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文章异议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王翰林思索良久,终于缓缓起身,拿着辰逸的文章,走向几位平日里与他观点相近的考官。他面色凝重,说道:“诸位,且看看这篇文章,我觉得其中观点实在过于激进,恐不符科举正统。”其他考官们围拢过来,脸上皆是好奇与疑惑,一场围绕辰逸文章的激烈讨论,即将拉开帷幕。

  一位身着灰袍,面容清瘦的考官接过文章,细细读了起来。读完后,他微微点头,赞同道:“王翰林所言极是,此文章言辞大胆,如‘科举之制,当随时代而变,不可拘泥古法’这般言论,若是宣扬出去,恐会扰乱人心,影响社会风气。”

  “没错,科举乃选拔人才之关键,需遵循祖宗之法,怎能随意变革?这文章的思想实在太过危险。”另一位胖胖的考官也跟着附和,他双眉紧皱,神色严肃。

  这时,一位年轻的考官站了出来,他身着青色长衫,眼神明亮,说道:“二位大人,我倒觉得这文章立意新颖,见解独特。如今大楚王朝虽繁荣昌盛,但科举制度中确有一些陈旧之处,这考生能大胆提出,实为难能可贵。”

  “哼,年轻人,你懂什么!科举制度传承多年,岂是能随意质疑的?”灰袍考官瞪了年轻考官一眼,语气中满是不满。

  年轻考官并未退缩,他向前一步,说道:“前辈,时代在变,科举制度若不与时俱进,恐会埋没许多人才。这篇文章虽言辞大胆,但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或许能为科举带来新的活力。”

  “新的活力?简直是胡言乱语!科举制度历经数代,一直沿用至今,从未出过差错,怎能因这一篇文章就说要变革?”胖胖的考官气得吹胡子瞪眼。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愈发激烈。一时间,阅卷场所内,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赞同王翰林观点的,认为辰逸文章离经叛道;也有支持年轻考官的,觉得辰逸文章有独特的价值。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考官,一直静静地听着众人争论,此时他缓缓开口道:“诸位,科举阅卷,当以公正为本。这篇文章虽观点激进,但文采斐然,若是仅因观点不符正统就弃之不用,似乎也有失偏颇。”

  “山羊胡”的话让争论的双方稍微冷静了些。王翰林却依旧坚持己见,他说道:“话虽如此,但科举关乎国家未来,若任由这般激进思想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年轻考官见王翰林如此固执,心中着急,说道:“王大人,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如今大楚王朝面临诸多挑战,正需要这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创新?创新也要在规矩之内!科举的规矩,绝不能破!”王翰林斩钉截铁地说道。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时,又有几位考官被这边的动静吸引过来。了解情况后,他们也纷纷加入争论。其中一位中年考官沉思片刻后说道:“我认为,我们不妨将这篇文章搁置一旁,先看看其他考生的文章,待阅卷结束后,再做定夺。”

  “不可!若不当下解决,日后这文章若是流传出去,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王翰林立刻反对。

  年轻考官却觉得中年考官的提议可行,他说道:“王大人,这样既能保证阅卷的正常进行,又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评判这篇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此时,阅卷场所内的气氛愈发紧张,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王翰林和年轻考官身上,等待着他们的回应。王翰林心中纠结,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辰逸文章不能通过;另一方面,年轻考官和部分考官的话也让他有所顾虑。

  而年轻考官则一脸坚定,他决心为辰逸的文章争取一个公正的评判。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问题,更是关乎着众多寒门士子的未来,以及大楚王朝科举制度的走向。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考官们围坐在一起,争论声此起彼伏,时而激烈,时而又稍显缓和。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光影交错,仿佛也在见证着这场关乎辰逸文章命运的激烈争论。

  一位站在角落的考官,一直默默观察着众人的争论。他心中暗自思索,这场争论若是继续下去,恐怕会影响整个科举阅卷的进度。他犹豫着是否要出面调解,让大家暂时搁置争议,先完成阅卷工作。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轻轻翻动着桌上的试卷,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声音在争论声中显得格外清晰,似乎也在提醒着众人,时间的紧迫。王翰林看着那被风吹动的试卷,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这场争论最终会如何收场,辰逸的文章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年轻考官看着王翰林,眼中满是期待,希望他能改变主意,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辰逸的文章。而其他考官们,有的面露焦虑,担心争论影响阅卷;有的则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眼神坚定。

  这场围绕辰逸文章的争论,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小小的阅卷场所内激烈地进行着。每个人都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不肯轻易让步。而辰逸的文章,就像那战场上的焦点,被众人的目光紧紧锁住,它的命运,在这争论声中,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争论的持续,一些考官开始感到疲惫,但他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着一个考生的前途,甚至是整个大楚王朝的未来。

  王翰林的额头微微冒出了汗珠,他用手帕轻轻擦拭着。他的内心在不断挣扎,一方面是自己多年来坚守的正统观念,另一方面是年轻考官所提出的新观点以及其他考官的不同意见。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否则这场争论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年轻考官也察觉到了王翰林的犹豫,他趁热打铁,说道:“王大人,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许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推动科举制度的完善。”

  王翰林看着年轻考官,心中有些动摇。他再次拿起辰逸的文章,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这一次,他似乎在那些激进的言辞背后,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种对大楚王朝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然而,就在王翰林犹豫之际,那位胖胖的考官又开口了:“王大人,切不可被这年轻人的言辞迷惑,科举正统,绝不能轻易改变。”

  胖胖考官的话,如同冷水一般,浇灭了王翰林心中刚刚燃起的一丝动摇。他再次坚定了自己的立场,说道:“诸位,这篇文章观点激进,不符合科举正统,我认为不应让其通过。”

  年轻考官听了,心中失望至极。他还想再争辩,却被其他考官拦住。此时,整个阅卷场所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沉默中,众人都在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年轻考官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为辰逸的文章争取公正。而王翰林则一脸严肃,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是为了维护科举的正统和大楚王朝的稳定。

  这场争论究竟会如何发展?辰逸的文章命运究竟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氛围中,阅卷场所内的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心思,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http://www.abcsee.cc/45433/1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