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把祖宗嚼碎了咽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金火未熄,余焰如昼,将整座宫城映得如同白昼。

  味枢台上那道由灶魂凝聚而成的金色身影依旧悬于半空,手持锅铲,静默无言,却仿佛在守望一段被尘封百年的真相。

  而此刻,宫闱深处却传来惊变——太后呕血昏迷,御医束手,只颤声禀报:“心火焚味,五感将绝。”

  苏晏清闻讯,眉心骤紧,脚步未停便欲入宫。

  她不是寻常女官,更非普通御厨之后,她是苏家最后的承愿者,是能听见灶火低语、感知味脉流转之人。

  她一眼便知,太后并非病倒,而是“封灶令”反噬。

  当年,先帝驾崩前夜,一道密令悄然下达:太后须饮“忘味酒”,以自身味觉为祭,封印苏氏灶魂,永断其通天之途。

  那酒无毒,却蚀神,令人渐失五感,终至心窍闭塞。

  而今灶魂复苏,百年积怨共鸣天地,那被强行封锁的记忆如潮水冲破堤岸,反噬其主。

  太后之痛,不在脏腑,而在灵魂。

  可当她疾步奔至宫门,却被一列禁军横戟拦下。

  “陛下有令,苏氏女不得近太后三丈。”

  寒铁森然,映出她苍白的脸。

  她站在宫门前,身后是燃烧不息的金火,眼前是紧闭的朱红宫门。

  风卷起她的衣袂,猎猎作响,像极了幼年时祖父教她颠勺的手势——轻巧一扬,万物翻覆。

  她忽然笑了。

  笑得极冷,也极轻。

  “好一个‘不得近三丈’。”她喃喃,“怕我唤醒太后的记忆?还是……怕她认出我这张脸,像极了那个被你们钉上耻辱柱的老厨子?”

  话音落,她转身就走,不再多看那扇门一眼。

  回到味枢台偏殿,烛影摇红,她命人取来祖父遗物箱。

  木匣陈旧,铜扣锈迹斑斑,打开时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仿佛连尘埃都在哭。

  她翻出一本泛黄秘谱——《焦糖引香》。

  这是苏家代代相传的奇技,以焦化糖汁牵引隐匿之香,据说曾用于唤醒迷失心智之人。

  她本欲借此寻一线生机,救太后于神识混沌之间。

  指尖拂过纸页,忽觉异样。

  夹层中,竟滑落半幅残诏。

  黄绢焦边,似经烈火焚烧,却未尽毁。

  字迹苍劲有力,墨痕深陷布纹:

  “苏氏通味乱政,灶火当封。”

  落款为先帝御笔,用印赫然是“大靖承统之宝”。

  可日期——竟是祖父死后第三日。

  苏晏清的手指猛地一颤,几乎握不住那片残帛。

  若人已死,何须再诏?

  若罪有据,为何不在行刑当日昭告天下?

  偏偏要在尸骨未寒之时,补一道追加的圣旨?

  这不合律,不合情,更不合帝王心术。

  除非……这道旨意,并非为了定罪,而是为了掩盖什么。

  她呼吸渐重,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细节:祖父临终前那一句“我不是叛臣,我只是……让他尝到了人间”;父亲被押赴刑场时高喊“味不可囚,心岂能锁”;还有母亲在雪夜抱着她低声诵读的一句话:“食者,所以养人之情也。”

  她一直以为,家族之祸,是因厨艺太过惊人,惹帝王忌惮。

  可如今看来,真正的杀机,不在技艺,而在“动情”。

  她猛然起身,召来陈膳判所献的“共炊食单”——那是先帝晚年每日膳食记录。

  她一页页翻看,目光最终定格在一栏不起眼的小注上:

  “心觉调味,每膳必加。”

  再查配膳簿,此料无药性,非珍稀,唯有一点特殊:由苏砚亲手熬制,仅限先帝一人食用。

  其基底为麦芽糖与梅花露,辅七味微辛香料,据载入口初苦后甘,久食则心境平和,易生温情。

  她指尖顿住。

  难怪先帝晚年性情大改,不再苛责大臣,曾在朝会上含笑说道:“朕今日心暖,皆因阿苏一勺糖油饼。”

  原来不是糖油饼暖了龙心,而是那一味“心觉”,悄然软化了铁血帝王的肝肠。

  一个念头如雷霆劈开迷雾——

  苏家之罪,从来不是谋逆。

  而是让一位习惯用权术驭人的帝王,开始懂得“欢喜”、“宽恕”、“思念”。

  味可移情,情可废权。

  这才是真正的禁忌。

  她缓缓坐下,手中残诏微微发抖。

  十年寒窗,步步为营,她以为自己是在洗刷冤屈,替家族正名。

  可若真相是:她的祖父根本没有犯错,只是因为做了“不该让皇帝变成普通人”的事,就被冠以滔天罪名……

  那她这一生的坚持,又算什么?

  是复仇?是正义?还是对一个早已崩塌的信仰,徒劳的修补?

