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北宋群英录 >第217章 锦袖展绢,公主陈说道同源;赞普立殿,桑布领命赴天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17章 锦袖展绢,公主陈说道同源;赞普立殿,桑布领命赴天竺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酥油灯的暖光顺着布达拉宫大殿的梁柱蜿蜒,把壁画上的飞天与格萨尔王传说映得忽明忽暗。松赞干布端坐在铺着整张白唇鹿皮的宝座上,鎏金的七政宝摆件在案头泛着沉光,他指尖轻轻摩挲着案角刻的八吉祥纹样,目光扫过阶下垂首的大臣们 —— 户部尚书的氆氇长袍沾着些许羊毛,外交卿的腰刀鞘上还留着出使泥婆罗时的磨损痕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待议国事的凝重。

  “布达拉宫的金顶已覆雪三次,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前香火不断,” 松赞干布的声音不高,却像经幡掠过山风般清晰,“唐地的麦种在雅鲁藏布江边结了满穗,铁匠们也学会了锻造更锋利的腰刀。可诸位,你们摸着心口想想,吐蕃的根基,还缺了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阶下一片寂静,只有酥油灯芯偶尔爆出的火星声。文成公主坐在松赞干布身侧的象牙椅上,素色的锦缎衣袖轻轻拢了拢,声音温婉却掷地有声:“赞普所言,正是文字。它是文明的骨血,若吐蕃没有自己的文字,便像雄鹰没了羽翼,有三桩隐患迟早会拖垮这方土地。其一、政治治理受阻。吐蕃疆域广阔,人口众多,需要制定法律、户籍制度、税收规则,无文字则无法记录政令、留存档案,会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她话音刚落,户部尚书便急步上前,双手捧着一个缠着密密麻麻彩绳的木架,绳结的颜色与粗细各不相同,在灯光下像一团乱麻。“赞蒙说得极是!” 他声音带着急切,指尖点着那些绳结,“为了记清各州的人口与青稞收成,我们已用掉一千三百七十二根绳 —— 红色记成年男丁,蓝色记妇孺,可绳结多了便会错乱,上月山南州的税收账册,竟因一根绳松了,少算了三百石粮食!”

  大殿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松赞干布的眉头拧得更紧。文成公主继续道:“其二是外交受阻。前日唐朝使臣送来国书,满纸汉字我们只能靠译官揣测;我们回赠的盟书,只能画上山峰、太阳与骏马,象征吐蕃与唐永结同好,可使臣看了半天,竟问是不是要请他们共猎。天竺来的高僧带了《金刚经》,没有文字记录,只能靠僧侣口耳相传,前日我听闻,两位法师对‘空性’的释义,竟已差出了两种说法。”

  “何止啊赞蒙!” 外交卿猛地跪倒在地,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去年去泥婆罗求亲,我们画了赞普的画像、布达拉宫的模样,可泥婆罗国王竟以为我们要献城,差点动了兵戈!没有文字,我们在列国面前,就像不会说话的孩童,太憋屈了!”

  文成公主的目光扫过殿中悬挂的吐蕃地形图,语气添了几分沉重:“最后一桩,是文化难传。赞普统一吐蕃的功绩,如今只能靠游吟诗人唱诵;祖辈开垦农田、修建寺院的智慧,只能靠老人口述;佛教的教义、吐蕃的历史,若没有文字记录,再过百年,后人恐怕连我们是谁、从何而来都记不清了。”

  “说得好!” 礼部尚书颤巍巍地站出来,手里攥着一卷兽皮,“这是我祖父传下的,记着松赞干布赞普父亲的事迹,可如今能看懂这些符号的,只剩我一人了!再没有文字,我们吐蕃的历史,迟早会像雪山融水一样,消失得干干净净!”

  松赞干布猛地站起身,腰间的金带扣撞在宝座扶手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走到大殿中央,目光如炬地扫过众人:“我吐蕃的勇士能踏平雪山,能种出满仓的青稞,难道就不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我不要吐蕃像风中的经幡,吹过就没了痕迹!我要让后人知道,我们曾在这里建城、通商、信仰佛法;知道赞蒙为我们带来了文明,知道每一个吐蕃人都曾为这片土地奋斗过!”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像惊雷滚过高原:“我要文字,要记录下吐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历史!要让千年后的人提起吐蕃,都知道我们来过、战斗过、辉煌过!”

  阶下的大臣们纷纷跪倒,额头贴地,声音震得大殿的梁柱都在轻颤:“赞普万岁!吐蕃万岁!”

  酥油灯的光映在松赞干布的脸上,他伸手抚过案头的空白兽皮,仿佛已看见上面写满了吐蕃的文字,正随着雅鲁藏布江的流水,流向千年之后。

  文成公主广袖轻垂,莲步微移,腰间玉佩叮咚轻响,躬身施了一礼,声线如雪域融泉:“赞普,臣妾有一议 —— 吐蕃欲立文字,何不参照汉字风骨?”

