物资大多来自江南的支援,通过运河源源不断运往北方。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让朱标亲赴北方督导农事。
朱标抵达北平后,便将土豆手把手教百姓种植。
有了高产的土豆,百姓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向官府缴纳赋税,北方秩序迅速稳定,为后续明朝的经济复苏储备了宝贵的人力与粮食基础。
在收复北方之前,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局限于江南,长江防线是抵御元军南下的前沿。
元军曾多次从徐州、濠州等地南下袭扰,朱元璋不得不派常遇春、冯胜等将领长期驻守长江北岸,处于 “被动防御” 状态。而北方的收复,彻底扭转了这一战略态势。
徐达在北平、大同、西安等重镇部署兵力时,特意选择地势险要之处修筑防御工事。
以大同为例,邓愈按照朱元璋的指令,在大同城墙外侧增设了 “马面”(城墙外侧突出的矩形墩台),每 50 米设一座,共设 36 座,可同时从三面夹击攻城敌军;城墙顶部还修建了 “女墙”(矮墙),配备箭孔与了望台,增强防御能力。
这些工事的修建,让明朝的防线从 “点状防御” 变为 “线状防御”,可有效抵御北元骑兵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北方收复,获得了大量蒙古降兵与战马。
据统计,明军收编的蒙古降兵达 5 万余人,缴获战马 10 余万匹,组建了多支精锐骑兵部队。这些骑兵部队由蒙古降将训练,熟悉草原地形与骑兵战术,成为后续抵御北元侵扰的重要力量,标志着朱元璋的军事战略从 “被动防御” 彻底转向 “主动布防”。
........
尽管失去了中原核心区域,北元并未就此溃散,反而在蒙古草原、辽东、西北等地形成了 “三方主力 分散部落” 的割据格局,与明朝形成南北对峙之势。每一股势力都有着独特的背景与战略意图,共同构成了明朝初期的北方威胁。
扩廓帖木儿:西北 “心腹之患”
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尽管遭遇惨败,扩廓帖木儿仍未放弃。
他在甘肃、宁夏一带收拢残部,重新组建军队,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多次南下袭扰大同、西安防线。
成为朱元璋在西北方向的最大威胁。朱元璋曾评价他:“王保保狡猾多端,非等闲之辈,若不除之,北方永无宁日。”
纳哈出:辽东 “孤立势力”
纳哈出是蒙古札剌儿部贵族,早年曾被朱元璋俘获,后被释放回归元朝,凭借军功升至太尉,驻守辽东。他率领的 20 万步骑混合兵力,控制着辽东肥沃的土地与丰富的渔猎资源,是北元在辽东的 “代言人”。
纳哈出的势力具有鲜明的 “独立性”:他虽表面臣服北元,接受北元的的册封,却不接受北元朝廷的直接调遣,甚至拒绝扩廓帖木儿的联合作战请求。他的核心战略是 “固守辽东,伺机而动”—— 一方面利用辽东的地理优势,发展农业与渔猎经济,储备军粮;另一方面与朝鲜保持联系,获取物资支援。
纳哈出的存在,不仅牵制了明军大量兵力,还成为北元与朝鲜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是辽东防线的最大隐患。
爱猷识理达腊:北元 “正统象征”
元顺帝被俘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收拢 10-15 万元廷禁军与草原部落骑兵,形成了北元的 “中枢势力”。这支部队虽战力稍弱于扩廓帖木儿部,却承载着北元的政治正统性。
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后,改年号为 “宣光”,意在效仿周宣帝、汉光武帝中兴王朝。
他任命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将国事托付于他,同时重用也速、驴儿等将领,试图重建北元朝廷的统治秩序。为了维系正统性,他还多次派使者前往高丽、云南等地,要求当地政权承认其宗主权。
在军事上,爱猷识理达腊的直属部队虽不常主动出击,却时常派小股骑兵袭扰北平、宣府等明朝北方军政核心区。
分散部落:边境 “游击威胁”