  烛火噼啪一响,映亮她眼中翻涌的风暴。

  就在此时,一道黑影无声踏入。

  萧决来了。

  玄镜司都督从不轻易现身私域,可今夜,他带来了内廷档印痕比对的结果。

  他将一份拓文放在案上,声音低沉如铁:“印泥含‘夜昙香’——此香极罕,唯先帝临崩前最后一刻所用密诏,才会掺入以防伪篡。”

  也就是说,那道追加的圣旨,是先帝咽气前亲手确认的。

  苏晏清闭上眼,良久未语。

  原来不是误信奸臣,不是被人蒙蔽。

  是那个坐在最高处的男人,在生命尽头,亲手盖下了对自己“人性”的死刑判决。

  因为他害怕。

  怕一旦习惯了温暖,就再无法冷酷地执掌江山。

  怕若继续听苏砚讲“这道羹要慢火三刻才够情深”,他会忘了自己是个孤家寡人。

  所以他杀了苏家,封了太后的胃,也斩断了自己的心。

  殿内寂静如渊。

  许久,苏晏清睁开眼,眸底已无波澜,唯有火焰在深处静静燃烧。

  她轻轻抚过那半幅残诏,唇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

  “既然你们怕‘情’,那就让我把这份‘情’,做得盛大一点。”

  她起身,走向案前,提笔写下一道新宴名。

  笔锋凌厉,力透纸背。

  而后,她取出祖父留下的最后一捧灶灰,藏于檀木小匣;又暗自刺破指尖,将一滴心头血融入随身携带的糖霜瓷瓶。

  最后,她将那半幅残诏置于灯上。

  火舌舔舐黄绢,焦边蔓延,字迹一点点化为灰烬。

  她看着它烧尽,轻声道:

  “这一口甜,我要你们——三代同尝。”她决意以“三代同灶宴”为引,复刻那道早已湮灭于宫史的“雪落梅心糕”。

  这并非寻常点心,而是苏家祖传的“情味之器”。

  当年祖父曾言:“此糕不甜于口,而动于魂。若无真心相待之人共食,入口即成灰。”如今,她却要将它化作一场祭礼——祭冤魂,祭断情,祭一个被权力亲手扼杀的人间。

  殿内烛火摇曳,苏晏清静坐案前,面前摆着三样物事:一捧灰白如霜的灶灰,是祖父临终前攥在掌心的最后一把烟火;一瓶晶莹剔透的糖霜,其中融了一滴她指尖刺破的心头血,殷红如胭脂,沉而不散;还有那半幅残诏焚尽后的余烬,细碎焦黑,似墨非墨,已被她亲手碾为粉末,混入糕面粉中。

  她亲手和面,动作极缓,仿佛不是在制膳,而是在缝合一段断裂的岁月。

  指尖触到那掺了灰烬的粉时,竟觉一阵刺骨寒意顺着血脉直冲心口。

  她咬牙忍住,继续揉捏,直至面团泛出奇异的琥珀光泽,隐隐有金丝游走其间。

  “若祖宗之名是罪,”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像风穿过空屋,“那我便把罪吃下去。”

  蒸笼起烟,香气初现便异于往常。

  那香不浓烈,却极深邃,似从百年前的冬夜飘来——雪压梅枝,炉火微明,一家人在厨房围灶而笑。

  香气渐浓,竟穿透宫墙,一路漫向太后寝殿。

  偏殿外忽起骚动。

  一名老宫人踉跄奔来,脸色惨白:“太后殿前老槐……无风自落,叶如雪舞!阿封味疯了似的扑向食盒,用手指在地上狂书——‘梦!让她入梦!’”

  苏晏清心头一震。

  阿封味是太后幼年陪嫁的哑婢,天生不能言,却因长年侍奉帝王近侧,练就一手疾书之能。

  她素不信鬼神,可此刻,她信了味道的记忆力。

  她取银针,刺破舌尖。

  那一瞬,世界崩塌。

  味觉如潮倒灌,无数画面在脑海中炸开——

  她看见少年先帝穿着青衫,站在御膳房外偷偷揭锅盖,被祖父笑着敲了一下额头:“龙爪不许乱伸!”两人并肩搅动一锅糖油,笑声朗朗,火光映在彼此眼中,宛如兄弟。

  她看见太后还是少女模样,捧着一碗刚出锅的雪落梅心糕,眼眸弯弯:“阿兄,这甜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吧?”

  画面骤转——深夜,密室。

  先帝披衣跪地,手中紧握密诏,声音颤抖:“阿苏,朕不能软弱……江山岂容一勺糖油动摇?若你活着,后世必说‘灶火可易君心’,我大靖将亡于温情!”

  祖父饮下毒酒,嘴角仍含笑:“只求陛下,留我侄孙女一条活路。”

  “不——!”她在幻境中嘶喊,却发不出声。

  心口剧痛如裂,猛然睁眼,一口鲜血喷在案上,染红了尚未拆封的食盒。

  指缝间,赫然攥着一片玉简残角,上面浮现出方才梦境中的影像痕迹,正微微发烫。

  梅心姑不知何时潜入,又悄然退去,只留下这一片足以颠覆王朝叙事的凭证。

  苏晏清低头看着那残片,血泪几乎夺眶而出。

  十年苦读,步步筹谋,她一直以为自己是要翻案,是要还家族清白。

  可现在她终于明白——

  她不是来正名的。

  她是来掀棺的。

  掀开那个被金砖玉瓦掩盖的真相之棺,让所有人看看,所谓帝王伟业之下,埋葬了多少不该死的人,多少不该被遗忘的情。

  她缓缓起身,将玉简残片贴身藏好,目光投向宫门方向。

  风未止,槐叶仍在落。

  而她的路,才刚刚踏入最深的黑暗。
  http://www.abcsee.cc/45461/2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