  松赞干布指尖摩挲着案上汉玉镇纸,指节分明的手微微一顿,抬眼时眸光如鹰隼扫过殿中,缓缓颔首:“汉字确有玄妙。老辈传言,我吐蕃源自西羌,与汉人本是同源血脉。昔年山神与农神相争,山神一怒抬升高原,才令两地往来渐疏,终成两族。” 他话音落时,殿外忽有长风卷过,檐角铜铃轻响,似在应和这古老渊源。

  文成公主闻言眸光亮了亮,广袖微展取出一卷绢册,指尖捻着绢帕一角,轻声诵道:“《后汉书?西羌传》有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乃汉人始祖,而‘姜’与‘羌’在甲骨金文中本是一字,羌人便是姜姓部落的游牧分支。再者,汉人的祭天祭山,与我吐蕃苯教的万物有灵,岂非汉藏同宗同源?便是言语间的核心词与语法,亦有诸多相近之处。依臣妾之见,参照汉字造字,实为捷径。”

  “臣,反对!”

  一声断喝陡然炸响,禄东赞霍然起身,藏袍下摆扫过坐垫带起一阵风,他右手按在腰间弯刀柄上,躬身施礼时眼神却如寒刃:“其一,汉语繁难如雪山险径,牧民农奴如何学得?推广起来耗时耗力。其二 。” 他话锋陡转,声线陡然拔高,“汉人百家争鸣,思想繁杂,儒家讲仁爱,法家说治术,道家说天人合一,若让低贱农奴学了这些,启了心智,我等还如何管束?难道要让他们反了天去?”

  他袖中手不自觉攥紧,继续道:“反观天竺佛教与种姓制度,恰如套马索,能牢牢缚住百姓。这般才合我吐蕃统治之道!”

  文成公主闻言眸光骤亮,急步上前半步,广袖因急促动作而扬起:“大论此言差矣!若百姓皆如蒙昧的羔羊,国家何谈强盛?” 她虽语调温婉,话音落处,烛火竟猛地跳了跳,似被这股正气所激。

  禄东赞嘴角勾起冷弧,鼻腔里发出一声冷哼,指节轻叩案上银碗:“哼!他们只需如牛马般耕作放牧,要智慧何用?”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文成公主声音陡然拔高,腰间玉佩再次轻响,带着几分急切。

  “若百姓贫弱如枯草,纵有风浪亦掀不起波澜!” 禄东赞冷笑时,目光扫过殿中官员,似在施压。

  “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般压制只会令阶级固化,赞普的皇权 ——”

  “够了!” 禄东赞猛地打断,大步上前两步,藏靴踏在金砖上发出沉闷声响,“阶级固化才好!如此权力方能永远握在赞普手中,握在我等贵族掌心!”

  他话音刚落,殿中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官员们纷纷躬身高呼:“赞普万岁!赞普万岁!” 声浪震得烛火剧烈摇晃,烟气在殿中缭绕如雾。

  松赞干布彻底动了心 —— 这份触动,源于与文成公主相伴的时光里,公主曾屡屡向他讲述中原历史:那些因 “失德” 而失去民心、最终被赶下龙椅的帝王,其背后藏着最核心的道理:唯有重视百姓、爱护百姓,赢得万民的拥护,王权根基才能真正稳固。

  可这番肺腑之言,在吐蕃贵族眼中却变了味 —— 他们将其视作 “贱民力量” 对贵族特权的公然威胁。而松赞干布终究出身吐蕃贵族,比起与王权、权臣间的博弈,此刻他更真切地忌惮着 “人民力量” 的觉醒。

  他无疑是伟大的,甚至堪称吐蕃历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但时代与出身也赋予了他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他不愿吐蕃彻底汉化,更不愿大唐的影响力在吐蕃过度扩张。如何在 “学习大唐” 与 “守护吐蕃本根” 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成了他心中隐秘而迫切的考量。

  文成公主脸色微白,却仍执着地看向松赞干布,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几分恳求:“赞普明鉴,阶级固化必生权臣,久则皇权旁落…… 三思啊!” 她眼中水光微动,似有泪光,却强自忍住,尽显大唐公主的风骨。

  可松赞干布却避开她的目光,指尖反复摩挲着案上的纹路,眉头紧锁,显然在权衡禄东赞的话语。

  禄东赞见状,上前一步,声音放得柔了些,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赞普,唐朝对我吐蕃影响已深,若连文字都学他们,那吐蕃究竟是赞普的吐蕃,还是大唐的附庸?臣提议,造字当参照天竺文字!如此既能断绝大唐影响,又可引入佛教经典与种姓制度,保赞普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统治高原!”

  这话如石子投入静水,殿中官员顿时窃窃私语,声音如蚊蚋般嗡嗡作响,有人点头,有人面露迟疑,满殿气氛愈发紧张,似有一场无形的刀光剑影在交锋。

  许久,松赞干布终于缓缓起身,藏袍下摆扫过案几,发出簌簌声响。他抬手止住议论,声音沉稳如雪山:“吐蕃要壮大,需有自己的根基。朕决定,派遣使臣往天竺学字,引入佛法!”

  他目光锐利如刀,扫过殿中:“吞弥?桑布扎听令!你带一些聪明伶俐的贵族子弟分两队,一队往天竺那烂陀寺,一队往西域于阗,学梵文,习佛法!学成归来,便为吐蕃造出专属文字!”

  “赞普万岁!赞普万岁!”

  吞弥?桑布扎领命退下。

  欢呼声再次响彻大殿,声浪直冲殿顶,鎏金铜灯上的烛火被震得明灭不定。文成公主立在原地,广袖垂落,指尖微微颤抖,望着松赞干布的背影,眼中满是复杂,似有千言万语,却终究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消散在满殿的欢呼与烟气中。
  http://www.abcsee.cc/45436/5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