除了三大主力势力,兀良哈部、乃蛮部等分散的蒙古部落也纷纷依附北元,成为明朝边境的 “游击式威胁”。
这些部落大多以游牧为生,兵力从数千人到上万人不等,虽不足以与明军正面抗衡,却凭借高超的机动性,给明朝边境带来了持续的困扰。
兀良哈部居住在今内蒙古东部,擅长骑兵奔袭,常潜入明朝边境掠夺牲畜与粮食;乃蛮部则居住在今甘肃西部,熟悉山地地形,多次袭扰明朝的屯田区。
这些部落的袭扰具有 “随机性”—— 他们通常选择明军防御薄弱的地段发动突袭,得手后迅速撤离,让明军难以追击。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元年至洪武五年,北方边境因蒙古部落袭扰而损失的牲畜达百万头,百姓伤亡数千人。
彼时的北元,虽占据蒙古草原全域、辽东、西北甘青及云南等地,但其疆域内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仅靠游牧与渔猎经济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不过,草原与辽东的广袤地域为其提供了天然屏障,使明军难以深入追击,这种 “虽弱未溃” 的态势,也迫使朱元璋不得不耗费心力构建稳固的北方防线。
为抵御北元侵扰,朱元璋以 “开国宿将为核心、卫所制为基础”,构建了东、中、西三条相互策应的防线,将北方防务打造成 “层层递进、攻守兼备” 的坚固体系。
每一条防线的部署,都充分考虑了地形、兵力、后勤等因素,体现了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
(一)中线:燕云 - 山西防线 —— 中原门户的 “铁三角”
中线以 “北平、大同、太原” 为支点,守护中原门户,总兵力超 17 万人,由第一功臣徐达统筹全局。这条防线是抵御北元主力的核心,其部署细节彰显了 “军政一体” 的治理思路。
1. 北平:北方防御的 “中枢核心”
徐达以 “征虏大将军” 身份节制北方诸军,驻守北平,麾下 8 万兵力是洪武朝北方最精锐的部队,其中包括 2 万骑兵(多为蒙古降兵改编)与 1 万火器部队。
徐达对北平的防御进行了全面改造:一是扩建城墙,将北平城墙从原来的 12 米增高至 15 米,加宽至 10 米,采用 “夯土外包砖石” 的工艺,增强城墙的坚固性;
二是疏浚护城河,将护城河的宽度从 20 米拓宽至 30 米,深度从 3 米加深至 5 米,形成 “城防 水防” 的双重防御;
三是在北平周边设立 8 座卫所(如通州卫、蓟州卫),形成 “卫星防御体系”,可在敌军逼近时提前预警。
除了军事防御,徐达还注重北平的民生恢复。他按照朱元璋的指令,将元廷贵族的府邸改造为百姓住宅,招募流民开垦荒地,设立 “常平仓” 储备粮食。
北平成为 “军政一体” 的北方核心。
2. 大同:西北门户的 “防御要塞”
大同作为山西北部门户,由卫国公邓愈率 5 万兵力驻守。邓愈是朱元璋的 “老部下”,早年随朱元璋起兵,以 “治军严明、善抚降民” 着称。他到任后,即刻展开两项关键举措:
一是修缮防御工事。邓愈在大同城墙外侧修建了 “月城”(半圆形的附加城墙),可在敌军攻城时从两侧夹击;在城墙顶部修建了 “敌楼”,每 100 米设一座,共设 48 座,敌楼内配备床弩与火铳,可有效杀伤攻城敌军。此外,他还在大同周边的山口设立了 12 座烽火台,一旦发现北元骑兵,可通过烽火迅速传递消息。
二是安抚蒙古降民。大同周边居住着不少蒙古部落,邓愈采取 “招抚为主、威慑为辅” 的策略:对愿意归附的蒙古部落,授予土地与农具,允许他们保留原有习俗;对不愿归附的部落,则派骑兵进行威慑,防止其与北元勾结。通过这一策略,邓愈成功招抚了 5 个蒙古部落,人口达 2 万人,不仅增强了大同的防御力量,还化解了内部隐患。
3. 太原:山西腹地的 “稳固后方”
山西腹地的太原,由宋国公冯胜率 4 万兵力镇守,主要负责策应大同防线。冯胜是明初名将,擅长 “攻防兼备”,他在太原的部署重点是 “后勤保障” 与 “机动支援”。
在后勤保障方面,冯胜大力推行 “卫所屯田”,将太原周边的 50 万亩荒地分配给士兵,要求士兵 “三分守城,七分屯田”。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还引入了江南的水利技术,修建了 10 余条灌溉渠道,使太原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在机动支援方面,冯胜组建了一支 1 万人的骑兵部队,由他亲自训练,随时准备支援大同。
此外,以守城闻名的长兴侯耿炳文辅助冯胜,专门负责太原城防。
耿炳文对太原城墙进行了加固,在城墙内侧修建了 “马道”(供士兵快速上下城墙的通道),还在城内设立了 “军械库”,储备了大量弓箭、火器与火药,确保太原的防御万无一失。
(二)东线:辽东防线 —— 切断北元与朝鲜联系的 “东屏障”
东线以肃清辽东残元、阻断北元与朝鲜联系为核心任务,兵力约 3.3 万人,由朱元璋的嫡系将领叶旺、马云主导。
这条防线的部署难点在于 “跨海作战” 与 “长期驻守”,叶旺、马云通过创新战术与治理手段,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1. 叶旺、马云:辽东防御的 “双子星”
需特别说明的是,此处的马云并非后世互联网领域的 “马爸爸”,而是明初历经战火考验的资深将领。
叶旺与马云的早年经历相似:二人都出身于朱元璋的 “淮西旧部”,叶旺早年随朱元璋攻打滁州、和州,因作战勇猛累功升至指挥佥事;马云则出身长枪军,后因不满叛军首领谢再兴的倒行逆施,毅然脱离叛军归附朱元璋,以 “忠诚可靠、治军严谨” 着称。
叶旺、马云奉命率军从山东半岛渡海进入辽东。
当时辽东的元军势力主要分为两支:一支由元平章刘益率领,驻守辽阳;另一支由元将高家奴率领,驻守金州。叶旺、马云采取 “先易后难” 的战术:先率军攻克金州,俘获高家奴;再以金州为基地,围攻辽阳。刘益见大势已去,率军投降,辽东全境得以平定。
战后,叶旺被任命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首任都指挥使,马云为副总兵,共同节制定辽左、右、前、后四卫等辽东所有卫所。他们麾下的 3 万兵力以步兵为主,还特意配备了 5000 水师(拥有战船 100 余艘),驻守渤海湾,防止北元从海上袭扰。
2. 辽东防御的 “双重策略”
叶旺、马云在辽东的防御部署,主要围绕 “军事清剿” 与 “民生安抚” 展开:
在军事清剿方面,他们采取 “分区防御” 的策略:将辽东分为辽阳、金州、锦州三个防御区,每个防御区设立一个卫所,配备 1 万兵力;在防御区之间设立烽火台,形成 “相互策应” 的防御体系。此外,他们还多次率军清剿辽东境内的元军残部,叶旺率军突袭元军残部驻守的平顶山,俘获元军将领也先不花,彻底肃清了辽东的残元势力。
在民生安抚方面,叶旺、马云大力推行 “辽东屯田”。
他们组织士兵与流民开垦荒地,累计开垦田地达万余顷;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修建了辽河大堤,灌溉农田 5 万亩。
此外,他们还设立 “儒学”,招收辽东子弟入学,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通过这些举措,辽东从 “战乱之地” 逐渐转变为 “稳定后方”,为后续抵御纳哈出集团奠定了基础。
3. 前沿据点的 “纵深防御”
在前沿防御上,耿炳文之弟耿忠任辽东卫指挥使,与将领潘敬共同驻守锦州、金州等据点。这些据点是辽东防线的 “第一道屏障”,其防御部署具有鲜明的 “纵深性”:
锦州作为辽东的西部门户,耿忠在此修建了 “三重防御体系”:外围是护城河,中间是城墙,内侧是 “瓮城”(城门内侧的半圆形小城);城墙上配备了火铳、床弩等武器,还设立了 “了望塔”,可监测远方的敌军动向。
金州作为辽东的南部门户,潘敬在此设立了 “水师基地”,部署了 3000 水师与 50 艘战船,可随时支援渤海湾的防御;同时,他还在金州周边的山地设立了 “伏兵点”,一旦北元骑兵从陆路进攻,伏兵可从山地突袭,夹击敌军。
通过这些部署,锦州、金州形成了 “纵深防御体系”,彻底切断了北元与朝鲜的联系通道,使纳哈出集团陷入 “孤立无援” 的境地。
(三)西线:陕西 - 西北防线 —— 守护关中的 “西壁垒”
西线以肃清陕西残元、阻断北元西路袭扰为目标,守护关中平原这一明朝重要粮仓,总兵力约 9.5 万人,重点防御扩廓帖木儿部的南下。这条防线的部署重点是 “城防坚固” 与 “机动灵活”,充分利用了陕西的地形优势。
1. 西安:西北军政的 “核心枢纽”
西安作为西北军政中心,由都督佥事濮英(徐达旧部)率 6 万兵力驻守。
濮英早年随徐达攻打元大都、太原,以 “善用火器、防御严密” 着称。他深知扩廓帖木儿部的骑兵优势,在西安的防御部署上,重点强化了 “火器防御” 与 “城防加固”。
在火器防御方面,濮英将西安的火器部队扩充至 1.5 万人,配备燧发枪1 万支;在西安城墙顶部设立 “火器台”,每 50 米设一座,共设 60 座,火器台内配备燧发枪,可同时向多个方向射击;此外,他还在西安城外挖掘了 “陷马坑”(深 2 米、宽 3 米的坑洞,内插尖木),坑洞上方覆盖茅草,可有效阻碍北元骑兵的冲锋。
在城防加固方面,濮英对西安城墙进行了全面修缮:将城墙从原来的 12 米增高至 14 米,加宽至 9 米;采用 “糯米灰浆”(糯米汁混合石灰、沙子制成)砌筑砖石,增强城墙的粘结力;在城墙内侧修建了 “马道”,供士兵快速上下城墙;在城门处安装了 “千斤闸”(用铁皮包裹的木质闸门),可在敌军攻入城门时放下,阻断其退路。
辅助将领耿忠(与辽东耿忠同名,为另一人)任西安卫指挥使,专门负责城防修缮与火器训练。他制定了严格的 “火器训练制度”:要求士兵每天进行 2 小时的火器射击训练,每月进行一次火器射击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进行惩罚。通过这一制度,西安火器部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西北防线的 “坚固核心”。
2. 延安、绥德:陕西北部的 “移动屏障”
陕西北部的延安、绥德,是抵御北元小股袭扰的前沿阵地,由许良、周房两位从征北元的嫡系将领分别驻守,各率 2 万骑兵。这两位将领都有着丰富的草原作战经验,他们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实行 “以战代守” 的策略。
许良驻守的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山地与沟壑。他将 2 万骑兵分为 10 支小队,每支小队 2000 人,分别驻守在延安周边的 10 个山口;小队采取 “轮班巡逻” 的方式,每天派出 2 支小队巡逻,一旦发现北元骑兵,立即发出信号,其他小队迅速支援。
此外,他还在延安周边的山地设立了 “伏兵点”,伏兵配备弓箭与火铳,可在北元骑兵经过时发动突袭。
周房驻守的绥德,地处无定河畔,地形平坦,适合骑兵作战。他采取 “主动出击” 的策略:每月派出 1 支骑兵部队(5000 人)深入草原,清剿北元的小股势力;
同时,他还与当地的游牧部落建立了 “情报网络”,通过部落首领获取北元的动向信息。
除了军事防御,许良、周房还大力推行 “卫所屯田”。他们将延安、绥德周边的荒地分配给士兵,要求士兵 “二分守城,八分屯田”;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修建了无定河大堤,灌溉农田 3 万亩。这种 “兵农合一” 的模式,既实现了兵粮自给,极大减轻了中央粮饷转运的压力,也让延安、绥德成为陕西北部的 “移动屏障”。
3. 庆阳:甘肃东部的 “关键节点”
甘肃东部门户庆阳,由济宁侯顾时率 1.5 万兵力驻守。顾时是明初名将,擅长 “攻防兼备”,他在庆阳的部署重点是 “连接防线” 与 “安抚百姓”。
在连接防线方面,顾时在庆阳与西安、延安之间设立了 8 座驿站,驿站之间距离 50 里,配备快马与驿卒,可快速传递消息;同时,他还在庆阳周边的山口设立了 6 座卫所,形成 “庆阳 - 西安 - 延安” 的防线连接,一旦庆阳遭遇袭击,西安、延安的援军可迅速抵达。
在安抚百姓方面,顾时采取 “轻徭薄赋” 的政策:减轻庆阳百姓的赋税,将赋税从 “十税三” 降至 “十税一”;同时,设立 “义仓”,储备粮食,救济贫困百姓。此外,他还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累计开垦田地达 2 万亩,使庆阳的人口与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通过这些部署,庆阳成为连接陕西与甘肃防线的 “关键节点”,既防止北元从庆阳东进关中,又能策应西北其他防线,确保西线防线的 “完整性”。
http://www.abcsee.cc/45091/3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